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打工人」的梗特別火。
一夜之間,與之相關的各種段子席捲網際網路。比如,「打工人,打工魂,打工才是人上人」、 「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看似搞笑,其實是一種宣洩。
大家希望通過這種戲謔、自嘲的方式,將生活的苦悶排解出去。
畢竟「打工人」的世界藏著太多心酸了:
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生活開銷……
在「喪」這門藝術上,當代青年似乎總是比上班更有創造力。
說到底,這是一種解構職場困頓的套路。畢竟,如果煩惱無法消解,我們怎能安安分分地如新褲子那樣高歌:「我不得不去工作/在大樓的一個角落。」
工作是不得不工作的,不工作哪來的安全感。
這碗毒雞湯,我們一起幹了。
只不過,「早安,打工人」真不應該只成為一種自嘲。個體平凡無可避免,但每個好好工作的人,都是維持社會這臺巨大機器發光發亮的一分子,一個小而不可或缺的齒輪。
所以,兢兢業業的你我,又何嘗不是一位優秀的點燈人呢?
試想,生活在2020年,你想網購,再遠的地方都能送達;生病了,隨時隨地都能掛號;技術變革,5G說落地就迅速落地;天一黑,街邊的路燈總會準時亮起……社會每個領域有條不紊的運行,都離不開背後那些奮鬥的人。
也許,我們的奮鬥本身都以個體為起點,他在為升職加薪拼命,你在為你的小家奮鬥,我也在為我的前路開墾,每個人未來的光明並不同等,但咱們各自的努力,好歹一起照亮了腳下的路嘛。
各位點燈人,就是這麼各司其職地,照亮社會的安全感。
因此,我更願意將「早安,打工人」當作一個輕輕的鼓勵,敬兢兢業業的自己,敬那些肩並肩一起點燈的芸芸眾生。
感覺我們這屆年輕人很會苦中作樂,上班這件無奈事,最終也變成了一個梗。
「早安,打工人「的段子之所以這麼火,在於它折射了一種普遍心理。
就是年輕人每天都在說服自己去上班。
我有個朋友小丁,之前在上海某知名媒體號當主編。
去年她毅然辭去月薪3萬的工作,選擇成為一名遠程寫手。
原因是上班太累,壓力太大。
她在公司有個玩得不錯的同事,但兩人私下從不約逛街吃飯。
因為「在非工作時間看到同事的臉,就會聯想到自己是個打工仔的悲慘事實,並且有種工作日也在打工的不爽。」
她們倆的革命友誼,建立在茶水間的閒聊,以及帶薪上廁所。
當然,還有一個每日必備的神秘儀式。
大約在下午3點,兩人會隔著工位交換一下眼神,瞭然於心,拿上打火機去大廈一樓抽菸。
一根,兩根,三根……時間在這時才顯得稍微緩慢了一點。
一樓抽菸區,有無數個跟她們一樣的人,靜靜倚在欄杆上點火抽菸。
他們吐出的好像不是煙霧,而是他們自己,在那一刻漂浮在陽臺上空,靜靜俯視自己疲憊的肉身。
那種被工作折磨的感覺,每個社畜都感同身受。
出門旅遊沒存款,找人吃飯沒朋友,想談戀愛沒時間,加完班你還打不著車回家。我們都是差不多先生,過著差不多的人生。
同齡人陸續結婚,你卻發現自己一周下來沒和非同事異性說過話,心裡還時常盤問自己:這份子錢什麼時候能回來?
前幾天看到朋友圈有人轉發一篇文章,標題類似於《最後一波90後也開始脫髮了》,嚇得我趕緊退回桌面打開釘釘。鹹魚還有翻身日,大多數打工人也許一輩子都當不上鹹魚,頂多只是一條釘在菜場砧板上的黃鱔。被釘釘給釘得死死的。
好在,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打工。
人生就是每一次選擇產生結果的大集合,要擁有理想的人生,就要把握好每一次選擇的機會,少走彎路。
願我們都有選擇的能力,按照自己的意願工作、生活、過一生。
願餘生安好,長情不斷!
-END-
作者:五少爺。一個長得年輕的老年人,每天沉溺在做夢中!
你確定不來關注一下?
圖丨網絡
文丨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