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在一起總是需要一點點感覺,兩個人在一起不是平白無故的湊合的,愛情需要的就是在一起的感覺。
今天跟一個粉絲聊天,問她想找個什麼樣的男朋友。
她說:其實沒有什麼硬性要求,合適的就行。
這個回答讓我突然想到了兩個更普遍的問答:
很多人被問到為什麼還是單身的時候,會回答:沒遇到合適的。
很多人被問到為什麼分手的時候,會回答:性格不合適。
當荷爾蒙褪去,剩下的是什麼?
是卸下了光環,揭開了偽裝,甚至面具後,一個真實的人。
面對漫長無味的人生,兩個不再有荷爾蒙衝動的人怎樣才能做到包容彼此,不離不棄?
你或許說是責任,是義務,是你們的孩子,是家庭的期望。
但高質量的感情婚姻裡,維繫的東西絕不只是這些。
我們總說:「我要找一個自己很愛很愛的人,才會談戀愛。」
當對方問你,怎樣才算是很愛很愛的時候,你卻無法回答他,因為你自己也不知道。
沒錯,我們總是以為,我們會找到一個自己很愛很愛的人。
可是後來,當我們猛然回首,我們才會發覺自己曾經多麼天真。
假如從來沒有開始,你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很愛很愛那個人呢?
其實,很愛很愛的感覺,是要在一起經歷了許多事情之後才會發現的。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需要怎樣的另一半?
是能給你一個堅實肩膀,時刻可以依靠的TA?
還是一個擁有無數鬼點子,隨時給你驚喜的人?
又或者是能和你有精神共鳴,一起有思想上的碰撞?
千萬別說你理想中的TA,必須擁有以上所有要素。
因為,你的性格已經決定了你最適合哪個類型的人。
越是年輕時,越覺得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對象
或者換個說法,有些人總是換對象,換戀人
卻一直找不到他(她)認為合適的對象
怎麼才算合適?你心裡有個底嗎?有條件嗎?
是門當戶對,還是自身條件相當,或是性格合拍
那些物質的現實的條件,可能還更好找一點,因為明確
但是那未必也就是合適的人。是不是真的合適?
有時候還得相處之後才能確定
若你談了多次戀愛,卻個個相處不久後,就覺得不合適
那一定是自己也有問題。
在沒有經歷過時間的洗禮和社會的摩擦之前,總是對愛情和伴侶抱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合適」、「差不多的」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成了嘴上搪塞敷衍的託詞,而「完美」、「靈魂伴侶」才是內心真正的不可一世的高傲的準線。
般配這兩個字就像愛情中塞壬,那種追求思緒相通、靈魂契合的執念,就是心中揮之不去的旋律魔咒,最終會把每一個途經愛情之地自命不凡又狂妄自大的天才人物,拉入無盡懊悔的深淵。
唯一的標準: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在一起後變得更好了!
一段美滿的婚姻愛情,一定是輕鬆自在,妙趣橫生,不用費盡心思,不用苦心經營,跟他在一起,就覺得很放鬆,可以做真實的自己。
愛情不是依附,是互補和啟發,雙方都是獨立的人,在這種前提下的愛情,才真正能夠成為讓人變得更好的力量。
愛情是追到手的嗎?不是。
真正的感情根本不需要追的。
兩個人的默契,在慢慢將兩顆心的距離縮短,在無意識中漸漸靠近彼此。
從好朋友到情人,真正的感情是用不了多久的。
從你喜歡上他的那一刻起,也許他也在那一刻喜歡上了你。
同節奏的愛情往往能奏出最和諧最動聽的樂章。
真正的愛情需要什麼?是兩個人在一起是輕鬆快樂的,沒有壓力。
愛一個人就是毫無保留地付出嗎?不是。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首先是屬於自己的,我們有思想,我們有個性,而不是把我們的全部都給對方。
我們可以有保留,比如你不願意說的隱私,有秘密的人才是成熟的,不是嗎?
有時候不說出來反而更好。
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說過: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正視自己在親密關係裡的需求,不隱藏,不閃躲。
在伴侶關係的衝突,這個是正常的。
而在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衝突的導火線來自不同的見解。
如果男女雙方提出分手時非常痛苦,說明還有重新和好的可能。
如果沒了這種痛苦,雙方都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了,那麼這是愛情的最大敵人。
仇恨表現的只是愛和痛苦的另一面。
如果某人在愛情方面受到傷害,就會產生仇恨。
解決辦法是說:「我非常愛你。所以分手對我來說非常痛苦。」
伴隨著這句話,恨也因此消失,和好也就有了可能。
而在仇恨後面並沒有和解的位置,因為說了氣話之後,人們恰恰失去了本來想得到的東西。
婚姻是為了更深的東西:
為了親密,為了一種相互歸屬,為了要去做一個人無法單獨做的事,為了要去做兩個人可以一起做的事,為了要去做一種需要兩個人在一起、深深地在一起才能夠做的事。
來看看吧,你和你的另一半是否匹配:
能不能聊到一起(情感親密、智力親密);
能不能玩到一起(興趣愛好、朋友社交);
能不能吃到一起(民以食為天);
能不能睡到一起(嘿嘿嘿);
能不能花到一起(金錢觀)。
如果兩個人在以上方面契合度高,自然衝突更少,相互之間的不可替代性也更高。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親密關係上的挑戰,其實折射出個人內在成長的挑戰,是內在某些狀態的浮現。
改善關係——改變一個模式,也源於你的決定,這是一個要比以前的「決定」更加堅定的決定。
對於任何關係中的問題,不要試圖改變他人,與其談論他人的原因,不如談論自己的原因。
對於成長,談論他人沒有意義,談論自己才會改變。
當你懂得自己,愛自己,給自己自由你才會成熟。
然後才會懂得他人,愛他人,給他人自由。
最後:你對了,世界就對了。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諮詢師、塔羅牌佔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