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期問答欄目
這樣的情形相信大多數父母也經歷過。
首先,我想說下我對「買玩具」的看法。
對孩子來說,玩具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也能滿足他們一些基本的需要。
比如芭比娃娃是對美予以追求、溫暖的陪伴,汽車模型是對科技抱有好奇等。
所以,我會建議:
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父母儘量滿足孩子。
而就孩子買玩具哭鬧這個事情,我也是一樣的看法:如果經濟允許,就買給他們。
當然我也可以理解很多父母的擔憂。
擔心如果這個時候滿足孩子,孩子以後繼續用哭鬧的方式索取玩具;也擔心如果總是那麼容易滿足孩子,孩子會變得更貪婪。
但這兩種擔憂,都不一定是準確的。
我們可以先想一想自己什麼時候才會用哭鬧去要一個東西?
是不是到了實在沒辦法的時候,才不得不哭鬧?
對孩子來講也一樣。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哭鬧著要這要那,那很可能是他平時有一些需求,無法通過正常的表達得到滿足。
這時孩子的內心常常是:我經常要不到東西,我才只能哭鬧著來索取,今天必須我賴在這!
所以,當孩子總哭鬧,父母反而更應該反思:
我們是不是總沒有及時滿足孩子,或者常常答應了又沒有做到。所以孩子們才需要用哭鬧來索取。
當然一些父母可能也會說,我不是不想滿足他,而是我怕我如果都滿足,他越來越貪婪怎麼辦。
其實這個更是一個偽命題。
怎麼說呢。
講我孩子的例子吧。
我的兒子小航過去很喜歡汽車玩具,而老趙也時常給他買,只要不太貴都買給他。
而當我們經常滿足小航後,他並不會變得貪婪。
相反,在某些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小航能夠很好地體諒我們,因為他知道爸媽大部分情況下會滿足他,所以這一些不滿足的小情況他也可以接受了。
而如果我們老是不滿足,會出現什麼情況?
孩子很可能會更渴望被滿足,甚至內心會有很多遺憾和空洞,以至於有機會滿足,就會拼命想要得到。
我見過很多來訪者。
總會覺得自己內心有很多欲望,沒有人能滿足自己。當往內在探索後,我們會發現這些欲望的根源都是小時候的匱乏沒有得到滿足。
父母的拒絕和冷漠,讓孩童時期的他們陷入漫長而又痛苦的等待,產生各種各樣的空虛感。
當長大後有能力了,他們可能容易購物成狂,或者內心很難得到滿足。
所以不用怕滿足孩子。
真正使孩子陷入欲望的深淵,不是滿足,而是長期得不到滿足的空洞。
父母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如試著爽快地滿足孩子,也不會使得孩子有太大的情緒波動,親子雙方還能構築更良性的溝通和信任。
慢慢地,當孩子的內心種下安全感後,他就能清楚父母並不是絕對的拒絕,在他一次次被滿足之後,也不會因為某幾次的拒絕而哭鬧。
孩子想買玩具,是出於和其他小朋友的攀比心理?或者是交友的需要?還是他的心裡缺乏陪伴?曾經有來訪者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要買玩偶,孩子的床都快被玩偶堆滿了。後來往深探索,發現因為他們夫妻的工作原因,孩子經常只能一個人在房間裡睡覺。她把對父母陪伴的渴望轉移到布偶身上,可是越多的布偶就越是激發她對陪伴的渴望。有時候孩子是無法清晰了解和表達自己需要的,所以,我們除了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需求,作為父母也要多去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玩玩具,在陪伴的過程裡締造情感的連接,補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當我們正視孩子的需要,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孩子自然就會感知到來自父母的愛,玩具就會變成親子關係裡的法寶,而不是孩子生活的唯一玩伴。以上就是慢慢答疑會的第6期,如果你也有解不開的心事,歡迎到後臺跟我傾訴哦。孩子偷錢怎麼辦?|慢慢問答室
「我們準備離婚了,要怎麼告訴孩子?」|慢慢問答室
在這裡,我會回答一些讀者的問題。
這些解答,不一定是非常正確的心理理論,但一定是我個人真心認可的觀點和想法,甚至會有一些我個人的小情緒和小毒舌。
歡迎大家在後臺留言、茶話會上面去分享自己的疑問,或者對這個欄目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很快再見。
若你想了解心理諮詢,卻不知道如何選擇還可以掃碼試試下面的【29.9元預諮詢】
最後,我們來個小互動
「說一件孩子最喜歡的玩具」
我先來,老趙送給小航的懷舊四驅車
你的每個「在看」
我都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