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子民龍的傳人,龍也是志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言,龍不過是祖先的圖騰,是皇權的象徵,是一種精神信仰,是由多類物種合併杜撰而來的虛物;有人辯言,龍是真實存在的,各時期各地的墜龍事件,坊間遇龍的傳言,以及無數的志怪典籍的佐證,都似在驗證龍這一神物似真亦幻的縹緲存在。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宋·羅願在《爾雅翼》的《釋龍》中曾這樣描述過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也是大多數人對龍的直接印象,然而這樣的描述其實只是龍的一種形象,或者說是一個階段性的形象。今天我們就且淺談一下關於蛇化龍的修煉之路。
「蛇化龍」的修煉道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蛇五百年成蟒,蟒五百年成蚺,蚺五百年成蛟龍,蛟五百年成螭,螭五百年成虯,虯五百年成應龍。」
蛇、蟒、蚺、蛟都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龍,就算民間傳說中經常出鏡的蛟也只是大蛇與龍中間的過渡產物,從螭往後包括螭、虯、應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龍。
《廣雅》中載:「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
蛇、蟒、蚺屬於從小到大三種不同體型的蛇,蛟雖然也是大蛇的一種,但已經生鱗,也就是說半個身子已經邁入了龍類。但是,蛟龍並沒有長角,就算已經算是龍類的螭龍也都還沒有長角。只有成為了虯龍才真正擁有了標誌性的龍角。也就是說,無論《爾雅翼》還是大眾印象中的龍其實都歸屬於虯龍。而更高一階的應龍作為龍的最終形態,在虯龍的基礎上背後又生了對翼。
各個階段的龍除了角與翅的區別外,還有爪的區別。民間素有「三爪為蟒,四爪為蛟,五爪為龍」的說法。筆者認為生爪的確可以從蛟龍算起,至於蛟龍究竟是三爪還是四爪,三爪的究竟是蟒還是蚺那就不太好說了。
當然,在龍類的進化階段中也存在一小部分特殊的存在,例如「魚化龍」(這裡不單單指鯉魚,其他魚類也同樣擁有化龍的資格)以及「虺」之類。
《述異記》中所提及的龍的進化路線提到了「虺」:「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由此可見《述異記》是肯定了龍的進化路線,但在前半程卻以「虺」代替了「蛇、蟒、蚺」。這裡的「虺」在此處並不算是一種特定的物種,而是起到了一種指代的作用,其意為「水蛇的一種」,用於指代「蛇、蟒、蚺」這些蛇類。就如同後半句中的「角龍」並非有一種龍叫「角龍」,而是指代「長有角的龍」。
當然還有種說法是說「虺」也有蜥蜴之類的解釋。《詩·小雅·正月》中載:「胡為虺蜴。」其中的「虺」即可作為「蜥」講。也就是說,《述異記》中也有可能是提出了龍的另外一種進化可能,「水虺」也可能是偏向蛇卻有腳的生物,可以進一步理解為蜥蜴一類也同樣擁有修煉成龍的資格。
(文: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