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從開播到現在,一直熱度不減。
三個歡樂小孩,從悲傷到歡樂,再到分離。九年的生疏,讓他們的團聚,成為了一種折磨。幸好,十幾年的感情還在,等那些不開心的事情說清楚,他們又恢復了以往的粘度。
《以家人之名》之所以能一直大火,是因為每個人的掌握度都拿捏得很好。特別是賀子秋,從小孩子到大人,兩個演員都非常有感染力。
賀子秋的人生,可以說是不完美的。一出生就沒有見過爸爸,跟著媽媽賀梅受盡了他人的眼光。遇到李海潮,他以為自己有爸爸了,那一聲「爸」是渴望的。也正是這聲「爸」,把李海潮的心都喊融了。
賀梅的「丟棄」,讓賀子秋在李家小心翼翼的。寄人籬下的自卑感,無人能懂。為了融入這個家,小小年紀的他,做了很多事,用盡全力去「討好」李家人。他的討好,李家父女都能看得到,也以數倍的愛回饋著。
整部劇中,賀子秋不是主角,卻勝似主角。他的傷,他的痛,他的淚,輕而易舉讓觀眾們感同身受。賀梅出現的場景不多,可也是靈魂人物。李海潮說得對,這母子倆是親的,人前堅強人後死撐。隨著劇情發展,那個拋子的賀梅,一點一滴「吐」出了事實經過。原來,不是她狠心,而是不得已。
就這樣,賀梅成功洗白了,又恢復了那個待子溫柔、談吐優雅的好媽媽。與陳婷相比,賀梅的洗白一點也不違和。會這樣,主要在於三點:
細節性
賀梅從一出場,就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生活的艱苦,並沒有打倒她。就算一個人撫養著賀子秋,也從來沒有想放棄過。年輕的賀梅,愛看書,想追求愛情。她長得漂亮又年輕,如果沒有賀子秋,相信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第二春。
不過,賀梅就算很累,也沒有想過放棄子秋。去深圳,成了賀梅的分水嶺。再次歸來,她已經不再是那個想要風花水月的賀梅。生活把賀梅的人生,碾壓得不成樣。可是,外人只看到了她的光鮮,只有夜深人靜時,那種悲涼感都會襲卷全身。
賀梅的細節性,處理得很好。從她講出當年的因素後,回過頭來看,她的確在以自己的方式來愛著子秋。
同情性
賀子秋過得太難了,剛開心一點,就不斷出現這樣那樣的傷心事。大家都覺得,這部劇全在虐賀子秋了。愛情、事業沒他份,扎心的事接二連三。一句「為什麼都不要我了」,就能讓大家想衝進屏幕中抱抱他。
賀子秋這些年都過得不好,但他一直在強撐。他的處境,其實像極了銀屏外的你我他。人一旦成長了,再多的傷怎麼也說不出口了。張新成把賀子秋的傷,演得入木三分,只要一哭,就能帶動大家潸然淚下。
同理心一出現,大家就想要他過得好。賀梅能洗白,就代表著多一個人來疼。這樣的子秋,太值得了。
合理性
影視劇為了能過審,大多都會有一個HAPPY ENDING。看了開頭,猜出結尾也是可想而知,洗白是大結局慣用的手段。像《都挺好》裡的蘇大強,作了這麼久,一個老年病就成功把他給洗白了。
而賀梅的洗白,也是合理性的。賀子秋受了這麼多苦難,也該給他一點糖來甜一下了。畢竟,這個會做甜品的男孩,也需要一點正能量來結束以往的不堪。
為了入李家的戶口,賀子秋不斷地「迷失」著。如今賀梅的洗白,意味著她與李海潮的人生又靠近了,而賀子秋將會是最大利益者。
總的來說,賀梅的洗白是必然性的。不過,賀梅的洗白應該洗得大家最想到的。就算知道是強洗,也接得心開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