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爭紀錄片《一戰啟示錄》,豆瓣9.5分,慘烈程度超過二戰
在上個世紀初,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其 法國戰爭紀錄片《一戰啟示錄》,豆瓣9.5分,慘烈程度超過二戰及其對整個歐洲的破壞,甚至超過了我們熟知的二戰。但如果你穿越回1914前夕,你會發現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安詳:兩次工業革命的成功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無數美妙的藝術作品誕生,科學繁榮。在巴黎、維也納街邊的咖啡館,你能看到裡爾克深情凝望莎樂美並為她朗讀新作,貴婦的沙龍裡談論著俄國小子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整個歐洲皇室也團結在"歐洲賈母"維多利亞女王的身邊,俄皇、德皇、英皇都是表兄弟。
就在這樣的一片歌舞昇平中,死神悄悄揮舞起了鐮刀:據BBC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裡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平民大量死亡原因之一是西班牙流感。一開始在戰壕中開始傳播,最後又被傷兵帶回了鄉間、城鎮)。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怎麼這些表兄弟們說翻臉就翻臉了?
接下來我就以英國為例,給各位看官總結一下這位參賽選手參加一戰的原因: 塞爾維亞人在波西尼亞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所以奧地利要攻擊塞爾維亞。但是俄國認為自己是斯拉夫民族領袖,所以北極熊支持塞爾維亞準備攻擊奧地利。可是德國和奧地利是好基友,所以德國要幫助奧地利抵制俄國。然而德國的前總參謀長毛奇規劃的是一個東西雙線作戰的策略,牽一髮動全身,如果對俄國出兵同時也要在西線進行動員,法國就可能受到威脅。如果德國要進攻法國,那麼一定要取道比利時。比利時和英國一直眉來眼去的暗送秋波,所以最後英國參戰了。那麼問題來了:英國和塞爾維亞是什麼關係呢?
繞了這麼一大圈有點暈了吧,其中的因果關係要使勁圓才能圓的過去。但有的時候這世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像一陣陣波紋似的傳導到另一邊,又有點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原因套著另一層。當然這其中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像以上這個例子這樣需要拐個山路十八彎才能聯繫到一起的因果,還算因果關係嗎?我們總希望十萬個為什麼都有相對的十萬個所以然。也許有時候事情就那麼發生了,在極其偶然的因素下,但事後我們總要去賦予其一個因為所以。這本身就是人類在面對未知的茫茫自然下進化出的一個"合理化"本能。
比如說對於一戰,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們會總結為是民族主義崛起或者是對殖民地的一次重新分配。當然我們也能找到相應的論據。1.關於民族主義崛起。比如說東歐的巴爾幹半島一直被稱為是"歐洲火藥桶",原因就是奧匈帝國一直想把其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與此同時塞爾維亞和波西尼亞、保加利亞等國認為應該建立一個屬於斯拉夫人自己的國家(後來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算是完成了這個夢想),所以衝突不斷。
2.殖民地的重新劃分。德國在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國力大漲,工業水平超過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但悲劇的事這時候海外殖民地都已經被分的差不多了,請看下圖。基本只能在非洲發展了…德意志人對於重新劃分勢力的要求又屢遭拒絕,只能囤積軍備,最後擦槍走火了。但不管怎麼分析也都是事後諸葛亮了,戰爭這東西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起於毫末,乘風而起勢不可擋。觀其前後,大國紛爭好似頑童胡鬧,一踩我腳我摳你牙,這樣的仇恨通過政治機器這個放大器,成為了鰥寡孤獨製造者。用戰爭檢驗文明的時候已經過去,列國所有的紛爭還是在交易桌上解決的為好。
1,當時的將領都很愚蠢,草菅人命,所以很多國家士兵死的比二戰還多。英國的道格、黑格,法國的霞飛、福煦,俄國的那些,都讓士兵在機槍面前做死亡衝鋒,這樣的愚蠢,經歷了四年還是不改,可見打仗時將領是多麼重要,而士兵又是多麼無助。遇到愚蠢的將領才是國家民族最大的災難。明明科技已經將殺人武器搞得很發達了,可是這些將領的頭腦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老古板裡。從普法戰爭後才長大的這幫平均60歲左右的老頭,頭腦僵化堪稱老混蛋,幾十年裡基本沒打什麼大仗,也就是打打一些殖民戰爭,所以其實水平很差,後來卻都成了國家英雄,真是歷史欺人,名不副實。後來的日本在優勢美軍面前,還是傻了吧唧地進行死亡衝鋒,如出一轍。蘇聯俄羅斯笨蛋到了二戰,甚至到了車臣戰爭還是視人民的生命如草芥,所以歷次傷亡總是比對手大得多。gcd軍隊也有這種「光榮傳統」,死亡衝鋒讓自己人死一直是「拿手好戲」,多虧美國人改變了這一人類的軍事傳統,將以少死人為榮和精確打擊發揚光大。希望中國好戰的軍方,如果以後真的發動戰爭,至少能愛惜年輕軍人的生命,以少死人為榮,而不是繼續鼓吹那種拿人命不當人命的所謂「勇敢」與「愛國」。以慷他人生命之慨掩蓋自己指揮的愚蠢和能力的低下。
2.德國威廉二世認為俄羅斯不會幹預奧匈入侵塞爾維亞,結果俄羅斯加入了,從而使奧匈和塞爾維亞的雙邊事件發展為世界大戰。後來又認為美國不會加入,至少不會在德國戰勝法國前加入,所以開展無底線的潛艇戰,但是美國立刻參戰了。改變了戰爭的力量對比。人類的愚蠢由此可見一斑。領導人對形勢和力量的誤判都是歷次悲劇的根源。就像後來日本軍部認為它偷襲珍珠港可以讓自己佔據主動,但是美國龐大的戰爭機器立刻被啟動,導致日本走向失敗。政治、戰爭就像股市一樣,總是你以為如何,偏偏向反方向發展,使得你一敗塗地。此謂自作孽不可活。
3.歷史總有其深層根源,技術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表面上一戰是民族國家因互相憎恨和所謂的「愛國熱情」而大打出手,但是戰爭加速了社會結構的發展,幾個老大帝國在三四年之後都轟然崩潰瓦解,說明了在20世紀10年代,人類看來真的走到了一個需要升級換代的時候,而世界大戰只是使問題凸顯的一個表象和通道,是一部分歷史的結果,也是一部分歷史的原因。
很喜歡裡面茨威格說的一段話「在1914年,經過半個世紀的和平後,他們哪知道何為戰爭,戰爭成了英雄與浪漫傳說,人們只能透過學校課本與博物館裡的書作看到戰爭。騎兵穿著漂亮的制服衝鋒陷陣,沒有半個死者的光鮮行軍,像男子漢般的瘋狂冒險,一段美好的體驗。難怪在送他們去屠宰場的火車上,他們竟然還又叫又唱的。」戰爭僅僅是上位者的博弈,而民眾只需服從與聽從。一戰的爆發是前50年來各個國家對殖民地,領土,宗教,不滿導致的。
所有人都以為戰爭不會爆發,德皇威廉二世在塞拉耶佛事件爆發後還前往遊輪上避暑。所有的戰士們都說「我們將在聖誕節前回家」。他們大部分是農民。一位法國夫人家中的男人都被徵兵,她整理著花園的花兒說:「希望在玫瑰凋謝之前,戰爭可以結束。」事與願違,戰事一步步擴大,而且損耗幾萬甚至十幾萬的人戰線只能往前推進幾公裡或者只是佔了一個已經成為廢墟的小城。這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戰壕戰一打就是半年,這裡成了老鼠的集聚地。有一位士兵說:「這裡很冷,沒有食物,我只好燒了我的書。」多麼悲哀。而且戰爭給人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許多人殘疾,患有精神疾病。有一位士兵,他不能說話,聽不到別人說話,看不到東西,而且沒有了四肢,這真讓人脊背發涼。戰後必會有很多的傷殘士兵無家可歸,或是成為社會的毒瘤。
這場戰爭損害了經濟的發展,使婦女成為了主要勞動力,而且,戰後青年勞動力的大量損失也導致歐洲諸國在戰後很多年中都沒有恢復過來,隨之又遭遇經濟危機,雪上加霜。德國民眾的復仇情緒高漲,片中最後預言:「德國的兒童將在屈辱中長大,他們渴望復仇。」影片中德國兒童的雙眼讓人脊背發涼。這可以說是為二戰埋下了伏筆。這些寶貴的影視資料與書信文稿由戰地記者與士兵留下,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說俄國軍隊中,因其中大多為農民,而且不識字,未能留下書信資料。成千上百萬的士兵被送到前線去送死,他們不知為何打仗。他們心中懷愛,夢想歸來,卻永遠的留在了冰冷的墳墓裡。只留給家人一塊冰涼的勳章和一個悽涼的墳包,徒留著他們傷心欲絕。願永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