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2020-12-16 南海網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胡祖才

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新階段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律,著眼於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新型城鎮化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顯著提升城鎮化質量,使更多人民群眾享有安全健康、較高品質的城市生活,促進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支撐。

江蘇省句容市邊城鎮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居環境,走出一條生態富民之路,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新華社發

一.「十三五」時期新型城鎮化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工作,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並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和批示指示。「十三五」時期,各有關部門和各地方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全面確立,重點領域改革實現突破,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新型城鎮化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各級各類城市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居住證制度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覆蓋城鎮常住人口。「人地錢掛鈎」配套政策持續完善。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空間格局總體形成。城市群規劃全面實施,城市群集聚人口和經濟作用持續顯現,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5%以上的城鎮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都市圈培育有序開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的同城化水平持續提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增強,中小城市功能穩步提升,特大鎮設市取得突破,城市數量增加至684個。城市發展質量大幅提高。城鎮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300萬人,城鎮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2157萬套,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裡程超過5500公裡,汙水處理率達95.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顯著提升,綠色、智慧、人文等新型城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鄉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頂層設計完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接軌,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4年的2.75穩步下降到2019年的2.64。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城鎮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破除,城市基礎設施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大中小城市發展仍不協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有待提高,內外部環境變化也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暴露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城市治理體系亟待完善、能力亟待提升。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嶄新起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既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結合點,有利於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帶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時期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要立足發展基礎,順應發展趨勢,破解突出問題,科學謀劃未來一段時期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

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城市業已成為人口和經濟的重要載體,城市居民對優美環境、健康生活、文體休閒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但一些城市尤其是老城區存在功能設施陳舊老化、人居環境較差、生態文化保護不足、安全風險隱患較多等問題,不能有效滿足居民的工作生活需要。「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要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建設和諧宜居、健康安全、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一是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完善城市生態綠地和廊道系統,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築,構建慢行網絡,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建設綠色城市。二是完善城市空間結構。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科學編制城市各類規劃,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統籌老城改造和新城新區建設、產業發展和居住功能、地上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優化城市開發空間結構和人口分布,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科學確定城市定位,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三是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把文化作為城市的靈魂,統籌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現代文化培育發展,加強城市風貌與建築形態管理,延續城市文脈,彰顯城市精神,建設人文城市。四是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對城區內功能偏離需求、利用效率低下、環境品質不高的存量片區進行更新改造,使城市功能更加貼近人民生活需要,為市民提供舒適便利的環境,建設宜居城市。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有序推動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改造。五是加強城鎮社區建設,加快補齊社區各類設施短板,健全社區管理服務機制,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提高居住小區物業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建設現代社區。六是大幅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完善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澇除險、蓄水空間等設施,加強重點防洪城市和大江大河沿岸沿線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建設,力爭5年內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三.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些城市的管理服務能力滯後於開發建設速度,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基層社會治理較為薄弱。與此同時,城市社會結構日趨多元,居民個性化需求增多,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要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針對城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推動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切實提高特大城市風險防控能力。

一是加強城市風險防控,推動超大特大城市開展風險自查並制定風險防控實施方案,健全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提升各類設施平戰轉換能力,對城市生命線系統、應急救援和物資儲備系統等進行超前規劃布局,加快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提高公共衛生預警救治能力和城市抵禦衝擊、應急保障、災後恢復的能力,顯著提升城市韌性。二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應,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推動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三是完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共享公共數據資源,搭建智慧城市運行管理平臺,豐富應用場景,建設智慧城市,推進智慧交通、智慧水務、智慧能源、智慧政務等發展,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和舉家遷移農業轉移人口規模不斷增加,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逐年提高,但一些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的農業轉移人口依然面臨較高落戶門檻,一些暫不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不能平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要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業安居,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市民化質量,更好滿足他們融入城市的期盼。

一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不斷放寬戶籍準入限制,完善差別化落戶政策。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戶限制,放開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落戶限制,推動採取積分落戶制的城市把居住和社保繳納年限作為主要積分項。二是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以公辦學校為主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範圍。將非戶籍常住人口納入保障性住房體系,提高農業轉移人口住房保障水平。聚焦智能製造、家政服務等用工矛盾突出行業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居住穩定性。三是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建立財政性建設資金對吸納落戶較多城市的基礎設施投資補助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年度指標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暢通「三權」自願有償市場化退出渠道。

五.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產業和人口向經濟發展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規律和長期趨勢,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產業升級、創新策源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大中小城市應形成更為科學的功能定位和更為協調的空間布局,特別是作為城鄉融合發展關鍵紐帶的縣城具有滿足人民群眾就業安家需求的巨大潛力。「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期,要積極培育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分類明確不同規模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優化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一是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健全城市群多層次協調機制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係,更好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二是打造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市域(郊)鐵路和城際鐵路,完善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都市圈交通網絡,打造1小時通勤圈,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形成梯次配套的產業圈,構建便利共享的生活圈。三是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引導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瘦身健體,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質,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在一些有條件的地區縣城及縣級市推進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衛生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產業配套設施提級擴能,加快補齊公共衛生防控救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汙水收集處理、排水管網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17個領域短板弱項,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縣域特色經濟及農村二三產業在縣城集聚發展,補強城鎮體系重要環節。按照區位稟賦和發展基礎的差異,分類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

原標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責任編輯:楊子薇

相關焦點

  • 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城鎮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 【思享家】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五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城鎮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 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新聞中心-北方網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城鎮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 「思享家」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五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城鎮化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 人民日報點讚福建晉江:探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11月27日,《人民日報》要聞4版刊發通訊《晉江再塑發展新貌》,點讚福建泉州晉江市在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同時,著力推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積極探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探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晉江再塑發展新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本報記者 顏 珂《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7日 第 04 版)「人、產、城」如何統籌布局、良性互動,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課題。
  • 美好生活家園正在成就的新型城鎮化烏託邦 - 人民周刊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思路    2013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強調,「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而美好生活家園正落腳在小城鎮,打造宜居、宜業、宜養、宜遊、宜學「五宜一體」的夢想小鎮,這與新型城鎮化的設想不謀而合。    著眼農民與低收入者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就在於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共同富裕。城鎮化不是一個農民進城這樣簡單遷徙的過程,而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使進城農民和農民工融入城市。
  • 打破五大壁壘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群發展
    「十四五」期間我國要進一步發揮城市群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發揮城市群的資源集聚效應、梯度分布效應、輻射引領效應、要素配置樞紐效應和科創效應,打破五大壁壘,推進城市群一體化、深融合和高質量發展。
  • 第十季特輯答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
    我國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這是青年大學習11月16日更新的特輯課程中的題目,該題給出的4個選項分別是城鎮化、城市化、現代化、和諧化,那么正確答案是什麼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青年大學習11月16日第十季特輯答案大全  問題:我國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____。
  • 2020城鎮化熱點事件TOP10
    #城鎮戶籍子女可繼承宅基地#話題 微博2516討論 1191.1萬閱讀3.微信公眾帳號相關話題5440篇 「10萬+閱讀」文章1篇事件9: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建議》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引討論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 村村鎮鎮皆是景 美麗城鄉入畫來——貴州安順新型城鎮化推進暨小...
    近年來,貴州安順市按照「全域安順、產城互動、景城一體、城鄉統籌」的建設要求,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深化產業革命、助推鄉村振興,加快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富美新安順。  安順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5個100」重大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城鎮化「1151」工程,探索打造「一分三向」新型城鎮化模式,將新型城鎮化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不斷完善縣城和重點鎮產業體系,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構建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新格局。
  • 陝西省「十三五」城鎮化率提升至59.4%
    12月7日,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十三五」期間是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速度最快、質量最好的時期。全省城鎮化率由「十二五」末的53.6%提高至59.4%,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十二五」末的31.3平方米提高至38.8平方米。
  • 我國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什麼?青年大學習...
    我國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什麼?很多用戶不太清楚這個題目的正確答案,下面就讓11773小編為大家帶來,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第十六題答案。 青年大學習特輯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答案大全點擊查看 我國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 答案:城鎮化 題目分析內容:
  • 山東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數量第一,2021年再出六大舉措
    山東省新型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培訓會11月25日-27日在我市舉行。根據部署,2021年全省將著力做好六項工作,深入推動新型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據介紹,「十三五」以來,山東堅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規劃引領,突出試點示範,全省常住人口超過1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51%,山東半島城市群協調發展機制更加健全,新生中小城市培育紮實推進。
  • 新型城鎮化再度釋放政策紅利 碧桂園(02007)穩健增長前景可期
    而今年以來,中央也不斷強調,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圍繞農民進城就業安家需求等,加強城市短板領域建設,釋放更大內需潛力。在一定程度上,這印證了碧桂園深耕三四線城市的戰略部署獨到而精準,也意味著低線市場的內需釋放仍將成為該公司業績持續增長的強勁動力。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江蘇常州市天寧區富強村:踏著新型城鎮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富強村踏著新型城鎮化的節拍奔向小康。今日富強村,既富又強,實至名歸。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成為市民,又是多少代農民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民居錯落、花草環繞,街頭巷尾、熱鬧祥和。邵嶽興和老哥兒幾個正喝茶聊天。
  • 劉尚希:財政政策要以人為核心
    劉尚希:財政政策要以人為核心 2020-12-22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關於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現提出以下任務。
  • 「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化戰略與政策
    為此,應堅持以人為核心,以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為引領,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走出一條推進速度適度合理、市民化質量有效提高、城鎮化格局均衡有序、城鄉發展深度融合、綠色健康可持續的中國特色高質量城鎮化之路。回顧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城鎮化歷程,始終立足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特徵和基本國情特點,通過改革創新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是取得卓越成就的關鍵[1]。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重大方針,隨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出臺,標誌著中國城鎮化的重大轉型[2]。
  • 新型城鎮化提速發力 富力華北打造城市賦能樣本
    原標題:新型城鎮化提速發力,富力華北打造城市賦能樣本   2019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城鎮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中金:以新型城鎮化應對三個中期挑戰
    來源:金融界網站中金點睛在短期「六保」、長期轉型的需要之外,在當前國際國內環境下,推進新型城鎮化具有宏觀調控需求以外的「緊迫性」。推進戶籍城市化和大都市圈建設,有助於中國應對當前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帶來的中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