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骨節分明的手穩穩託住相機,鏡頭後,是一對專注而又熱情的眼睛……開學第一天,城南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袁安康早早來到校門口,用快門捕捉師生們重返校園的幸福瞬間。
2001年,剛剛大學畢業的袁安康來到百江鎮成為一名人民教師。近20年的教師生涯中,他教書育人、身正為範,並自主鑽研校園影視,拍攝《老師不是神仙》《榕江戀》等800多個微電影和校園影視作品,累計播放量達到2000多萬。
19年前,拿著每月700多元工資的袁安康不會想到,咬牙花費3000多元買下了人生的第一臺數位相機——佳能A200,將推動他成為「校園閃耀瞬間」的捕捉者與記錄者,為無數的師生、家長帶來感動與歡樂。
拍照沒有衝洗條件、錄像3至15秒隨機停止……拿著這樣一臺有些「惱人」的數位相機,熱愛攝影的袁安康內心卻滿是歡喜。任職第一年,學校舉行運動會,他就拿著相機在校園裡到處拍,愣是拍出了一個多小時的視頻素材。每晚8點,晚自習下課後,他就鑽進電腦教室,一邊摸索會聲會影等視頻剪輯軟體,一邊做字幕、找音樂、拼剪素材,直到凌晨1點才回家,早上6點又準時上班。「年輕+熱愛」,袁安康倒也沒覺得累,花費四個晚上,他順利完成了運動會的MV製作,並用自掏腰包買的光碟機將它刻在了光碟上。
MV受到了師生們的高度認可,校長扛來電視機與影碟機,為各班學生輪流播放MV。在那個年代,學生看到自己出現在電視裡,興奮地手舞足蹈,老師們也是哈哈大笑。看著大家幸福的樣子,袁安康心裡充滿了成就感。
此後,他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自學攝影,「按心情決定錄像時長」的相機已無法滿足他的需求。2004年,他拿出省吃儉用攢下的8000多元,買了自己的第一臺攝像機——佳能M600i。這也讓他的學習心更加旺盛,早上7點到校,晚上9點離校,一周6天在校,一有空就研究校園影視成為他的常態。劇本、編導、分鏡、腳本、攝像、剪輯、調色、文字、美工、包裝、發布等均由他1人完成,常有人調侃他一個人就是一個劇組。
製作視頻之餘,他還會幫助同事拍攝他們上課全過程,讓大家能夠通過視頻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時間來到2017年,袁安康自告奮勇成為桐廬首批支援幫扶榕江縣教師的一員。到達榕江的第一天,他就提出了拍攝原創歌曲《榕江戀》的想法,受到了組內教師的鼎力支持。編曲、演奏、填詞……大家分工明確,袁安康則負責視頻拍攝、歌曲錄音與MV製作。
對口幫扶工作繁忙,我縣教師們每天都要去各個學校給不同教師上課、分享經驗。一個月時間裡,袁安康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時,拿著手機到處「趕場」,錄製其他教師的教學視頻以及相關素材。因為帶相機不方便、手機像素又不夠,他專門請妻子購置了一臺像素較高的手機,從桐廬寄至榕江。上車、下車、講座、再上車……快節奏的工作讓他很少有時間坐下來用電腦剪輯,他就硬著頭皮在手機上剪,利用乘車的時間進行製作,晚上回到宿舍後再加班加點。離開榕江的前一天,他一晚沒睡,直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在100多個G的素材中成功將《榕江戀》製作完成。告別會上,音樂響起,兩地教師看著一個月來的點點滴滴,感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作為教師,學生一直是袁安康心中的焦點。他積極發揮所有的本領,幫助學生提升自我。2018年,城南小學開設「小記者」社團課,講述視頻版的城南故事,袁安康成為社團教師。他帶著30多位社團成員在校園裡採訪,不僅教他們拍攝與剪輯技巧,還培養他們與陌生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一些成員膽子小、性格內向,他就站在他們身旁鼓勵他們大膽採訪,替他們「驅散」周圍「湊熱鬧」的同學。在一次次陪同下,成員的自信心逐漸增強,與人交流變得不再緊張拘謹,不少同學更是能夠獨立完成校園新聞的採編製作。
教育之路無止境,雖然榮獲全國中小學校園影視優秀導演獎、第十五屆全國中小學校園影視微電影評比一等獎、縣教育宣傳工作特別貢獻獎等榮譽,但袁安康心中的攝像機卻從未按下暫停鍵。眼下,他正計劃著為全縣各個學校拍攝視頻,更好展現每所學校的閃耀瞬間,為提高師生自豪感、拉近家校距離、營造社會各界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