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閩政通APP註冊用戶數突破3300萬,月活躍用戶超過1800萬。閩政通APP已覆蓋醫保、社保、公積金、機動車違法處理、颱風路徑、個人檔案以及便民繳費等領域,累計對接超過900項民生服務,並不斷拓展使用場景,完善服務功能,初步實現政務服務個性化、精準化「一站式」掌上辦理。累計完成服務次數超過7.5億次。
閩政通APP以提升群眾辦事體驗為落腳點,使政務服務更普惠、更貼心、更有溫度。近期,閩政通APP不斷完善已有服務功能,同時又陸續上線了一批新的便民服務,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外幣現鈔預約功能、公積金租房提取、社保卡掛失解掛等惠民功能。
八閩健康碼,完善功能補齊短板
在今年疫情防控最緊要的關頭,2月14日,福建省依託閩政通APP研發上線全國首個省級健康碼——八閩健康碼,利用信息化賦能「馬上就辦」,避免「填表抗疫」,有效打通復工復產復學操作鏈,目前在線制碼達3423萬,亮碼超過3.5億次。
八閩健康碼實現跨省(區、市)防疫健康數據共享和互通互認、集成近7天內核酸檢測信息、為家人申領功能、直接掃描身份證核驗等功能;匯集乘車、購藥、行程記錄查詢、疫情防控便民服務等,提升便民服務能力及用戶體驗。
隨著「八閩健康碼」在全省各行各業各場景的廣泛應用,用戶實際使用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其中,較為典型的是部分群眾由于姓名存在生僻字,導致無法完成實名認證申領到健康碼。針對這一問題,閩政通APP已於近日全面更新生僻字字體庫,同時加入生僻字筆畫輸入法,有效解決生僻字問題,方便群眾「一碼通行」。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八閩健康碼」服務能力,目前已成功將「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服務接入到閩政通APP。打開閩政通APP「八閩健康碼」,點擊「我的行程記錄」,填寫手機號並獲取驗證碼,即可輕鬆獲取本人過去14天的行程軌跡,方便查詢、證明相關防疫健康狀況。
助學貸款,助貧困學子圓升學夢
為保障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並順利完成學業,閩政通APP上線了福建農信助學貸款服務,方便學生快捷辦貸。
「學子夢」生源地助學貸款是福建農信向符合條件的全日制本專科生和研究生(新生和在校生均可)發放的,用於支付在校期間學費、住宿費的貸款,被福建省學生資助中心授予「助學圓夢成人達己」稱號。學生通過閩政通APP即可在線申請,全程線上處理,無需提供任何紙質材料;純信用、免擔保,在校期間由國家全額貼息,無負擔;操作簡單,續貸僅需學生提交申請,無需資助中心審核,方便快捷。
公積金租房提取,一次最多可提6000元
打開閩政通APP-公積金服務,點擊「公積金提取」業務,選擇「租房提取」
點擊「下一步」進入信息授權頁面,選擇您現在的婚姻狀況,閱讀並同意個人信息查詢報送授書並進行人臉識別驗證
核驗個人公積金相關信息,輸入手機簡訊驗證碼,提交申請即可
人員無需到現場,無需提交材料,手機輕鬆操作,最快1分鐘可到帳……這是閩政通APP近日上線的公積金租房提取服務,一次最多可提6000元,目前已上線福建省直公積金租房提取。
需要注意的是,閩政通APP公積金租房提取服務僅支持個人及配偶名下無公積金貸款、在繳存地無自有住房的提取人進行提取。本人至少間隔6個月才可以提取一次;個人和配偶也需至少間隔6個月進行提取。
外匯預約,最快可當天提取
進入「外匯現鈔預約」服務,選擇你需要預約的幣種、預約網點、預約金額、預約取現日期、取現人姓名、身份證號碼和手機號碼等相關信息,確認並預約
完成圖形驗證和簡訊驗證後,點擊提交即可預約成功
預約成功後可選擇「繼續預約」或者查看「預約記錄
閩政通APP上線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提供的外幣現鈔預約功能,足不出戶即可輕鬆預約美元、日元、歐元等十餘種外幣。
用戶只需進入預約界面,依次選擇幣種、預約網點以及預約取現日期,並逐項填寫取款人信息,最後確認提交,整個過程僅需1分鐘左右,就可迅速完成外幣現鈔支取預約。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即可前往營業網點提取外幣,當天預約,最快可當天提取。
社保卡掛失、解掛,足不出戶在線可辦
選擇「社會保險」服務模塊,進入「社保卡掛失」服務
選擇社保卡歸屬區域
點擊獲取手機驗證碼並填寫後即可在線辦理社保卡掛失
閩政通APP基於原有功能進行升級,用戶足不出戶就可在線辦理社保卡掛失或解掛操作,不用像以往那樣需要前往線下人社窗口辦理,為廣大用戶帶來極大便利。
用戶實名登錄閩政通APP,選擇「社會保險」服務模塊,進入「社保卡掛失」服務。用戶選擇社保卡歸屬區域,之後獲取手機驗證碼並填寫後即可在線辦理社保卡掛失業務。另外用戶只需在社保卡掛失界面點擊獲取手機驗證碼並填寫後,即可在線辦理社保卡解除掛失業務。
下一步,閩政通APP將繼續按照「馬上就辦」的精神,全面拓展八閩健康碼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實現「一部手機全省就醫」;建設全省統一支付平臺,解決便民服務「最後一公裡」的落地問題;建設福建省一體化協同辦公平臺,推進我省行政辦公的協同化、移動化和智能化;提升線上政務服務水平,推動在線服務平臺從「可用」向「好用」轉變,努力實現「一網通辦、一網好辦、一號通認、一碼通行」。(陳文婷)
(責任編輯: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