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近期已對外公布。自本周開始,《新金融觀察》報將陸續推出關於天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系列報導。
作為北方第二大城市,天津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無論著眼於京津冀協同發展,還是南北方城市間競合,天津都是一座不能被忽視的城市。
「創新發展」置於首位
2035年,天津會是怎樣的?
最新公布的天津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規劃)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
當然,這樣一個現代化大都市也是有前綴的,即創新發展、開放包容、生態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
2035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黨的十九大曾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毫無疑問,天津正是在國家大戰略下確定了自身的發展目標。與先前發布的國家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相比,天津的規劃可謂一脈相承。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遠景目標下,天津將「創新發展」置於首位,重要性可見一斑。畢竟只有堅持創新驅動,才能重塑發展新優勢,並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面向2035年,天津提出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其中核心產業競爭力要處於國內第一方陣。在最新發布的規劃中,天津也明確表示,堅持創新引領,協同打造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以著力培育戰略科技力量為例,天津要聚焦人工智慧、量子信息、腦科學、生物製藥、組分中藥等前沿和優勢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專項,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打造更多天津版「國之重器」。
不僅如此,謀劃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天津智谷」、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等未來產業引領區也被天津納入規劃中。
為推動創新發展,除了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還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等。對此,天津同樣有考慮。比如,規劃稱,要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
「製造業立市」強根固本
若論天津的城市基因,工業必是其一。
在自行車、電視機、手錶等領域,這座城市就曾開創過多個「國內第一」。近些年,在嫦娥四號月背著陸、「玉兔號」巡視、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等國家重大工程背後,也不乏天津的貢獻。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其發展壯大至關重要,而這正是避免產業「空心化」的關鍵所在。按照最新規劃,天津旗幟鮮明堅持「製造業立市」。
作為工業重鎮,天津早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就已明確了「一基地三區」的城市定位,其中「一基地」就是要建設全國先進位造研發基地。
無論著眼於「十四五」,還是面向2035年,「一基地三區」建設均被天津再次明確。其中,在「十四五」期間,「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要基本實現,而這也是天津今後5年的第一目標。在此背景下,未來5年,全國先進位造研發基地要基本建成。
過去幾年,天津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而製造業的比重則在降低。
2014年,天津三次產業結構為1.3:49.4:49.3。但到了去年,天津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這一結構已變為1.3:35.2:63.5。其中,2015年天津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首次超過50%。可見,服務業對天津經濟的貢獻度一直在提升。
但若以天津製造業佔GDP的比重來看,目前已降到25%以下。因此,提升製造業的佔比顯得較為重要。
堅持「製造業立市」,並非傳統製造業的「回爐」,而是要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智能化發展。
據了解,除了加快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天津還要著力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建設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城市和典範城市等。在具體產業發展方面,最新規劃顯示,天津將以信創產業為主攻方向,增強智能科技產業引領力,著力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高端裝備、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
在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方面,天津此前實際已在著力打造「天津智港」。
從最初的「1+10」方案體系,到之後的《天津市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再到2019年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天津在推動智能科技產業發展上可謂不遺餘力,目標直指國內智能科技產業高地。
雙城開啟未來新篇章
對一座城市來說,除了產業結構,地理區位更是影響發展的關鍵因素。坐擁天津港,讓天津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開放口岸。
在地理區位上,天津有其獨特優勢,不僅是「一帶一路」的海陸交匯點,還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面對國內外新環境,中央今年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港口的意義不容忽視。無論是國內大循環,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天津港都能發揮自身的特殊作用。
可以預見,在加快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和推進世界一流港口建設等新政策加持下,天津港無疑將進一步提升天津經濟的雙向開放性。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這是國家近年來賦予天津的重要使命。在本次規劃中,天津也明確表示,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區建設。以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例,天津稱要運用市場化招商機制引進首都外溢項目,不斷優化承接結構;推進「微中心」規劃建設,打造功能承接「第二戰場」等等。
然而就天津自身而言,本次更讓人關注的則是在完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方面提出了「津城」「濱城」雙城發展的「新理念」。在「十四五」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方面,天津對此均有所強調。比如,「十四五」期間,「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而到了2035年,「津城」「濱城」雙城格局則要全面形成。
按照天津方面的說法,打造雙城格局,就是要推動城市發展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形成「組團式」空間布局,避免城市發展「攤大餅」的弊病。其中,「津城」重在提升現代服務功能,而「濱城」重在增強城市綜合配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