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利思考「缺席的父親」
撒上3:10-14
以利,我們很容易因為他的兩個兒子而將他全部否定,認為他一無是處。第一個不好的印象,就是他在看到哈拿的禱告時,誤認為是喝醉了,所以就對她有錯誤的批評(1:12-16)。第二個不好的印象,是以利身為大祭司,卻沒有教導好自己的兒子,以致他們犯罪得罪神。第三個不好的印象,是神沒有向以利顯現,反而向撒母耳顯現,經文記載以利是「眼目昏花,看不分明」(3:2)。可能是我們對以利的刻板印象,所以就將所有的聯繫在一起,以致覺得他身上一無是處。
以利的服 侍與家庭責任
然而,我們若是稍微理性一點分析,以利在神面前也算是忠心的,聖經中沒有關於以利本人犯罪的記載,也沒有指出他個人在服侍上的問題,甚至他似乎一直在默默無聞的服侍,甚至他居然明知神要興起撒母耳而棄絕他們家的時候,還能夠說出「這是出於耶和華,願他憑自己的意旨而行。」(3:18)。至少,他沒有對這位興起要取代他的家族撒母耳懷有惡意,反而一心培養他。
但以利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聖經裡有兩次的表達,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首先,是神人奉命來傳達信息時,提到:「尊重你的兒子過於尊重我」(2:29);其次,是神對撒母耳所說:「我曾告訴他必永遠降罰與他的家,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3:13)以利終身服侍神,坐在神給他的職份上盡忠心,但是他最大的失誤,就是忽略了自己對家庭的責任。他因為熱心侍奉神而忽略了家庭,以致兩個孩子在繼承他的職份之後還不認識神,最終被神擊殺,連累整個家族。
約書亞後世 代的通病:下一代不認識神
考察以色列的歷史,我們看到在士師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信仰傳承上。菲爾·唐納在《爸爸英雄:基督徒父親的聖召》一書中追溯道:「約書亞的世代愛上帝,也曾見過祂在他們中間所行的奇事。但是士師記2章10節說,他們沒有對孩子傳講信心的故事,所以孩子們長大後不認識主。當約書亞與他的世代過去,下一個世代卻不認識上帝。問題立刻浮現;士師記18章告訴我們,但支派的人無法在自己的地上安居,所以他們去竊取別人的地。一路上,他們偷走利未人的祭司,還有金子打造的偶像,很快地摩西的孫子為偶像立像膜拜。一個崇拜上帝的世代,被下一個背棄神的世代取代。」 [1]因此,他提醒說:「一個無法將價值觀傳授給下一代的文化,將會培育出一群不信神、漫無目標的後代子孫,並毀滅他們的土地。當我們檢視現在的文化,發現同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我深信,我們並沒有把真理傳遞給下一代。許多基督徒弟兄因著孩子不認識基督,而背負罪惡感的重擔。」[2]
在中國教會史的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就是曾經為主大發熱心,甚至成為一代神學家的教會領袖,極少有接續父母的職份而成為牧者或教會領袖的。我們倒是在追尋牧者的腳蹤,去追溯他們家人的信仰時,發現不少牧者的後代已經選擇不信。我們也看到一些長輩是教會領袖,孩子也接續父輩的職位,卻在信仰上卻足顯「一代不如一代」的狀態。
「信二代」問題值得關注
就在前天,一位姊妹因為看了筆者關於「牧二代」的問題之後,加我微信並提出建議,希望我能夠進一步關注「信二代」的問題。她所服侍的教會,現在已可憐到沒有幾位年輕人,大部分的基督徒家庭裡,孩子們都不信主。他們很期待能夠興起一些年輕人,來繼承信仰,但現狀使她非常擔憂。她的話讓我環顧四周,思考自己所接觸到的城市,發現各地教會都出現同樣的問題。大多數的城市教會,「本地牧者」很是缺乏,大部分在職的牧者都是從外地引進的。就算是被稱為是「中國的耶路撒冷」的溫州牧者在各地多到近乎受排擠的地步,但溫州本地教會還不仍然是發出所謂的「馬其頓的呼聲」。近年,在中國基督教兩會體制下的20多所神學院,幾乎無一例外地形成「招生荒」,報考人數大幅下降,以致一些省級的神學院採取「截流」的極端方式,更是加劇了不願意報考神學的現象。
菲爾·唐納從文化與價值觀的角度來指出今日教會「下一代」流失的問題,跟家庭教育是有極大關係的。我們需要思考:
作為父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間給予孩子的價值觀是什麼?
我們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訴說神的作為,特別是神在我們的家庭中的恩典?
我們是否也帶領孩子一起去發現神在他/她身上的引導?
我們是否在面臨各種壓力時,能夠讓一家人一起回歸神的面前?
我們是否在孩子遇到難處時,跟他們一起尋求神的幫助?
作為父母,作為基督徒,我們一定同意保羅所說:「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3:8)。既然是「至寶」,就應該成為我們可以見證、可以傳承的價值觀,也就應當是我們的孩子所樂意傳承的。當然,我們不能決定孩子們的未來,也不能「拯救」孩子們(神才是救主),但我們卻應當用我們的生活去見證救恩,用我們的言行使孩子知道跟隨主的福分,並且真能明白「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9:10)。
像牧養信徒一樣服侍家人
很多人在思考「缺席的父親」的時候,就很可能會想到一句話,即「如何平衡服侍與家庭」。因為我們都很是糾結,認為服侍已經佔據了我們的全部,幾乎無法有時間跟家人相處。首先,必須清楚,我們肯定是無法平衡服侍與家庭的,就算你花盡心思去平衡,始終依然會有輕重區別。但我們若將家庭的責任能夠用服侍的心態去面對,不只是教會是我們的服侍工場,家庭更是我們的服侍工場的話,我們就在無需刻意平衡的狀態中服侍家庭。
我也曾思考過,自己有時會在家裡發脾氣,以致傷害到家人,也有好多次情緒低落,覺得自己在家庭的服侍中很是失敗。但有一天,我心想:「為什麼我不能像牧養信徒一樣去對待家人?當弟兄姊妹帶著需要來求助時,我就算很累,都很樂意耐心幫助他們。為什麼我不能也用這樣的耐心對待家人?」想到這裡,我覺得自己似乎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但在過程中也是起起伏伏,需要慢慢地調整自己。我自忖,不是所有人能夠接受我這樣的觀點,但我必須用保羅的話來提醒和勉勵:「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3:5)這不正是讓我們用服侍教會的心態將自己的家先服侍好嗎?
作者:陳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