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盡徵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曾在《垂老別》中如此描述戰爭所帶來的慘況,但是縱使如此老翁卻仍舊選擇「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這是不舍,更是不棄。不舍與妻子家人訣別離去,不棄的是在面對山河破碎、人民塗炭時的豁達、愛國之心,而這也恰是無數中華優秀兒女的真實寫照。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藉口士兵「失蹤」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這也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而面對民族危亡之際,無數的仁人志士與杜甫詩中的老翁一般,他們不論年齡老幼,不顧個人安危,選擇毀家紓難,奔赴前線。
這其中便有一位年輕的女子,當時的她只有17歲,但仍舊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投軍報國。可惜的是,在1938年臺兒莊戰役中她英勇犧牲,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8歲,而在她臨終之際也只留下了一張黑白照片、一封家書、兩塊大洋。後人甚至連她的具體姓名、家鄉地址都不了解,直至2012年在經過報導一番追查後,人們才知道了這位女英雄的身世。
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
2012年5月初,江蘇省徐州市都市晨報社迎來了一位訪客——年過六旬的陳開靈老人。老人拿著一張黑白照片,為大家講述了關於照片中女子的故事,希望報社能夠幫忙尋找埋葬在自家地中的英雄家人,能夠讓英雄魂歸故裡的夢想成真。
陳開靈回憶道,根據自己奶奶的說法這位女英雄,應該是臺兒莊戰役時的女兵。就在1938年徐州陷落前不久,她家收容了五六名傷兵,其中就有這名模樣清秀的女兵。
而在這場殘酷的臺兒莊戰役中,女兵當時是一名戰地救護員。在激烈的戰爭中,她見連長倒在血泊中便前往救治,可正在此時一名日本軍官殘忍的將連長殺害。氣憤不已的她,雖是女子卻也是豪氣雲幹,搬起石頭便向這名日本軍官的頭部砸去,這名日本軍官也就如此被她砸死,可就在她站起來時,一顆子彈射來,她不幸中彈倒地當場昏迷。
後來她被民工救走,也被送到了陳塘村,而在陳開靈家當晚傷重的女子便因失血過多而離世。在離世前,女子顫抖著拿出了一封信、一張照片、兩塊大洋,囑咐陳開靈老人的奶奶幫忙將這些寄回老家。
而奶奶幾經周折,才打聽到了她年齡只有18歲,是湖南長沙的一名中學生。可未等老人寄信,日本人便打了過來,老人只得選擇逃難,而在逃難前老人將信藏在箱子底下。未料等逃難回來,女子的書信已經損壞,也只有照片與大洋尚在。可是,女子的詳細地址已然難以找尋了,這也讓這位女英雄的遺願一直未能完成。
這位女英雄的遺骸也就埋在了陳塘村陳開靈家的土地中。此後的幾十年間,縱使那十年特殊時期,陳開靈的奶奶、陳開靈也是逢年過節祭奠一二。
而在奶奶去世之後,伴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以及奶奶臨終前的叮囑,陳開靈老人終於決定求助媒體。
這個故事在經過報導之後,也迅速傳播開來,而在這張女英雄僅存的照片背後的英雄往事也終於在歷經近七十年後,揭開了重重迷霧。
英雄不在年少
原來,這位女英雄本名叫劉守玟,1920年出生於湖南漢壽縣新興鄉軍劉村。劉家是當地的望族,而在當時的社會動蕩環境之中長大的劉守玟,也如一系列近代史上的湖南先賢一樣極有愛國之心。
在1935年時,15歲的劉守玟考取了長沙周南女中。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時,當時的劉守玟正在高中一年級,也剛上完「護士訓練課程」。
面對國家危難,年輕的劉守玟毅然決然的瞞著家人、同學選擇了退學從軍。而在從軍之後,隨著淞滬會戰的爆發,日本人妄圖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為了打破日本人的痴夢,民國政府組織了多達80萬的軍隊進行會戰。劉守玟也作為婦女服務團的一員,跟隨著譚道源的22軍參與其中,可是面對裝備上的差距、指揮上的差距,國軍在抵抗了數月之後便以傷亡30多萬人的代價被迫後撤。而汪精衛等人為首的投降派露頭,國軍的大敗,也令民族處於最危險的局勢。此戰後,劉守玟也並未選擇重回家鄉讀書,而是繼續跟隨22軍50師轉戰各地。
而隨著日本人在佔領了南京、濟南後,徐州也成為了下一個目標。而徐州之前的臺兒莊成為了他們的首要目標,一場臺兒莊大戰也由此爆發。
在這場有著近30萬中國軍隊,5萬日軍參與的戰役中,歷時1個月的時間內中國軍隊取得了勝利,但是也有著多達5萬餘人的傷亡。其中,劉守玟所在的22軍,六十七名高級軍官中只有軍長、參謀倖存。18歲的劉守玟也在此戰中犧牲。
在經過報導之後,幾經周折人們終於知道了英雄的家鄉、名諱。
可是,此時的劉守玟家中親人,早已沒有了確切的音訊。據說劉守玟的哥哥解放前去了臺灣,如今也已經去世;她的妹妹也是下落不明。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軍劉村的劉氏族人,不忍英雄埋骨荒野,在時隔七十餘年後選擇了將英雄遷回故裡。
小結
愛國,可以說是一個貫穿古今的話題,它不會因為年齡、性別而變。一位18歲的少女,在面對危難之際,仍能選擇精忠報國、不顧及個人安危,而這就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