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在傳說中是一個多麼動人的故事。可是誰又能清楚探知作為主角的王昭君,她的內心世界裡藏匿著的那番獨角戲呢?大義不是這樣用來犧牲他人的。如果非要別人來承擔重責,如此大義不要也罷。因為真正的大義,就是應該保護弱小不再遭受欺凌。
在歷史書冊裡,改變了王昭君命運的人,因此而受到譴責的,總是那個叫做毛延壽的畫師。小人物的悲哀,顯得非常可笑。或許,正確的說法是:小人,悲哀!
《王昭君》
【唐】崔國輔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時得見漢朝使,為妾傳書斬畫師。
崔國輔的這首《王昭君》,也沒有脫離史冊的作孽。還是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說的好:「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明妃曲》),的確如此。然而,畫不成的並非王昭君動人的「意態」,而是其他人莫測的人心。
首句「一回望月一回悲」,寫昭君的動作與神情。一次又一次地抬頭望月,一次又一次地止不住的悲傷。因為,總有往事不由自主地從心底泛起漣漪,激蕩胸膛,撕裂肺腑。
仿佛一首循環往復的歌曲,在漫長而孤寂的夜晚裡,不停歇地播放著。王昭君望月的動作,亦是如此重複。在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裡,卻隱藏著她焦急而又殷切的期盼,盼望遠方而來的漢朝使者,能夠給自己帶來足夠有用的消息。
可是,一次次地反覆吟唱,喚來的只有一次次的失望。遠方的那些人或物,已經逐漸變得遙遠,不真切。月愈圓,人愈悲,圓缺不由自己心。或許,在他們歡聚的歡樂裡,自己早就已經變成了一抹淡淡的灰色影子。了無痕跡,若春夢。
次句「望月月移人不移」,寫昭君的想法與悲之所在。每次抬頭觀望著月亮,都能夠發現它在不停地向遠方移動,而望月之人卻身不由己,被困牢籠如小獸。「月移」和「人不移」,兩個鮮明對比,益發凸顯出昭君真正悲哀的緣由。
再次強調那個單調的動作「望月」,時間過長,動作過多,慢慢地就連自己都開始嫌棄。固然「月有陰晴圓缺」,可是它仍然是自由的,可以掌握著自己的命運。
回首觀望,自己何等悲切呵!瞬間,王昭君的哀傷就像漫天烏雲,遮蔽了皎潔的月亮,奢望能夠阻擋一下月亮的移動。停下來呵,暫時陪伴一下此時此刻分外無助的人兒。山河仍在,只有自己像風中飄絮,一直漂泊在塞外。
末兩句,「何時得見漢朝使,為妾傳書斬畫師」,寫王昭君的熱望。什麼時候才能夠得以見到漢朝來的使者,可以為自己傳遞書信,斬殺掉當初的那個畫師,從而得以一雪恥辱,得以化解怨恨。事實上,這個熱望最終只能成為怨望。
這兩句比較關鍵,可以站在兩個角度上去考慮,其中的意思也會截然不同。第一個,王昭君得到畫師被斬的傳聞,所以希望能夠見到漢朝使者給予確認;第二個,王昭君希望漢朝使者傳遞訊息,幫助自己雪恨斬掉畫師。
視線著眼點的不同,展現在大眾面前的人物形象,也是大相逕庭的。第一個角度中的王昭君,尤其悽楚而無助;第二個角度中的王昭君,則顯得憤慨而怨怒。兩個形象的王昭君,或許都會擁有自己的擁護者,沒有優劣,只有快意恩仇與否。其不同之處,是性格上的,是天然自帶的光環。
本詩站在王昭君的角度上,以王昭君的口吻入手落筆,營造出一番哀怨而又悲切的悽涼氛圍,把一個悲傷無助的女性形象完美展現。詩人文筆簡練,沒有華麗辭藻,僅僅藉助描述王昭君的一個「望月」動作,簡明扼要,就體現出她隱蔽在心底內那股濃鬱的悲痛之情。千載之下,依然心驚動魄,令人惋嘆不已。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