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國教育報》刊登西安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劉衛國署名文章《忠誠進取鑄輝煌 精工博藝育英才》。
六十五年崢嶸歲月,足跡鏗鏘。誕生在新中國的西安工業大學肩負著培育國防軍工人才的重任,在追夢徵程中繪就了華彩篇章。65年來,學校將「忠誠進取」融入教育理念,並將其作為大學精神的象徵;將「精工博藝」作為治學方略,指導學科與專業建設。
回望過去,西安工業大學的大學精神和辦學之路,為高校發展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示意義的精彩樣本。駐足當前,「忠誠進取鑄輝煌、精工博藝育英才」的「西工精神」,已經成為高度凝練、特色鮮明、體現師生價值追求的精神。展望未來,「忠誠進取鑄輝煌、精工博藝育英才」的「西工精神」薪火相傳,正在為高水平大學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忠誠進取鑄輝煌 精工博藝育英才》文章,從篳路藍縷,「西工精神」熔鑄成型;矢志報國,「西工精神」薪火相傳;展望未來,「西工精神」激勵奮進三個方面,闡述了「西工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全文如下:
忠誠進取鑄輝煌 精工博藝育英才
時代有時代的氣質,大學有大學的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在長期文化創造過程中的積澱、整合、提煉。在65年辦學歷程中,「忠誠進取鑄輝煌、精工博藝育英才」逐漸成為西安工業大學師生認同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自我意識,成為學校改革發展的精神支柱。
篳路藍縷,「西安工大精神」熔鑄成型
西安工業大學的前身是國家「一五」計劃156個重點建設項目的軍工配套項目,具有鮮明的軍工特色,是兵器行業部署在西北地區僅有的本科院校,肩負著新中國初期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工業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
1955年6月,尹鈞、李其倫等21位老同志無條件服從組織決定,來到大西北籌建學校。創業者們克服重重困難,在不到一年時間內使一片無房、無路的荒地變成了通路、通水、通電,有吃、有住、有教學實驗場所的校園,並於1956年8月正式招生。從這時起,老軍工人的創業精神和作風,就給學校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嚴一心、範植堅兩位教授放棄了優厚的待遇,作為西遷學人中的一員來到了大西北,紮根西安工業大學,為國防事業孜孜奮鬥著。嚴一心教授專注於光學工程學科,為學校贏得首項國家級別科技獎,而今已年過八旬的她仍積極探索等離子體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新應用。範植堅教授精工於機電工程學科,她開發的電解加工技術和裝備系統已形成從設計、工藝到裝備的完整技術鏈,技術自主可控。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嚴文教授,也曾公派英國留學。懷著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他放棄了國外優厚條件,毅然返校並引領了學校材料學科……65年歲月長河中,從篳路藍縷到蓬勃發展,嚴一心、範植堅、嚴文等西安工大人,將兵工精神凝鑄於血液中、落實在行動裡。
20世紀50年代「無私奉獻、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70年代「頑強拼搏、迎難而上」的進取精神,80年代「夯實基礎、埋頭苦幹」的拼搏精神,90年代「愛國愛校、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65年來,西安工大人傳承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獻了子孫獻來生」的無私奉獻的軍工傳統精神,發展了與時俱進的「在創新中追求卓越」的現代軍工精神,最終形成獨有的「忠誠進取鑄輝煌、精工博藝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
忠誠就是忠誠於黨,忠誠於國家,忠誠於人民,忠誠於教育事業,忠誠於軍工事業,忠誠於西工事業;進取就是積極向上的態度,敢攀高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毅力,引領時尚的志向,開拓創新的本領,有所作為的成效;精工就是精益求精的做事風格,嚴肅謹慎的治學態度,臻於至善的研究境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持之以恆的學習品質,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博藝就是能扮演多種角色,能勝任不同任務,能解決複雜問題,能整合各類資源,能融合各科知識,能推動團隊前進。
矢志報國,「西安工大精神」薪火相傳
65年來,學校將「忠誠進取」融入教育理念,並將其作為大學精神的象徵;將「精工博藝」作為治學方略,指導學科與專業建設。「忠誠進取鑄輝煌、精工博藝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已經成為了高度凝練、特色鮮明、體現師生價值追求的精神。
在「西安工大精神」指引下,一代代西安工大人紮根西部、獻身國防,為國防工業的發展和區域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60年,首任校長尹鈞作為受獎集體代表參加「全國文教群英會」,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5所學校代表一起作了大會發言。1965年,學校研製的軍用產品被特邀參加「全國儀器儀表新產品展覽會」,郭韞院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學校湧現出以嚴文、李建平、顧致平、王正品、薛虹、鄭長風、雷聚超、於唯德、王鵬、程文冬等為代表的一批老中青師德楷模,以舒朝濂、嚴一心、範植堅、王建華、堅增運、雷志勇、高明、倪晉平、唐霖、董皓等為代表的老中青學術帶頭人,他們默默地以自己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影響和教育著一批又一批學子。
雷光銀,1962年從學校畢業後到步兵第十一師服役,參加了中印邊境(東段)自衛反擊戰。建築工程學院張曉傑,放棄了更好的選擇,毅然響應號召應徵入伍,成為光榮的武警戰士,獲評「優秀義務兵」。藝術與傳媒學院石張寧,在校期間義務獻血8次,累計3000毫升,畢業後選擇前往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服務當地經濟發展。他們的身上,都流淌著「西安工大精神」的血液。
建校65年,西安工業大學輸送了12萬餘名優秀學子,成為國防工業與區域經濟的中流砥柱。黨的十九大代表、被評為「最美奮鬥者」的校友單杏花,帶領團隊用過硬技術打造了我國鐵路網際網路售票平臺,被譽為12306系統最強大腦;王林祥提出基於網際網路智能停車概念和系統處理計劃,研發的停車王系統遍及全國,每年進出車次超億次;薛林掌舵的中鐵山橋集團,承建了港珠澳大橋中大標段……學校畢業生對獻身國防事業、投身區域經濟無怨無悔。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在行業人才質量評價中指出:「西安工業大學的畢業生有極強的動手能力和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在企業留得住,用得上。」
展望未來,「西安工大精神」激勵奮進
建校65年來,西安工大人始終牢記責任和使命,秉承「忠誠進取,精工博藝」的辦學傳統,踐行「敦德勵學,知行相長」的校訓,傳承「忠誠進取鑄輝煌、精工博藝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為國防工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學校秉承「面向企業、立足一線,為區域經濟和國防工業服務」的宗旨,將注重工程實踐同培養企業急需的一線卓越工程師結合起來,從理念和實踐層面不斷探索和創新。65年來,學校在光學製造、靶場儀器、新型材料、特種加工、測試與控制技術、兵器自動化、部隊指揮信息系統等諸多軍工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2016年,由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李建平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高性能多尺度顆粒協同增強鋁、鎂基複合材料關鍵技術與應用」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項目歷經30年潛心研究和產學研合作創新,攻克了長期制約顆粒增強鋁基和鎂基複合材料製造與應用的重大技術難題,發明並產業化製造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微納米顆粒協同增強鋁基和鎂基複合材料。該研究成果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學術影響,其中微納米顆粒協同增強鋁基和鎂基複合材料已大量應用於軍民用發動機核心部件,為我國國防工業和金屬基複合材料製造與應用行業技術進步作出重要貢獻。這,就是「西安工大精神」的生動體現。
目前,西安工業大學是陝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是陝西省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部門、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共建高校。學校有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機械工程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專業碩士授權類別,56個本科專業。有5個國家國防特色學科和1個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6個國家級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6個陝西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近年來,獲國家級別教學成果二等獎兩項、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等省級獎2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和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其他省部級獎勵40餘項。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十四五」時期是陝西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陝西教育全面總結教育規劃綱要實施、開啟教育現代化新徵程、譜寫新時代陝西教育追趕超越新篇章的戰略機遇期。回望過去,西安工業大學的大學精神和辦學之路,為高校發展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示意義的精彩樣本。展望未來,「忠誠進取鑄輝煌、精工博藝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薪火相傳,也將為陝西追趕超越注入強勁動力。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傳承好、弘揚好「忠誠進取鑄輝煌、精工博藝育英才」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西安工業大學正在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著新的貢獻。(西安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劉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