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堤下的通途大道

2020-12-03 騰訊網

千裡堤下的通途大道

從雄縣縣城到雄縣距離縣城最遠的村莊——七間房鄉大樹劉莊村,路程大約100裡。在雄鄚臨時公路修建以前,最好走的路就是千裡堤路。從雄縣縣城穿十里舖、趙北口、棗林莊,然後沿千裡堤蜿蜒前行。雖然千裡堤頂進行了硬化,路面也還算平整,但無數的急轉彎和路面寬度不夠,使得開車路過的人們既驚險,又無奈。如果走堤外的路,從李廣村經七裡莊、西大塢、七間房、辛口子、梁溝到大樹劉莊村,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把這些村連起來,窄而不平的鄉村小路加上穿村繞行,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無論怎麼走,駕車都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過去七間房鄉歸屬任丘市,與雄縣交往不多,雄安新區設立後,七間房鄉由雄縣託管,兩地往來日益頻繁,交通的瓶頸問題越發明顯。

人們期待一條通途!

近日,《環澱路(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諮詢服務項目》的出臺,讓人們終於看到了希望。環澱路(一期)工程可通到鄚州到千裡堤的旅遊大道,未來可與雄鄚大道相通。而且環澱路(一期)工程不但解決了七間房鄉所有村莊到雄縣縣城的交通問題,而且該路還直通安新縣的劉李莊村,又可以解決當地百姓之間往來的交通問題。雙向四車道的一級公路,設計速度達到60公裡/小時。建成後兩地交通用時可以縮短一半。

千裡堤下的通途大道,又一條值得期待的公路!

相關焦點

  • 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就是一條京北直通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黃金旅遊線路。千裡草原,看不完的千裡風景,這一次來自內蒙古的邀請,終生有效! 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全程600多公裡,串聯錫林郭勒盟多倫縣、正藍旗、太僕寺旗、錫林浩特市、西烏珠穆沁旗、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管理區7個旗縣市(區)等23個主要旅遊景區,包括
  • 山西地質趣談|太行山:橫亙晉冀、晉豫間 天然「城牆」斷通途
    山西地質趣談太行山:橫亙晉冀、晉豫間天然「城牆」斷通途山西東部有太行山為阻,南面有中條山相隔,西面是洶湧的黃河,北面為長城所困(長城以外曾是農奴制的胡、鮮卑、遼、相對省內交通則比較方便,縱貫南北五大盆地都有大道溝通,即使長治盆地、靜樂—嵐縣盆地通行條件也遠比太行、中條強。正因交通阻塞,所以太行山南段王屋山才產生「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要用鋤頭挖走兩座大山。
  • 山東膠州:三年「斷頭橋」今朝變通途
    12月18日,山東省膠州市海爾大道跨膠濟鐵路「斷頭橋」迎來了建成開通的日子,貫通膠州的南北城市主幹道海爾大道滿血復活。  膠州海爾大道全長9.3公裡,是進出膠州的最快通道。原海爾大道跨鐵路立交橋始建於1991年,經數十年損耗和風吹日曬,變為危橋被封閉三年之久,長期困擾著當地市民出行。  本次新建的海爾大道公鐵立交橋是膠州市今年的「頭號工程」,也是市民期盼已久的民心工程。
  • 手繪地圖帶你領略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精品路線先睹為快
    除了這些美譽,這裡還有一條草原天路——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 這條錫林郭勒千裡草原風景大道,全長約1000公裡,包括1條主線、6條支線。這條千裡風景大道以錫林郭勒遼闊草原為基底,以馬文化為核心引擎,以突出錫林郭勒旅遊的壟斷性、專屬性為核心目標,突顯草原水鄉、蒙元文化、馬文化、兵團文化、歷史遺蹟等綜合特色優勢,以山、水、河、草、林等自然資源為依託,以不同服務功能的主題驛站為節點,打造出一條多樣自然景觀構成、多個民俗事項集成的旅遊通道。激情在哪裡?
  • 金色蘭庭·香堤:剛需群體的選擇
    金色蘭庭·香堤 均價:高層:7500元/㎡ 地址:高新區任城大道與洸府河交匯處西北側建築面積:480000平方米 開發商:濟寧華都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綠化率:35% 容積率:2.80 物業:濟寧華悅物業服務有限公司 項目介紹 金色蘭庭·香堤位於濟寧高新區
  • 大道朝天,各走一邊。千裡殺一人,十步不願行!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神末峰頂的那片竹林,那群猴子,那個短髮少女水月庵前的那片星光,海外的那一襲白裙雪原的那一座廟,帝都井家的那一處小院大道獨行施豐臣因窺見人間煉獄而向神明拔刀奚一雲雖死猶榮,流芳千古洛淮南生死之前,慷慨易,從容難崑崙派沒有通天玄陰宗沒有絕後雀娘以棋道開天,清理無數恆星童顏以算計聞名,布下十裡埋伏
  • 堤上聞「汛」而動、堤下攜手創文
    堤上聞「汛」而動、堤下攜手創文——盤城街道有一對「最美夫妻檔」他叫王文斌,南京江北新區盤城街道雙城社區黨員;她叫周秀梅,盤城街道雙城社區婦女組長。河堤上的堅守,他們共擔風雨;河堤下的堅持,他們助推創建文明城市。他們用一致的信念與行動,詮釋了:執子之手,與子同行!
  • 通途收納,一生相伴——專注喜被收納袋研究
    【周聞網11月26日訊】2020年11月25日,南通受納商貿有限公司旗下核心品牌通途收納線在線下門店舉行了宣揚傳統婚俗文化的活動,活動現場吸引了眾多顧客參與。此次活動旨在讓顧客深入了解中國傳統婚禮及傳統中式婚禮習俗,通過對通途收納喜被收納袋的介紹,讓顧客了解傳統中式婚禮,復興傳統文化。
  • 一家三代住堤下防汛 18歲高考生請纓守堤
    一家三代住堤下防汛 18歲高考生請纓守堤來源:鳳凰網湖北綜合2020-07-12 第期原標題:一家三代住堤下防汛「老兵」有傳人18歲高考生請纓駐守武金堤周亮宇(右)和同伴巡堤查險。才下高考考場就上防汛「戰場」高中生成最年輕的「守堤人」長江日報記者見到周亮宇時,這位大男孩臉上還帶著倦容。10日夜在堤上守了一宿,回家睡了不到5小時,下午他又趕到堤上繼續值守。換上深筒套鞋,拿起長竿,一到堤上,周亮宇就變得幹勁十足。
  • 壯麗70年 | 阡陌變通途 崇州交通巨變在「路」上
    壯麗70年 | 阡陌變通途 崇州交通巨變在「路」上 2019-09-02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在,堤在,家就在!」 臨空港「堤邊姑娘」防汛一線保家園
    「人在,堤在,家就在!」這其中就有這樣一位「堤邊姑娘」這裡是我兒時的遊樂園漆彬芳是土生土長的金銀湖街李家墩人,也是地地道道的「堤邊姑娘」。女同志第一天上堤巡查下來,普遍反映在巡查時,鐵鍬對於女隊員來說既重又不方便,漆彬芳連夜聯繫,馬上為每人都準備了一支輕便的竹篙。隊裡不少女隊員是第一次巡堤查險,也有很多人不會遊泳,不敢走迎水面的堤角。漆彬芳既深知堤角巡查的重要性,也十分擔心隊裡丫頭們的安全,她索性就自己上。2016年大汛時,漆彬芳就已經練成了「凌波微步」,如今重新上陣,她已駕輕就熟。
  • 【活動】周末,帶上孩子來,銀堤漫步DIY夏季冰宴吧!現場舉行:拼圖@找茬,趣味賽!
    ,在酷暑夏日,製作一款屬於自己的冷餐美味,想想就口水流下三千尺,還不快到銀堤漫步來?一起來銀堤漫步「找茬」吧!你敢來嗎?@活動時間@:7月25號、26號,周六、周日;@活動地點@:中原路頤和廣場東50米路南【中房·銀堤漫步】展示中心;【建議WIFI下觀看】
  • 巡堤一月有餘,他們終於從諶家磯北堤撤下了
    胡臘生就以防汛大堤為主陣地,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的支部主題黨日,讓大家圍繞防汛主題討論交流,提振了巡堤值守的精神和士氣。「雖然緊張的防汛工作過去了,但重生中的武漢還有太多事需要去做。下一步要繼續抓經濟提振、社區生活保障、文明創建等各類工作。」胡臘生說。
  • 菏澤市牡丹區詩詞學會舉行環堤公園騎行採風現場吟詩填詞
    菏澤市牡丹區詩詞學會舉行環堤公園騎行採風現場吟詩填詞10月24日(農曆九月初八),菏澤市牡丹區詩詞學會組織20多名詩詞愛好者舉行環堤公園騎行採風,現場吟詩填詞,追憶曹州古韻,歌詠新時代,傳播正能量,宣傳新風尚。
  • 那一段湖堤
    詹梅(德陽)  我們最愛去的那一段湖堤,是一個極為普通卻又極為幽靜的地方。  湖的東西北三面環山,我們常去的湖堤地處南面。湖堤的下方,是一塊並不肥沃的坡地。這塊坡地,經勤勞的人們細心耕種,豐收已經在望。  每一株挺拔的玉米杆上,都背著一兩個頂著紫紅髮絮的玉米棒子。
  • 馬鞍山市當塗縣:水漲一寸,堤高一尺!
    面對來勢洶洶的洪水,馬鞍山市當塗縣江心鄉幹部群眾眾志成城、萬眾一心,以「水漲一寸、堤高一尺」的決心,全面打響了一場抗洪搶險的保衛戰。進入汛期後,在外跑業務的王靜始終關注著家鄉的汛情水情,5天前,得知家鄉防汛形勢日趨吃緊,就毫不猶豫地回村加入防汛抗洪隊伍,巡埂、清障、搶險,樣樣拿得起放得下。28歲的解傳陽同樣在外跑生意,在險情最緊張的時候,也回到村裡參加防汛抗洪。原本手機不離手,現在是天天上堤看水情、查險處,讓村裡的老人們另眼相看。
  • 圩堤上的突擊隊
    截至7月22日,滁河幹堤及後圩堤、清流河發生的多處滑坡、管湧、漫堤等險情,以及部分水庫的險情均已基本搶修處理完畢。  南譙區黨員幹部視汛情為命令,敢於擔當,向險而行,成為群眾在危急時刻最可靠的頂梁柱、主心骨和貼心人。
  • 遊西溪三堤——「福堤、綠堤、壽堤」
    西溪溼地蘊含「梵、隱、閒、俗、野」五大主題文化元素,有「十景三堤」,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和文化溼地於一體的罕見溼地,也是全國首個國家溼地公園。    其中,「三堤」是福堤、綠堤、壽堤。
  • 楊隊長也是巡堤「前哨兵」
    楊宗生在巡堤查險。 長江日報訊(記者劉娜 通訊員胡祺娟)「巡堤時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雙手去觸摸去感受。 「我們平時都稱他為『楊隊長』,楊隊長每次搶險突擊都是衝鋒在前,能力強經驗足,是我們此次巡堤查險工作的『前哨兵』!」 灄水西堤橫店段副指揮長徐中平告訴長江日報記者。 經過多年的防汛抗洪經驗,楊宗生總結出了「一看二摸三相連」的「三步工作法」。
  • 凌晨4點多還在巡堤!華農「馬徐發們」爭先恐後當志願者
    非但如此,在大堤上,教授們還為年輕同志們切西瓜、泡茶、講故事,消解他們巡堤的單調與疲勞。事實上,不少教授巡堤都克服了很多困難。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熊立仲教授本有腰傷,但仍堅持一線;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黃求應教授家有剛出生的嬰兒,仍上堤戰鬥;動科動醫趙凌教授在繁重的新冠病毒科研中擠出時間巡堤……在水產學院巡堤現場,總有一位教授,走在最外側的泥濘路上,用竹竿檢查著每處細節,生怕漏掉每處管湧或散浸。他就是張永安教授,他和馬徐發教授一個在堤上、一個在堤下,與同事們一起「地毯搜索」可能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