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這兩句大意是:野生的蔓草多情地縈繞著戰士的屍骨,西下的夕陽為什麼還把紅彤彤的餘光照射著這座荒涼的空城?這兩句詩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沉痛之情,在當時的年代,城池荒蕪的景象那真的是不計其數,人們過著備受煎熬的日子,忍受著生活的折磨,苟且的活著。
元好問(1190-1257 ),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慷慨悲歌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洲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裡。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元好問的兄弟有三個,他又是第三。根於中國傳統,他的叔父元格在他生後七個月時,就把他當作過繼兒子,隨即把他帶到掖縣縣令任上。據記載,元好問天資聰明,七歲就能寫詩,被人譽為"神童" 。
他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博通經史、淹貫百家。到元好問十七歲時,元格被罷去陵川縣令之職,但為了兒子的學習,他仍繼續住在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業,才帶全家離開陵川 。
元好問從十六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由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識免鄉試",他直接到并州參加府試,但榜上無名。此後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歲時,他又到長安參加府試,但這次又未中。元好問二十一歲時返回故裡,在離祠堂幾十裡外的定襄遺山讀書,故而自號"遺山山人"。兩年之後,蒙古大軍突襲秀容,屠城十萬餘眾,其兄元好古喪生。
為避兵禍,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福昌,後轉徙登封。衛紹王崇慶元年(1212年),元好問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參加考試,仍未考中。這年正月,金朝三十萬大軍被蒙古擊敗,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國家的危機,加上考試的失敗,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
貞佑二年(1214年),蒙古兵圍攻、金兵節節敗退,金宣宗倉皇遷都南京,元好問於這年夏天赴汴京,準備將於秋天舉行的考試。雖然考試又一次失敗,但他卻通過應試的機會,與朝中名人、權要如趙秉文、楊雲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好,詩歌創作極豐。其中《箕山》、《元魯縣琴臺》等篇,深得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讚賞,其文名震京師,被譽為"元才子"。
但不久由於蒙古兵圍攻,元好問不得不由山西逃難河南,並在豫西逐漸定居下來。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歲的元好問又赴京趕考,仍未成功。興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歲的元好問進士及第,因科場糾紛,被誣為"元氏黨人",便憤然不就選任。正大元年(1224年),到他三十五歲時,元好問又得到趙秉文等人的貢舉,以考試優異的中科舉。
這次宏詞科登第後,元好問才正式就選,被任為權國史院編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頗為清苦。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三十六歲的元好問因不滿冷官生活請長假回到了登封,期間撰寫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詩學》,內容包括杜甫的傳志、年譜和唐朝以來評論杜詩的言論。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問任河南鎮平縣令。
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 。其後因母親張氏身故,元好問丁憂閒居內鄉白鹿原。又應鄧州節度使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軍攻陷鳳翔,移刺瑗投降,元好問藉機辭去幕府。
一片青天棹過。小舟無地受風波。漁歌渾是太平歌。鄉社年豐尋酒易,陂塘春暖得魚多。百年閒過又如何。
講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只講史實太枯燥的話,那我們來講講故事吧!
1、崔立碑事: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大軍包圍汴京,哀宗棄城而逃。次年正月,留守汴京的金將崔立發動政變,開城納降,並自封鄭王。崔立認為他的行為避免了蒙古軍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便命當時的翰林學士王若虛執筆,為他立"功德碑"。
王若虛、元好問自認關乎名節,推給了太學生劉祁,劉祁寫好後交王、元二人推敲,"直敘其事,敷衍成文"。而史料考證表明,元好問雖然參與了此事,但恥於頌功的立場。
2、書信耶律楚材:汴京城破後,元好問曾寫信給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請他保護資助五十四名金朝儒士,酌加任用。耶律楚材並未給元好問回信,但元好問舉薦的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後來的事實證明,那五十四名知識分子中有十五名在《元史》中有所記錄,他們對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交友廣闊:元好問的朋友遍及當時的三教九流,既有名公巨卿、藩王權臣,也有一般的畫師、隱士、醫師、僧道、士人、農民等,據有人考證,其有文字可據者達五百餘人,例如被尊為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的李杲、張從正,可以說元好問也是相當活躍的社會活動家。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4、雁丘: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十六歲的元好問赴并州趕考,途中碰到一個捕雁的人說,他今天捕殺了一隻雁,另一隻逃脫的雁悲鳴不止,然後投地而死。少年聽後非常感動,從獵人手裡買回了那隻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邊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並寫《雁丘》辭一闋,其後又加以修改,成了一首傳世之作《摸魚兒·雁丘詞》。
5、藏書之家:據《遺山故物譜》稱,元好問家多藏書,皆宋元祐以前舊物。貞佑四年(1216年)兵亂,將書藏於牆壁間而得免。有雜書及手寫《春秋》、《三史》、《莊子》、《文選》等書尚有千餘冊,畫有百軸。建書屋為"野史亭",藏書著述其中。又就順天張萬戶家。取金歷代實錄,晨夕抄集,至百餘萬言,未成而卒。
元代文學家徐世隆說他:"作為詩文,皆有法度可觀,文體粹然為之一變。大較遺山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韓、歐,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則清新頓挫,閒宛瀏亮,體制最備。又能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東坡、稼軒而下不論也。"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價值,他們的出現都或多或少的幫助了我們思想的進步,對社會的認知程度。就憑這一點,他們就永遠可以得到我們的尊重和愛戴,我們應該永遠擁護他們,以他們為榜樣,成就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