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雷雕塑新作:《張伯禮院士》
「鍾南山院士,張伯禮院士,醫護人員逆行者……」在津派玉石人物雕刻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人物雕塑作品讓人們在感動的同時內心充滿了無限敬意。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津派玉石人物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杜雷以他特有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於抗擊疫情的關切與支持,宣傳疫情防控理念,歌頌一線醫護人員大愛仁心,鼓舞全民抗擊疫情的信心和勇氣。
津派玉雕形成於清末,距今已有近120多年歷史。最初的玉雕作坊集中在現在的鼓樓、解放南路、大沽南路等地,藝人們以家族形式進行個體經營。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把散落民間的玉雕藝人集中起來成立合作社,1956年又組建天津市特種工藝品廠,津派玉雕得到長足發展。津派玉石雕分為五大類,有人物、山水、走獸、瓶素、花鳥。津派人物玉石雕挑選人們喜愛的美玉,選擇好的題目進行設計,寓意佳有創意,雕出來的玉件形態逼真,做工精良,獨樹一幟的製作工藝和超寫實的藝術風格。
疫情防控牽動著全國社會各界的心。全國上下眾志成城,軍人、醫務工作者們奮戰在一線,這些最美的「逆行者」成為藝術家們的靈感源泉,多地藝術家們組織起來,從不同的角度創作抗疫作品。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杜雷希望用藝術的形式,以藝抗疫,記錄抗擊疫情精彩瞬間。「我們工作室從今年3月份開始抗疫人物雕塑製作,目前創作出了5件人物作品。」說起製作歷程,杜雷告訴記者,雕塑創作極為複雜,每件作品至少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工作室的全體人員也因此沒有休息過一天,從春寒到酷暑,一直堅持創作,我們創作都在室外,所以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大家充滿著對英雄們的敬仰,所以再苦再累也都毫無怨言。「一開始最頭疼的是原材料問題,因為疫情原因商店都不營業,根本買不到雕塑泥,網上快遞也郵寄不到,這下讓我們非常著急。後來經過多方聯繫,通過各種渠道,終於湊齊了這些材料,才得以開始創作。」 杜雷說。
杜雷創作的這些作品以媒體公開發表的素材為參考,以紀實手法,運用擅長的雕塑形式表現值得銘記的一幕幕情景,歌頌一線醫護人員大愛仁心,表達自己對於抗擊疫情的關切與支持,宣傳疫情防控理念,鼓舞全民抗擊疫情的信心和勇氣。「作為一個非遺傳承人,應該用手中的雕塑刀和畫筆記錄抗擊疫情的瞬間,去謳歌和讚美祖國、人民和民族精神,大愛無疆,向奮戰在疫情第一線的白衣天使以及各行業的志願者英雄們致敬!」杜雷說。
孫新國是杜雷的徒弟,是名退役多年的老兵,此次和杜雷一起創作,他感到非常激動。他說:「原來我是從事紫砂創作,現在和老師學習玉石雕刻,又有機會參與到抗疫人物創作,我覺得非常榮幸。在每一次創作中,我們把對英雄們的敬仰和崇敬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們的雕塑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杜雷告訴記者,製作的雕塑作品本來是要在今年6月份參加抗疫作品展覽的,但是展覽推遲了,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人看到他們的作品。
杜雷正在創作人物雕塑《張伯禮院士》。
杜雷創作《張伯禮院士》心語
歲已尾,庚子之春,新冠肺炎在江城武漢爆發,逐漸蔓延整個中華大地,變成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危機。國有擔當,黨施統領亥,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一場防控阻擊戰就此展開。吾國吾民沒有旁觀者,人不分長幼,地不分南北,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於無硝煙處參與抗疫,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平凡偉大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譜寫了一曲曲值得永遠銘記的生命壯歌。
身穿「戰袍」的白衣天使,舍小家為大家,不顧個人安危,告別親人,馳援武漢;逆行而上,發揮醫者仁心之精神,與「死神」搏擊,甚至犧牲生命捍衛患者平安。
「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的畢生信念。年逾七旬,臨危受命,在堅守江城時,他會診病患、調查疫情、籌建方艙、調製處方……不計個人得失,只為山河無恙。
藝術家杜雷作品:《白衣戰士》 (雕塑)
藝術家杜雷作品:《致敬,逆行者》 (雕塑)
藝術家杜雷作品:《四季常青——向堅守防疫一線的白衣天使致敬》 (中國畫)
藝術家杜雷作品:《悼念李文亮醫生》 (白描)
藝術家杜雷作品:《向白衣天使致敬,你們辛苦了!》 (白描)
藝術家杜雷作品:《出徵,把思念藏進行囊》 (白描)
藝術家杜雷作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還我一片藍天》 (白描)
藝術家杜雷作品:《戰勝疫情,建設美好社區》 (白描)
藝術家杜雷作品:《贊社區工作者》 (白描)
·雕塑家杜雷擔綱的大型玉雕《趕大營風雲錄》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