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和傳統工藝融合 浙江大學智能篆刻系統在青田亮相

2020-12-14 澎湃新聞

青田石雕文化節上,由浙江大學推出的智能篆刻系統精彩亮相,人工智慧和人文藝術的交叉統合融合,可以有效降低篆刻認知門檻、提升篆刻創作體驗。

不久前隆重舉辦的僑博會,讓青田的紅酒、咖啡等進口商品,引國內外消費者強烈關注。 12月5日—7日,以「石豔天下·雕刻世界」為主題的第八屆青田石雕文化節,又吸引全世界聚焦這一中外聞名的華僑之鄉。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今年的青田石雕文化節,吸引了來自海內外工藝美術界、文藝界、收藏界代表,故宮博物院、西泠印社領導代表等300餘位嘉賓歡聚僑鄉青田,大家共賞名石風採,共話青田藝術。

本次文化節分為「匠心無邊、雕刻世界、玩石傾心、石豔雲端」四個篇章,包含開幕式及在青田石雕小鎮舉辦的《青田封門山·致敬匠心》主題活動、精品展示會、「玩石周」石文化體驗活動10項主要活動。通過「中國印文化」的深度植入,網際網路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現代科技,賦能青田石雕,面向世界講好青田石雕故事,努力把青田打造成為浙江「特色文化產業國際化、傳統工藝美術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

青田印是一顆中國心

印石之美,美在方寸;方寸之間,博大精深。為了迎接即將來臨的建黨100周年,石雕文化節期間舉行「建黨百年·百年印記——青田印石西泠篆刻頌」啟動儀式,通過精選100枚青田石,與西泠印社合作「百年印記」,以石為介,以篆刻的形式展示100年黨史上的紅色印記,向黨的百歲誕辰獻禮。

青田石素有「印石之祖」之美譽,在明清兩代,青田石被廣泛運用於印章,也受到了歷代帝王的喜愛,故宮博物館裡的大量青田石印章藏品,便是最好的證明。據了解,北京故宮博物院共藏有5件明清歷史雕作和1000多枚印紐,此外還有一批尚未使用的青田石印。

此次石雕文化節將故宮博物院藏青田石收錄成書並在開幕式上首發。《故宮博物院藏青田石》共收錄了《皇帝的青田石》《臣工的青田石》《百姓的青田石》三個篇章18組故宮博物院藏青田石精選圖片信息,將青田的國之瑰寶以圖片的形式展示給世人。同時,在「對話故宮經典」青田石印章精品展上,「故宮經典」以文物圖片為載體,開啟「石印時代」的輝煌,展現青田石印璽的前世今生;「今生青田」單元以實物精品為載體,萃選青田印石、篆刻精品300多枚,講述青田石與中國篆刻,與北京故宮、與西泠印社、與印人之間源遠流長的淵源關係。

以「工匠精神」致敬「抗疫精神」

青田作為著名的「石雕之鄉」,石雕的發展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一批批能工巧匠們在年復一年的石雕創作生涯中秉恆心、守初心、致匠心,讓青田石雕煥發出萬千姿態,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流傳數千年。如今的青田石雕除了是巧奪天工的精美藝術品,更是烙印在青田文脈裡的深深印記。

「中國工匠,當以藝品為重,工身為基,匠心為本……」在本屆盛會上,倪東方大師和其它7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及49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共同宣誓,齊頌《工匠精神·青田宣言》。隨後,舉行青田石雕「抗疫」作品捐贈儀式,青田石雕大師以「藝」抗疫,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獲得者、麗水市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紀建松,捐贈青田石雕作品「共同抗疫」以此弘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抗疫精神。

開幕式上,由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倪東方,嘔心耕耘、細微雕琢的時代力作《東方石魂》書籍首發式舉行。而在「青田封門山·致敬匠心」主題活動中,青田石雕藝人們敬大山、敬天地、敬工匠,充分展示青田石雕藝人對封門山的感恩之情,對工匠精神的傳承之心,以及對青田石雕藝術和石雕產業未來發展的美好期盼。

科技賦能青田石雕產業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是這次盛會的一大亮點。本次石雕文化節舉行了《區塊鏈技術賦能青田石雕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推進青田石雕溯源體系和誠信體系的建設,點亮「區塊鏈+文化」融合發展之路。

在石雕文化節上,由浙江大學推出的智能篆刻系統也將精彩亮相,人工智慧和人文藝術的交叉統合融合,可以有效降低篆刻認知門檻、提升篆刻創作體驗。

繪製好與世界互通共榮「工筆畫」

青田石通過33萬青田華僑的足跡,在歐洲在世界,青田石成為了青田人的飯碗,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豐碑。為了推動青田石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與世界的互通,此次石雕文化節上聘請「首批青田石文化宣傳大使」,他們將把青田石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兩年前,青田成立了世界玉石原產地戰略合作聯盟。兩年後,在「世界玉石原產地戰略合作聯盟(保利石)創作基地」授牌儀式上,又有一名新成員「保利石」,加入了青田石雕的行列。青田石,以印石為紐帶,以文化為橋梁,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奮力書寫中華文化走出去新篇章。

百縣千碗裡的青田味道

浙江韻味,青田味道。青田美食也是浙江「百縣千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山流水覓知音」青田石雕音樂晚宴上,深入挖掘青田特色美食資源,將松露蘑菇湯、田魚撈飯、青田蹄膀等八道青田特色美食,分別取名為「非凡匠心」「金玉良緣」「封門三彩」等八個蘊意與石雕有關的名字,嘉賓在品嘗的時候,除了品嘗到青田的飲食文化,更能感受到青田的石雕文化。

此外,石雕文化節期間還舉行「尋寶」線下青田石文化體驗活動、青田石雕(印章)專場拍賣會等線下文旅體驗活動,推進文旅、商旅、農旅一體化,為青田石文化產業發展賦能。

說到中國石雕,自然就想到青田,青田石雕名揚海內外。但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青田石雕的發祥地和全國三大軟玉石之首"封門青"的原產地,是被稱為「石雕小鎮」的青田縣山口鎮。

作為此次石雕文化節的主要活動地的青田石雕小鎮所在地的山口鎮,是著名的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和名人之鄉,"三鄉文化"源遠流長。

青田縣山口鎮黨委書記郭俊(右2)介紹說,作為青田石雕的發祥地和全國三大軟玉石之首"封門青"的原產地,山口鎮已成為全國各類雕刻石的集散中心。2015年被列入省第一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定位「青田石雕小鎮」,屬歷史經典產業範疇,目前累計完成投資31.04億元。

現在集石雕創作、銷售、展示於一體的的中國石雕城,日交易額達30餘萬元,石雕業已成為山口鎮的支柱產業,全鎮現有石雕作坊近1000家,石雕從業人員達3500多人,其中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0人,省高級工藝美術大師32人,2019年石雕產值達15億。在山口,在青田,一個傳統工藝美術行業,在當下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記者周建仕 通訊員 舒旭影

相關焦點

  • 杭州亞運會音樂作品全球徵集 自動編曲AI智能系統「餘音」來參賽
    這位專業「選手」就是由人工智慧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浙江大學)研發的自動編曲人工智慧系統「餘音」。它來自浙江大學AI+藝術領域,它的同門「師兄弟」人工智慧系統在AI+醫療、AI+經濟、AI+法律領域各有成就。例如浙大計算機學院、光華法學院和阿里達摩院、浙江省高院合作研發的智能審判系統——「小智」機器人。
  • 第八屆青田石雕文化節於僑鄉青田開幕
    青田向醫護人員捐贈青田石雕作品《共同抗疫》。 胡丁於 攝中新網麗水12月6日電(見習記者 胡丁於)6日,第八屆青田石雕文化節(下稱石雕文化節)於浙江青田開幕。青田石素有「印石之祖」之美譽,在明清兩代,青田石被廣泛運用於印章製作,受到歷代帝王的喜愛。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共藏有5件明清歷史雕作和1000餘枚印紐及一批尚未使用的青田石印。青田聘請首批青田石文化宣傳大使。 胡丁於 攝「故宮和青田有著穿越數百年的不解之緣。」
  • 青田石雕節 擦亮僑鄉金名片
    李松林表示,「以前在海外,我也看到過不少青田石雕。每年回青田,我都會買些小石雕和印章作品,送給外國友人,但對青田石雕的匠心工藝感受沒有這麼深。這次我親眼看到各種各樣做工精細、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親耳聆聽了來自故宮等文化部門的專家從歷史和專業的角度講解如何鑑賞青田石雕,收穫很大。」不過,徐孟聖不是第一次接觸青田石雕展覽。
  • 浙江大學打造「AI+X」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的研究生教學實踐新模式
    不同專業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如何突破學科藩籬,在交叉包容、開放創新的理念下共同參與塑造真正具備源動力的科教融合育人生態?企業以怎樣的形式走入教學課堂,在教學場景中實現產教協同以匯聚優質資源,從社會對技術需要這一角度來提升教學質量?  今年,浙江大學從一門研究生課程開始,開啟了「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教學實踐模式的全新探索。
  • 浙江工商大學薩塞克斯人工智慧學院成立 今年招本碩學生300名
    今天上午,由浙江工商大學和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共建的浙江工商大學薩塞克斯人工智慧學院揭牌成立。作為國內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的人工智慧學院,將開設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人工智慧與自適應系統兩個碩士專業,今年計劃招收本科生200名,碩士研究生100人。
  • 中國名石青田石
    關注我們,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愛上寫字 青田石產於浙江青田縣。青田石是一種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巖,叫流紋巖質凝灰巖,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還有石英、絹雲母、矽線石、綠簾石和一水硬鋁石等。
  • 人工智慧正在與傳統行業加速融合 日常生活場景加速落地
    記者日前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海口等多地調研了解到,人工智慧正在與傳統行業加速融合,並已經開始進入快速、大規模商用化階段。與此同時,一批優秀的人工智慧企業正在飛速發展。在業內人士眼中,人工智慧沒有產能和市場的極限,隨著與傳統行業的加速融合,人工智慧能夠重塑所有傳統行業。
  • 浙江工商大學與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共建薩塞克斯人工智慧學院揭牌
    浙江工商大學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浙江省會城市杭州,前身是創建於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業學堂,創校之初即為我省商業教育之先驅,也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商業專門學校之一。2015年,學校被確定為浙江省人民政府、商務部和教育部共建大學。
  • 浙江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成立
    1月5日,浙江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籤約儀式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行。浙江大學副校長吳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雲與計算Marketing部總裁石冀琳出席儀式。此次浙江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的成立,標誌著雙方長期而富有成效的合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 青田最美梯田喜「開犁」
    近日,2020「稻魚之戀」青田開犁節在小舟山鄉開幕,吸引了上百名攝影愛好者前來攝影採風,記錄這幅人類智慧與自然山水攜手創造的水墨畫卷。  「2020『稻魚之戀』青田開犁節開幕!」隨著一聲「號角」,淳樸的農民們頭戴草帽、身穿蓑衣、捲起褲腿。他們抖擻精神,牽引著牛在梯田裡耕耘,並挑著一擔擔魚苗,撒向水田,口裡還不時高喊著「撒魚苗咯」!
  • 【曙光·新聞】上海中醫藥博物館舉辦「中醫之道·篆刻之美」文化...
    書中列出了所刻中醫名言的出處,並進行簡要釋義,使讀者一目了然,在欣賞篆刻作品的同時,可進一步體會到中醫藥文化精神與精髓,可供中醫院校師生、中醫臨床醫師、中醫愛好者、篆刻藝術愛好者等參考閱讀。該書書名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嚴世芸教授題寫,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著名書法篆刻家孫慰祖先生、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篆刻家林乾良先生、上海中醫藥大學王慶其教授、李其忠教授分別為該書題字。
  • 鏡畫浙江|「石頭上繡花」——青田石雕展現精美技藝
    ↑擺放在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劉宙工作檯上的青田石原石(左)和半成品,以及部分雕刻工具(11月4日攝)。 青田石雕有著數千年歷史,以其秀美造型和精湛工藝,為人們所喜愛,享有「在石頭上繡花」的美譽。↑石雕師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偉軍的工作室內雕刻一件青田石雕作品(11月5日攝)。
  • 【曙光·新聞】繼承歷史文脈,弘揚傳統文化——曙光醫院舉辦「中醫...
    該活動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浦東篆刻創作研究會、海上印社藝術中心、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特色診療技術研究所、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共同主辦,得到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普陀區文旅局、普陀區衛健委的支持,由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上海師範大學秋石印社、普陀區文化館共同協辦。
  • 【文化走親】2020年青田「兩雕兩刻」精品展覽本周五啟幕!(觀展須...
    【文化走親】2020年青田「兩雕兩刻」精品展覽本周五啟幕!用藝術作品展示青田地方特色和人文風貌同時,也為金山群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文化視覺盛宴山海相連·千裡情牽2020年青田「兩雕兩刻」精品展覽暨青田-金山文化走親將在本周五拉開帷幕!!!
  • 南開大學-華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 籤約儀式舉行
    12月14日,南開大學-華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籤約儀式在八裡臺校區舉行。南開大學副校長李靖、王新生,華為高級副總裁、華為雲與計算BG副總裁張順茂,華為北京研究所所長常勝、華為天津代表處總經理許超出席。儀式上,李靖與張順茂共同為基地揭牌。
  • 螞蟻安全實驗室聯合浙江大學任奎教授團隊發布《人工智慧安全...
    對AI安全的前瞻性研究與布局,已是近年來學術界和工業界越發重視的課題。近期,螞蟻安全天塹實驗室聯合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學院院長任奎教授團隊,共同頒布了《人工智慧安全白皮書(2020)》,從學界、業界的共同視角全方位闡述人工智慧安全。該白皮書耗費近一年時間研究撰寫完成,完整版篇幅將近6萬字。
  • 上海有熊爪咖啡館 青田有辰任子殘疾人之家!
    2020-12-20 20:43 |青田傳媒
  • 2020浙江工商大學薩塞克斯人工智慧學院招聘2人公告
    因工作需要,經學校同意,浙江工商大學薩塞克斯人工智慧學院校內外公開招聘非在編工作人員2名,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崗位職責崗位1:1. 協助負責人工智慧學院招生宣傳、諮詢;2. 協助負責人工智慧學院碩士招生系統管理;3. 協助負責招生中涉外材料處理;4.
  • 浙江大學美術類、書法學專業招生簡介
    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於1897年,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37年浙江大學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1946年秋回遷杭州。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入中國科學院和其他高校,主體部分在杭州重組為若干所院校,後分別發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合併,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 有180所高校設立了人工智慧專業,真的好嗎?有名單,值得收藏
    也有人困惑,因為在本科專業目錄中,計算機類中早已有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那麼,人工智慧專業和它到底有何區別呢?>計算機類:高級語言程序設計、Python程序設計實踐、數據結構、算法、嵌入式系統、人工智慧基礎;部分選修課:機器人學、機器學習、圖像處理與視覺工程、智慧機器人與系統、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與理解、群體智能與協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