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的建築設計哲學

2021-01-19 站酷網

以大化小,以小見大

——隈研吾的建築設計哲學

  

2018年7月13日下午,由利星行地產與隈研吾先生共同策劃的「隈研吾大/小展」,於隈研吾先生整體設計落成的北京利星行中心開幕。這是隈研吾在北京舉辦的首個個人展覽,隈研吾在開幕式上做了主題演講,分享他經典的建築作品及創作歷程。

活動現場,利星行地產主席楊富山先生,隈研吾先生以及日本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參贊福田高幹先生共同為此次展覽揭幕


喜歡建築的朋友一定對隈研吾(kuma kengo)這個名字不陌生。即使不對建築感冒,想必你也見過他的作品。比如說北京長城腳下公社的竹屋,北京三裡屯的village和SOHO,上海的虹口SOHO,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隈研吾先生在活動現場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築師,1954年出生,東京大學建築系研究生院畢業,現任東京大學教授。1964年東京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時,幼年的隈研吾參觀了丹下健三所建的代代木室內體育場深受該建築物震撼,從那時起便懷抱了日後希望成為職業設計師的夢想。大學時代師從原廣司,內田祥哉,研究生時曾穿越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研究調查部落村莊,致力於學習這種原始美。之後,也曾出任過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研究員,1990年建立隈研吾都市事務所。直至今日,隈研吾成為日本建築界領軍人物,他設計的建築遍布全球二十幾個國家,曾獲得國際石造建築獎、自然木造建築精神獎等國際大獎,著有《十宅論》《負建築》等作品。隈研吾一直致力於設計符合各國風土人情以及特有環境的溫和建築物。除此以外,還致力於研究在建築物中運用除鋼筋水泥外的新素材,追尋工業化社會後建築物應有的理想形式。


當然,隈研吾先生並不只是打出保護環境,親近自然的漂亮口號而已。


這次展覽開幕時,隈研吾先生也在現場發表了個關於自己設計項目以及設計理念的小型演講。

 

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之「竹屋」,2002(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首先,他講到了他在華接到的第一項工作—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之「竹屋」。他說「最早做「竹屋」項目時,如果地基要挖平也是可以的,但我們考慮到這樣一來,就會破壞整個山體的風貌,也就沒有這麼做。」



北京,長城腳下公社之「竹屋」,2002項目地勢(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而講到他在中國最具其個人特色的建築物——位於中國杭州市的中國美術民藝博物館時,他說「原來這裡的地形是一個茶園。而茶園基本都在山坡上,我們也採用了』竹屋』一樣的手法,沒有消去茶山原有的「綠色」,而是根據山勢的起伏,做了坡型建築。」這些項目的核心設計思想即人與自然融合一體。漂亮的口號也許說來簡單,但要貫徹不僅不獲利反而可能耗時耗力的初衷,實則不易。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民意博物館,201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民意博物館結構圖,201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當然隈研吾先生的思索也不僅僅止步於此。


隈研吾先生2018年7月13日出席活動並進行演講


在此次演講中,他還提及到日本太宰府的星巴克和中國北京前門的事務所。


隈研吾先生說到「關於內部結構呢,一般來說我們能在傳統建築物中看到改建築物的組合,運用成一種裝飾性的結構,但我想嘗試一下,不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而是作為建築結構的一種支撐體來實現是不是有可能實現,我做了這樣一種嘗試。

  


日本,九州福岡縣太宰府市宰府星巴克,2011(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因此它不是一種裝置,而是一種結構體。」常有人詬病隈研吾先生是個裝飾性建築師,他的這些木材結構只是為了裝飾而存在於建築,脫開這些「無謂」的裝飾,建築也能獨立於世。而,直面隈研吾後,才會了解到,原來他把力學的考量早就安排於無形之中。以無勝於有。



為了年輕人們的拍照聖地,受到全世界各大媒體的關注,甚至在Instagram上也擁有極高人氣的星巴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而對於北京的前門舊物改造項目,他則說「前面的壁面,我們是用鋁合金做的。

北京,前門,隈研吾事務所,鋁合金網狀結構壁面2016(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它的創意是來自我們傳統青磚的牆,但是我們用新的材料想要實現這種肌理,這樣用這種鋰合金的材料來做,會呈現一種更自由的表現方式,可以隨時增減新的單位,擁有更自由的表現度。


北京,前門,隈研吾事務所,2016(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當然,這個材料不一定要是鋁合金,我們更看重的是他成品的圖案以及光線穿透它後,達到的一種光影效果。」

北京,前門,隈研吾事務所,2016(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對於老舊失修的前門危房,沒有拆除,開發運用新材料,以巧補拙,以新止損。對參觀過實物的人來說,也許會像當初丹下健三震撼到隈研吾那樣,被他而震撼到。

 

未改造前的前門四合院(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造後的前門隈研吾事務所(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除了直面隈研吾先生學習他的人與自然相處的方法外,我們還能通過小大展,不出國門一覽大師聞名於世的世界級作品。

日本、岐阜縣、織部的茶室、200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織部的茶室的內部結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比如實際在日本岐阜縣的「織部茶室。(「織部の茶室」2005它是一種可拆卸的現代茶室。厚5mm的塑料板與硬紙板在65平方米的空間展開。


織部茶室的外部結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最後用透明捆綁帶固定。解開捆綁帶便可恢復到組裝的微小單位,便捷易攜。使房間的整體恰似扭曲的蠶繭,這種形狀結構也致敬了古田織部的茶文化。


日本,東京「淺草文化觀光中心」,2012(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再比如「淺草文化觀光中心淺草文化観光センター」2012在362平方米的土地上,觀光看臺,會議室,多功能演示廳等多功能綜合性建築物被世人所期待著。在室江戶文化感分外強烈的雷門前,把7個傳統結構的木造住宅累加在一起形成了複合型結構建築物。把淺草地區的特有地域性文化垂直而立體化。每層分別配以傾斜的屋頂和木製的百葉窗,一瞬間使人似曾回到以往時光。


從功能上來說,每層天花板與上一層屋頂之間的空間又可以當作整棟大廈設備安置的有效空間。可謂空間利用率極高的教科書式綜合建築。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的內部結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的內部結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當然,我們也能從展覽窺見大師近年來的設計動向。

日本,東京,Daiwa-ubiquitous學術研究樓,2014(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比如說,這次【小/大展覽】中出現的坐落於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生院-信息學院「Daiwa-ubiquitous學術研究樓2014該樓打破了教學樓一貫採用混凝土,金屬,石材等硬性材質的傳統,轉而採用木材和泥土木等與人親合力度較高的材料來建築教學樓。由自然素材(木材,泥土)製作而成的木板層層疊疊,覆蓋在建築物表層,仿佛生物體的鱗片一般,搖曳生姿。


Daiwa-ubiquitous學術研究樓的留白空間(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而整體建築部分留白的手法,更如生物體的換氣孔一般,賦予整座大樓生機。樓前的空地與兩側日本式庭院的銜接,使大樓再添一抹生氣。

日本,神奈川縣,蟲塚,201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再者如,日本神奈川的昆蟲供養塔-「蟲塚」(「蟲塚」2015)建築本身身處鎌倉的禪宗寺廟建長寺(1253年建造)內。建築物佔地57平方米,是一座突破了以往手法的透明式紀念碑。說起紀念碑,在建築傳統中一直是運用石材和青銅等笨重材料來製作。而在即是解剖學者又是昆蟲搜集家的養老孟司(養老孟司)先生的建議下,隈研吾老師以蟲籠為印象設計了不鏽鋼網製成的紀念碑。40個螺旋上升狀的小個體反覆堆疊,再現了蟲群一飛沖天的樣態。

日本,神奈川縣,蟲塚,2015的泥漿材料(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在不鏽鋼鐵網之上,泥瓦匠人狹土秀平運用當地所取的泥土,混入玻璃纖維,得到特殊的泥漿材料。吹附於其上,生成了一種既溫暖又柔軟細膩的新式建築物。

法國,巴黎杜伊勒裡公園,Yure, 201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還有,法國巴黎的「Yure」2015在巴黎的杜伊勒裡公園(Tuileries)中建造的臨時性建築物。樹枝般纖細的木材(9cm×18cmの斷面)隨意組合,既像雲又像樹,意識流派的地標建築物。在巴黎這座多用石材的厚重而凝重的城市中,好似生物體般吞吐生息。


及近期中國的項目,北京利星行中心。北臨望京中央公園,南接自然庭院,隈研吾先生遵循自然之道,執於自然之材,秉持自然之意,在此勾勒出了一片「可呼吸的都市綠洲」。

北京利星行項目效果圖(圖源:主辦方)

 

恰似為繁冗的都市生活增添一抹溫度。


以上提及的這幾座建築物的微觀模型均能在此次展覽中看到。通過講座與展覽,我們仿佛已週遊世界各地,實際參觀了各個經典建築。而透過這些微縮模型,我們也進一步理解隈研吾先生的設計理念。似乎我們與隈研吾先生僅有一屏風之隔。仿佛隈研吾先生就在對面。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現的「淺草文化中心」微觀模型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現的「蟲塚」微觀模型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現的「Yure」微觀模型


那麼現在不如跟隨站酷,一起推開這面屏風,直面這位頂級世界建築大師吧。



站酷專訪

(站酷專訪記者與隈研吾老師一對一訪談)


站酷網:這次,我們非常榮幸能採訪到隈研吾老師。非常榮幸有機會向您提問。老師曾在書中描述過以裡斯本地震為契機,近代科學與工業革命後建築界風格就變成了鋼筋水泥。很長一段時間建築物一直保持著「結實且巨大」的樣子。那麼現在建築界還是持續這種設計偏好麼?有沒有發生變化?現在的設計動向又是什麼?


隈研吾:嗯,確實是這樣。進入20世紀後,由於經濟的快速成長,環境大勢所驅,建築師們建造了很多摩天大廈。但現今的時代已發生改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聯繫的更為緊密而柔和。人們會被可愛或是有趣,親近人的物品治癒。這種趨勢已變為當今的主流。這是進入21世紀後與之前設計趨勢一個很大的不同。


站酷網:老師也曾在書中寫道過「我之所以對『小型建築』感興趣可能也有一種『預知』的成分在裡面。我很討厭運用鋼筋水泥製作的『理性而強大的大型建築物』,那麼對於老師來說,理想的建築物是什麼呢?


隈研吾:對於我來說,理想的建築物即是能治癒人的建築物。設計師在建築物上賦予太多設計者本人的設計理念,反而會使建築物之中的人感到疲憊。在我看來這種建築物是不合格的。


站酷網:嗯,您提到了「治癒」這一單詞,那麼能請您來具體講一下建築物的「治癒」是怎樣實現的呢?


隈研吾:舉例來說,因為地板會直接接觸到人腳部肌膚,所以我一直對建築物地板方面的設計很用心。實際上,腳是直接接觸到建築物的地板的,對於腳來說,好的地板會產生一種按摩一般的效果。所以在一個建築物的眾多組織結構中,牆壁也好地板也好,我個人最重視的就是地面,因為它直接接觸到人體,能把人治癒。所以我會特別留心。


站酷網:老師在書中也曾說過「自己的存在雖弱小,但會在龐大的世界中找尋柔和與之接合的方式」那麼對於老師來說,這種接合的具體方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在老師的設計概念中體現的?


(隈研吾老師談及建材使用手法)


隈研吾:我們身邊常會有些讓人接觸後覺得被它治癒了的小東西。舉例來說,剛剛說過的,這間房間地板也好牆壁也好,都是由一片一片的木板組成。就像山中的森林一般。踩著這樣的地板,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人們就能得到放鬆。所以,在人們身邊有這樣的小東西,反而比起那些不知名的大東西要安心很多。就算對於整體結構龐大的建築之中,我認為人身邊有這樣觸手可及的小元素也是很重要的。


站酷網:此次展覽展區的設計是如何貫徹您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建築設計理念的?比如展覽中心的茶屋或者咖啡區的創作靈感是怎樣產生的?


隈研吾:像這回展示的咖啡室那般「尖銳」的設計,具備了一種人類生物所不具備的銳利感。所以當設計這類建築時,設計師不應該用「頭腦」而是用「身體」和「心」去感受。這樣的話,我認為才會自然而然產生創作靈感。時至今日,建築界產生了太多由設計師過度用「腦」思考,對大家來說拗口難解的詞語。對我來說,我更偏愛用「身體」和「心」來思考。用通俗易懂,大家都理解的話語來闡述建築。


站酷網:以前您說過中方投資人請您來華工作是因為您的名氣。現在您做的中國項目越來越多,您認為中方投資人對您的設計理念是不是更為理解了?您對這種變化有什麼想法呢?


隈研吾:比起以前來說,我覺得現在理解我設計理念的中方投資人顯著增多了。也許是因為我寫過的很多書在中國被翻譯成中文,大家讀後,了解了我的所思所想。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有很多中方投資人是在了解我的思想後,才委託了我在華的工作的。這與我最初開始在華工作的情況有天壤之別。所以,我認為,現在中方投資人都是在理解我的設計理念後,才委託於我的。


站酷網:很多人關注你對木材的使用,但其實您也研究其他材料。比如「水瓦」的實驗。您最近在材料方面有什麼新研究麼?


隈研吾:最近我在研究碳纖維材料在建築物中的使用。雖然它是鐵的7倍強,但從元素的角度來說,碳纖維材料還是碳類一組。所以人接觸到也不會覺得冰冷,是一種即「強大」又「溫柔」的材料,日後我會把它使用在各種建築物中。


通過直面隈研吾,我們了解到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現代人對建築的審美已經不局限於視覺與功能,而是更加追求「溫度」。建築不僅是冰冷的水泥巨人,它理應擁有鮮活的生命。這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種民眾訴求。


我們這樣期望也這樣相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未來的中國會持續湧現出一批批對建築有著自己獨立思考與情感的新生代建築設計師。



設計師專訪了解一下~

▽▽

相關焦點

  • 安縵璞瑞零售概念店 /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安縵集團全新零售概念店設計的起點。該項目由著名的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建造。完工後的零售概念店則為來訪的遊客提供遊覽和購買各類精選物品的可能,尤其是那些由當地或國際知名藝術家和設計師定製的安縵合作款商品。
  • 中山馬鞍島,將現世界級建築!國際大師隈研吾主創設計!
    好消息是  未來  在翠亨新區  可能會矗立起一座  由隈研吾主創設計的  文化藝術中心    最終,  由隈研吾先生作為主創設計師的  株式會社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和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團隊設計方案  獲得專家組一致稱讚,  獲選本次競賽中選方案。
  • 神級建築大師隈研吾又出新作,日本首個中國藝術大師美術館今日開業!
    設計發展到極致,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設計大師與藝術家走到一定階段,這兩個疑問一定會圍繞其終生。對於王傳峰與隈研吾來說,亦是如此。一個是建築界的神奇,一個是美術界的大家,當他們聯手又會發生什麼?今日,隈研吾設計的王傳峰美術館落座日本銀座正式開幕。
  • 東京奧運會主場館國立競技場是誰設計?|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
    而背後設計的,就是日本大師級建築師隈研吾,以擅長的手法打造的國立競技場,成為世界最大的木結構之一,靈感更是源自明治神宮而生!隈研吾作為一名國際著名的建築師,其作品極有日式及東方禪意,在業界有「負建築」、「隈研吾流」之稱,更善於利用天然建材,與四周環境呼應結合。
  • 建築師隈研吾:建築「隙間」鼓勵自由、開放的生活
    [導讀]「如何在建築中醞釀出隙間,是我目前最重視的一點。」隈研吾表示,「20世紀為了追求強度和精度,建築放棄了隙間(使用混凝土),最終令其難以適合社會和生活的變化,變得脆弱、不自由。」來自日本的隈研吾既是一位匠心獨具的建築師,也是誨人不倦的建築理論家。他寫的書《十宅論》讓讀者在理解住宅設計的同時也更理解自己的生活;《負建築》則對大興土木背後對於物質的迷戀進行反思。他的設計作品常常以木材、竹子等作為材料,並呈現出一種充滿了孔洞、縫隙的狀態。「如何在建築中醞釀出隙間,是我目前最重視的一點。」
  • 神隱在森林中:明治神宮博物館/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 神宮博物館 Kawasumi Kobayashi Kenji Photograph Office 設計單位>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項目地點日本東京 建成時間2019.10 建築面積2463.3平方米 博物館位於日本最著名的神社之一 ——明治神宮的主神社附近。
  • 日本著名建築大師隈研吾入圍初選之一
    近日,小河公園概念方案徵集暨方案深化設計入圍單位結果正在公示中,《公示》顯示,有三家設計單位通過了設計方案的初選,將進行最後的PK。其中,日本著名建築大師隈研吾的名字在列。隈研吾的建築設計遍布世界各地——巴黎地鐵站、波特蘭日本花園、丹麥安徒生博物館、北京三裡屯SOHO、長城腳下的竹屋都出自他手;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民俗藝術博物館也是他的作品。
  • 建築師隈研吾_2020年建築師隈研吾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建築師隈研吾專題為您提供建築師隈研吾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建築師隈研吾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10月14日,在日本首都東京,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在他設計的一所韓國大型會館模型前留影。10月14日,在日本首都東京,一名參觀者從隈研吾的建築設計作品模型旁走過。東京,2009年10月15日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建築藝術展亮相東京10月14日,在日本首都東京,觀眾欣賞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的建築設計作品模型。
  • 東京奧運會疫情難產,隈研吾、安藤忠雄多位大師設計的酒店還有用嗎?
    奈良JW萬豪酒店設計:隈研吾開業時間:2020年4月這將是奈良首家JW萬豪酒店酒店將於2020年4月揭幕共設有158間客房其中包括16間套房265間客房致力於為個人主義者打造創新的生活方式酒店名字背後的哲學來源於單詞Mesmerize「催眠」06.
  • 東京一日遊:用五感體驗建築大師「隈研吾」的城市美學
    東京,是讓全球設計迷都很喜愛的地方,世界級藝術總是存在於城市各個角落。而這次的聚焦主角,是以「禪意、溫暖」風格聞名的建築大師「隈研吾」,在本次東京一日旅行中,我們將在食、住、樂各個方面發現隈研吾的作品。隈研吾小檔案:隈研吾,1954年生於神奈川縣。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曾獲多項國內外建築獎肯定。
  • 花蓮貨櫃星巴克後,建築大師隈研吾臺中再打造「勤美之森」
    這封情書是建築大師隈研吾親手建下,勤美集團攜手國際建築大師隈研吾發表「勤美之森」設計概念,透過負建築創作手法,全面串接臺中草悟道藝術文化生活軸線,透過從11月3日起開始的隈研吾的材料公園展覽,以戶外大型及互動參與的作品,打造大型展覽空間。開始隈研吾的材料公園展覽,建築大師隈研吾。
  • 「建築界」隈研吾的NIWA日本花園,外立面設計溫暖而柔軟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擅長採用傳統元素讓建築仍然聯繫到其所在的地域中,期望以現代的高科技和地域性的自然素材相結合,我們來賞析下大師的作品——NIWA日本花園。  NIWA,意為日本花園,由集體宿舍公寓樓和花園兩個部分組成。
  • 隈研吾新作又把木頭玩出新花樣,這是要集齊建築材料的一百種玩法?
    在隈研吾一貫的設計中  材料被看作  令建築與環境相融的重要介質  除了最愛的木  還有瓦、鋼、玻璃、織物……  ——隈研吾 」 02 材料作為重要介質 為項目帶來非凡變化在隈研吾的設計中,材料是可以把項目和在地環境結合起來的重要介質。 在他的建築概念裡,材料的紋理、構造、原始狀態,甚至建造結構、系統,都可以為每座建築增添實用價值。 用瓷磚製成的展示架、由多孔金屬板射入的日光……隈研吾堅信,作為建築基本組成元素的材料,能夠為建築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 「建築界」隈研吾的剝離木屋,庭院設計充滿日式禪意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擅長採用傳統元素讓建築仍然聯繫到其所在的地域中,期望以現代的高科技和地域性的自然素材相結合,我們來賞析下大師的作品——剝離木屋。  這棟住宅位於擁擠的日本街道內,但它通過特殊的外觀成為周圍最引人矚目的房屋。
  • 隈研吾贏得臺中巨蛋體育館設計競賽,設計提案引發爭議
    臺中巨蛋體育館設計競賽在今年2月份發起,經過兩輪的評審,最終由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和臺灣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合作贏得了勝利,其設計概念以「天空迴廊,運動公園,世界地標,市民樂園」為主軸,建築立面造型靈感來自臺中大甲地區的藺草編織文化,利用編織的螺旋量體,強調無邊界的形態概念,將巨蛋保持開放透明性
  • 河南省第六期規範字教育註冊教師培訓會舉行;隈研吾設計的角川...
    新聞導讀: 1.河南省第六期規範字教育註冊教師培訓會在鄭州舉行 2.隈研吾最新設計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將在日本開放 河南省第六期規範字教育註冊教師培訓會在鄭州舉行
  • 2020年隈研吾老師猛發力
    要說2019-2020年哪個設計師最忙無疑是我們熟悉的隈研吾老師了打開隈老師的事務所網站建築作品一字排開也有上海某大學教授的研究室亦或是上海車展現場我們都能看到隈老師的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地誕生Copyrights:Olivier Martin Gambier隈研吾老師建築設計的思想
  • 建築大師隈研吾作品「角川武蔵野博物館」
    建築大師隈研吾又有新作品可以朝聖了!埼玉縣所澤市的複合型藝文設施「角川武藏野博物館」於2020年8月1日開幕,設施內有圖書館、美術館與博物館,建築本身則是由約2萬片花崗巖打造而成,設施裡的「書架劇場」更像是電影《哈利波特》裡的魔幻場景一樣,從裡到外都充滿看點,這裡絕對會成為大家打卡的潛力人氣景點唷!▋與國立競技場同時並進的隈研吾作品!「角川武蔵野博物館」從裡美到外!
  • 隈研吾操刀新博物館,燈光藝術大師索尼爾辭世|隈研吾|劉海粟美術館...
    8月1日,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操刀設計的巨型博物館,角川武藏野博物館將進行試運營。在隈研吾的設計中,他總是用材料把在地環境和項目的使用者連接起來。在紐約,79歲的燈光藝術大師基斯·索尼爾近日辭世,他以光雕塑以及運用霓虹燈管創作而聞名。在伊拉克巴格達,一位德國策展人遭到劫持,後被伊政府軍解救。
  • 「東京近郊遊」感受日式設計之美 建築大師隈研吾新作品「角川...
    設計特色「角川武藏野博物館」由日本著名出版社角川集團打造、日本著名建築大師隈研吾先生設計。以文化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自然景觀融合幾何線條的設計,結合使用約2萬片花崗巖組成的外牆,看上去像是一塊巨型巖石,加上陽光的照射會讓牆身呈現出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