原創 Lens WeLens 收錄於話題#AI Lab45個
不少人大概都有類似的體驗,冬日裡好像比其他季節更容易感到疲憊。起床越來越晚、易困、煩躁、容易焦慮、疲倦、提不起精神......
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冬季疲勞,季節的變化破壞了我們體內的褪黑素水平,進而影響到睡眠和情緒。
有時候抬頭看見灰色暗淡的天空,只想躺在溫暖的被窩裡一動不動地做條鹹魚,放空大腦,簡簡單單地生活。
如果你也有點低落或無聊,這隻名叫 Pingu 的小企鵝或許可以幫你治癒所有不開心。
可能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你一定用過/見過他的表情包。
Pingu 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企鵝了,他由黏土捏成,總是歡脫、偶爾沙雕,是1990年上映的瑞士公司製作的《Pingu》(《企鵝家族》)系列黏土動畫的主角。《Pingu》每集只有5分鐘,角色沒有對話,說著嘰裡呱啦的不屬於任何語言的「企鵝語」。
▲《Pingu》經典片頭,小企鵝Pingu挑著包裹走在冰面上
Pingu 在上個世界90年代火遍全球,也是一代80、90後的童年記憶。即使是在網際網路時代,Pingu 也在社交媒體上以表情包的形式重回「網紅」的地位。
在這隻企鵝現身的40多個年頭裡,依舊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歡樂與感動。
一隻頑皮的企鵝
Pingu 和他的家人朋友們住在冰雪覆蓋的南極,在長年冬日裡過著簡單但快樂的生活。
父親是個忙碌的郵遞員,但他總會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他擅長做家務和玩具,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媽媽擅長烤蛋糕,喜歡給孩子們織毛衣,她悉心照顧著孩子,總是給他們溫暖的擁抱。
Pingu 是個5歲的企鵝男孩,他看起來呆頭呆腦的,走起路來一搖一擺。雖然有時會感到寂寞,但身為小孩子的他總是能給自己找到各種各樣的樂趣,即使一個人宅在家裡也能自嗨起來,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太像還沒有手機玩時的你我了
)
像很多小朋友那樣,Pingu 也不喜歡吃蔬菜,經常要爸爸媽媽的監督才能吃掉被他擺到一邊的蔬菜。
他不怎麼聽話,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他總是頑皮,喜歡惡作劇,腦子裡裝滿了各種鬼點子,眼睛滴溜溜一轉,就做出大家意想不到的舉動,也因此經常闖禍,惹爸爸媽媽生氣。
Pingu 喜歡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把自己的嘴變成喇叭,發出奇怪的聲音,或是高興或是悲傷,或者只是單純地把它當作喇叭使用。
海豹 Robby 是 Pingu 最好的朋友,他們兩個都喜歡釣魚。別看 Robby 看起來憨憨的,他也經常和 Pingu 在一起「闖禍」。但兩個朋友互相照應,也攜手面對了很多的危機。
▲《Pingu》經典的一集,Pingu與Robby的相遇
Pingu 有著小孩子的天真和無憂無慮,但也有著自己的煩惱。像所有人那樣,他會因為一些小事感到悲傷、不安,偶爾也會抓狂地拍拍自己的小腦袋。
在妹妹 Pinga 出生後,因為擔心失去爸爸媽媽的愛,他傷心地離家出走。在父母的安撫之下,他又被可愛的小妹妹吸引,帶著她一起玩,逗她開心地笑,父母不在家的時候盡力照顧好她。雖然他總是會搞砸,但還是在努力地做好哥哥。
或許在一些人眼裡 Pingu 有些不合時宜,但他雖然調皮搗蛋又有著一顆單純善良的心。闖禍時會受到父母的批評和教育,但每當受傷,總能回到家收到父母溫暖的懷抱和安慰。
媽媽喜歡親切地撫摸Pingu的頭
《Pingu》裡的故事雖然簡單但也足夠有趣、不失溫馨,讓冰天雪地看起來也溫暖了起來。
用簡單的故事
表達清晰的想法
導演 Otmar Gutmann 說,「Pingu 是一個鮮活的擁有真情實感的角色,它的行為模式和我們人類一樣。這其中有我的想法,塑造Pingu 的時候,我同時也在回憶自己的青年和童年時代。到目前為止,我和 Pingu 仍有很多相似之處。」
▲ Pingu 和妹妹幫忙做家務
從1990-2006年,《Pingu》一共出了6季節目,156集和1集25分鐘特別版,雖然每集的時長不長,但背後傾注的是創作團隊的無比熱情。
在人人都在追逐使用最新電腦技術的時代,導演 Otmar Gutmann 堅持選擇用手工製作的黏土形式,製作出自然、逼真的場景,動畫裡每個場景都是製作團隊精心建構的。
Pingu帶妹妹Pinga玩
團隊製作出不同的道具,從小件家具、陶器到食物,模型的每個細節都必須是完美的,因為即使是最細微的變化都會在膠片上顯露無疑。
看似簡單的動畫,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是定格動畫,一個個鏡頭被剪輯在一起才形成我們看到的影片。拍攝過程中一次左右腿的踱步需要八個動作完成,也就是要拍八個鏡頭。而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足位,這都需要對細節的精準把控。
Pingu 40周年展覽上,展示的動作拆解模型
導演這樣解釋自己的創作理念:
「我創作Pingu的目的是展示我對整個動物世界的基本看法,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沒有他人我們什麼都不是。通過這隻企鵝,除了讓人感同身受外,還可以展現諸如生態、全球變暖、資源匱乏等多種話題。簡而言之,一個完整的經濟世界可能會帶來的人和食物的匱乏。」
「最重要的是用簡單的故事表達清晰的想法。」
導演 Otmar Gutmann 與Pingu
導演手稿
攝製組還找來了著名的義大利小丑、配音演員 Carlo Bonomi 為劇集配音,正是他創造了這種虛構的「企鵝語」,他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看著畫面配音,從牙牙學語、咕噥語到喇叭聲,在前4季中,他一人配了所有的角色。
這成為了動畫的一大特點,也為不同語言背景的人能夠理解故事打下了基礎。
▲ 感受一下配音的魔力
不幸的是,導演在1993年 Pingu 剛火起來時,在《Pingu》第二季的拍攝現場心臟驟停去世了。此後,這部跨時將近20多年的動畫的設置團隊雖然不斷變化,但始終秉承著導演的理念。
Pingu 到底有多火?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Pingu 在世紀交替之際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喜歡 Pingu 和企鵝的熱潮。
在當時有多火呢?因為片子沒有語言的限制,全球範圍內陸陸續續有150多家電視臺播出,至少十億人觀看,還在許多國家成為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形象大使。
Pingu 登上各種雜誌封面
不止小朋友,大人也從中獲得了快樂。編劇 Silvio Mazzola 稱,「孩子們和大人對這位來自南極的黑白相間的角色有著同等程度的熱情。」
Pingu 的形象出現在了世界各地。日本和瑞士航空公司在航班上贈送 Pingu 紀念品,還出現了Pingo 主題航班。Pingu 食品也被製作出來,印有 Pingu 標誌的巧克力、奶酪......各種玩具周邊在市場上熱賣。
1993年,Pingu 氣球在埃及
載有 Pingu 的船,年份不詳
Pingu 與史努比、唐老鴨等一起出現在街頭塗鴉上
美國還專門出了一部紀錄片《 Pingu ——一個徵服世界的卡通人物》(Pingu - A Cartoon Character who conquers the world)。紀錄片裡主持人扮演的「偵探」試圖找出 Pingu 受人們歡迎的原因,最後片子以偵探穿上了 Pingu 玩偶服結束。
這股 Pingu 熱潮,在喜愛萌物的日本再登高度。1992年,索尼公司將其引入日本,《Pingu》成為了在 NHK 上播放的兒童節目。根據一份調查,在日本超過90% 的高中生認識 Pingu。
2017年,日本動畫工作室 Polygon Pictures 甚至重新啟動了 《Pingu》劇集,製作了《Pingu in City》,通過電腦製作讓 Pingu 重歸。
新劇集裡 Pingu 和家人從小村莊搬到了大城市,在那裡遇到了許多從事有趣工作的企鵝。
索尼雜誌經授權後還發行了,除了原工作人員以外,唯一得到瑞士 Pingu 工作室認可的漫畫家 Michelle Nie 畫的漫畫。
圖源:ins:pingu_jp
那些日常故事
就是他的冒險
編劇 Silvio Mazzola 說,Pingu 的故事是講給「那些希望嘗試新生活,願意擁抱自然的大小朋友們」的。
「他的冒險就是那些日常的故事,他還沒有了解太多東西,以至於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個性和行為。」
Pingu 的世界如此簡單,他會有煩惱,但又能保持著單純的快樂。他放肆地哭,也放肆地笑,有難過的時候,又會很快恢復開朗的心情。那些平常日子中,他也能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東西。
足夠的簡單,卻也足夠吸引人。《Pingu》後來的導演 Steve Cox 說,「這裡沒有自以為是的教育,只有調皮的角色,大家喜歡這種。」
在《Pingu ——一個徵服世界的卡通人物》紀錄片裡,偵探走遍世界各地,詢問人們喜愛 Pingu 的原因,最後總結到,「Pingu 代表著一種大眾精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Pingu。」
這或許是大家都愛 Pingu 的原因,每個人都能在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在長大後慢慢失去的無拘無束與天真。希望大家都能像 Pingu 那樣不喪失讓自己快樂的能力,在無聊簡單的生活中為自己尋得樂趣。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讓 Pingu 治癒你的不開心吧。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pingu.fandom.com
http://www.pingu.j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ingu
http://www.geocities.com/EnchantedForest/5681/pinguFAQ.html
ins:pingu_jp
YouTube:Pingu - Official Channel
Pingu - Making of und Interview mit Pingu-Erfinder Otmar Gutmann (1937-1993)
Pingu - A Cartoon Character who conquers the world
圖片和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標題:《治癒你不開心的企鵝Pingu》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