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解局|第一隻螃蟹 藍光嘉寶1.15億內資股轉股全流通
人們的目光依然緊盯疫情發展,疫情影響之下,央行下調MLF10個基點、證監會放寬再融資等系列對經濟刺激舉措受到市場關注,而其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悄然發布H股全流通業務指南。
這是一份旨為落實H股全流通全面推開改革,明確相關股份登記存管和清算交收的業務安排和辦理流程所制定的業務指南。就在這份指南公布後的第十天,藍光發展成為了房地產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月17日,四川藍光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表示,其董事會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公司所屬子公司參與H股全流通事項的議案》。
議案指出,藍光發展決定將其全資子公司四川藍光和駿實業有限公司所持有的部分藍光嘉寶服務的內資股,依照《H股公司境內未上市股份申請「全流通」業務指引》的規定,向中國證監會申請轉換為可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流通的股份。
具體方案為,藍光和駿將其所持有的藍光嘉寶服務合計11,509.02萬股股份參與股份轉換,剩餘75萬股股份不參與本次股份轉換。轉換期限將為中國證監會核准文件的有效期內,擇機完成藍光和駿所持標的股份的股份轉換事宜。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藍光嘉寶服務或許是房地產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
據中金公司的統計,截至11月15日符合「全流通」條件的H股公司數量約為160家,對應的股份市值1.64萬億港幣,佔這160家H股公司的總市值約67%,佔香港市場31.9萬億港幣的5.1%。
而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不完全統計,在證監會公布「全流通」新政以來,僅兩家企業申請將內資股轉為H股全流通股,另一家為招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根據申請文件,招金礦業將申請不超過約15.6億股內資股類別股份轉換為H股並上市。
事實上,各家H股公司在上市招股書中,均對內資股轉換有相關表述,指出這部分股份可轉為H股,只需取得證監會批准。
但藍光嘉寶服務擬將內資股轉為H股流通的心思在證監會宣布全面推開H股「全流通」改革後不久便已透露。去年12月,藍光嘉寶服務便公告表示建議修訂公司章程,其中多條內容涉及對內資股轉H股流通股的表述。
觀點地產新媒體就為何將內資股轉為H股,成功轉股對公司有何利弊等相關問題聯繫藍光嘉寶服務相關人士,截至發稿,對方表示需等交易所確認等原因,暫未答覆。
不過,有規模房企高管對此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其認為國際資本市場本應該相通,但由於國內市場管制問題,而與國際市場割裂,相關措施的執行,對於市場、公司都是有好處的,副作用幾乎為零。
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便曾發布的文章指出,H股「全流通」的全面推行會對市場相關主體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將有效解決內外資股東利益不一致問題,優化企業的直接融資環境,提高公司投資價值,這將為內地和香港兩地金融市場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同時,對於企業而言,H股「全流通」會顯著增加境內上市企業融資便利度;有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增加流動性;有助於提升公司治理和投資價值。
各家投行亦表達出類似的觀點,其中安信證券便指出,H股架構下內資股不能兌現價值,導致股份和不能兌現的財富一樣,無法抵押融資,對企業發展也是一大掣肘。H股實現全流通是給企業開放通道,H股上市的企業也能有足夠的騰挪空間。
但市場上亦有聲音指出,全流通或不利於短期股價。背後邏輯是,全流通意味著上市公司的股票供給短期內大幅度增加,在需求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股票價格應該會下跌。就藍光嘉寶服務而言,在2月17日晚藍光發展公布將轉股之後,其股價在18日出現下跌,19日則高開低走。
實際上,以成功試點的三家企業為例,據興業證券指出,三家企業在轉股上市首日成交活躍,短期會出現波動大於恒生指數波幅,但長期而言,股價漲跌幅基本與恒生指數趨勢保持一致。
換而言之,對於藍光嘉寶服務而言,轉股是一件百利無害的事。
全流通史記
H股全流通,是一場從2019年11月才正式全面鋪開的改革。
此時,證監會發布《H股公司境內未上市股份申請「全流通」業務指引》,是繼2018年4月進行試點後,正式全面推開H股「全流通」改革。
據證監會披露,與試點細則相比,主要變化包括:不再對公司規模、行業等設置限制條件;不設家數限制和完成時限,按照「成熟一家,推出一家」的原則有序推進。
回看H股「全流通」的改革,從1993年兩地監管機構籤訂內地企業香港上市的監管合作備忘錄,1994年在《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中,明確H股上市企業股份分境外上市外資股和內資股兩類,內資股無法在境外市場發行流通等等,多年曆經B股可在H股上市、非境外上市外資股可以在境外上市、H股全流通試點後,最終,H股「全流通」改革終於全面推開。
數據來源:政府公開資料,觀點指數整理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目前港股中主要分為中資股、香港本地股以及外資股三類;中資股分為H股、紅籌股、中資民營股;H股分為盡在香港上市和A+H上市股。各種成分股份均在港股或A股市場上可流通,僅在香港上市股份中的內資股無法在二級市場上流通。
這部分股份構成是一項從1993年延續下來的傳統。1993年7月,青島啤酒成為首隻在港上市的H股,但因應內地監管限制,內地法人股及國有股不能參與H股上市,自此所有在港上市的H股皆沿用此慣例,大致分為內資股及流通H股兩部分。
直至2018年,證監會進行H股「全流通」試點,試點企業有三家,分別為聯想控股、中航科工以及威高股份。
試點政策公布後,聯想控股率先公布全流通試點申請獲證監會通過,8名股東合計8.8億股的內資股參加,轉換後內資股佔比46.02%、H股佔比53.98%,H股流通股比和流通市值大幅提升。中科航空和威高股份的試點更加完全,目前均已實現了100%H股份的流通。
此次證監會宣布全面推開「全流通」改革,不再對公司規模、行業等設置限制條件,也為藍光發展將所持有的藍光嘉寶服務的內資股,申請轉為H股流通股提供政策條件。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