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松縣地處皖鄂交界,境內105國道線是連接安徽宿松和湖北黃梅的重要交通樞紐,是湖北省進入安徽的第一道防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宿松縣公安局交警大隊聞警而動,迅速啟動一級響應。交警一中隊立即響應,全員上崗,在轄區一天門設立卡點24小時值守,配合衛生等部門阻擊疫情,對過往車輛開展查驗和勸返,確保不漏一車、不漏一人。中隊長何松明迅速以衝鋒者的姿態、擔負著守護者的使命,奮戰在疫情防控和春運安保的最前線,在黨旗的引領下,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始終忠於黨和人民的紅心、服務群眾的初心、敢打必勝的信心,構築起一道安全屏障,築牢疫情不蔓延不擴散「紅線」 守住春運交通安全「底線」,用忠誠守護著安徽「西南大門」。
揚起黨建引領的「先鋒旗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何松明被大隊任命為「抗擊疫情黨員先鋒隊」隊長。他雖然家在城區,但他每天忙於工作,很少回家吃飯。讀大學回家度寒假的女兒說:「我從放假回家到現在見到爸爸的次數可以數的清,更不奢望和他吃上一餐飯了。」疫情發生後,縣疫情防控指揮部決定在105國道皖鄂交界處設立執勤點,對來自湖北方向的車輛進行疫情排查和勸返工作。中隊長何松明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忙於卡點車輛的排查工作。在一次執勤中,得知妻子因在上班途中摔傷,他趕到醫院安頓好妻子住院後,將護理任務交給女兒,自己又趕回卡點帶班駐守。
他嚴格按照縣局黨委和大隊的要求部署,第一時間向中隊全體黨員民警、輔警發出倡議和號召,動員他們扛起責任,扛起黨旗,主動到條件最艱苦、任務最繁重的防控第一線去戰鬥。他充分發揮中隊黨支部和黨員民警輔警在疫情防控戰鬥中的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全力以赴阻擊疫情,讓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為廣大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駕護航。中隊隊員熱情高漲,積極要求參加"疫情防控黨員先鋒突擊隊"。有著27年黨齡的他,為全體民輔警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他的帶領下,中隊59歲的民警張松勤積極要求參加一線疫情防控工作,誓言要站好最後一班崗。中隊輔警石禹在1月28號值夜班時突發闌尾炎住院,病還沒痊癒,得知一線警力不足後,強烈要求出院再次返崗。在防控疫情一線,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一個共產黨員的絕對忠誠和責任擔當。
築牢阻擊疫情擴散的「銅牆鐵壁」
時值春節期間,從湖北方向到宿松走親訪友的群眾增多,面對執勤民警的突然勸返,很多人表示難以理解,何松明苦口婆心開展解釋工作。他嚴格按照省委書記李錦斌視察宿松時要求的聚焦「防輸入、防擴散、防輸出」,認真做好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的入口防範工作,加強人員密集場所和活動管控,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他帶頭執行市局的「十不允許」、「十四項措施」等各項規定,規範設立卡口設置和查緝車輛流程,向過往群眾闡明有效隔離是阻擊疫情的最有效手段,堅決不讓一輛來自疫區的車輛進入宿松城區。同時積極協調交通和衛健部門工作人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疫情檢測工作。他的工作方法和成效多次得到省、市、縣各級領導的一致肯定。期間,共排查檢查車輛1680餘臺次,勸返來自疫區車輛720餘臺次,行人500餘人次,切實築牢疫情不蔓延不擴散的「紅線」。
守護應急救援的「綠色通道」
何松明在通過多種形式詳細宣傳疫情的危害性、防範注意事項,勸導大家儘量不出門、少出門的同時,按照「堅決阻斷病毒來源渠道,交通網絡不斷、應急綠色通道不斷、群眾生產生活物資通道不斷」的目標,在交警大隊統一調度下,加強交通疏導等措施,確保運往湖北和省內各類防疫救援物資車輛安全順利通行。每逢接到有應急物資通過卡點指令後,他第一時間調集警力,全力保障應急物資救援車輛安全順暢通行。1月30日,轄區佐壩鄉碧嶺村發現一例冠狀疑似病例,為讓患者得到及時救助,何松明指令中隊人員採用及時疏導該村擁堵路段,採用警車開道,將患者及時送達救治地點。2月1日,一輛載滿防疫物資的貨車在通過卡點時,由於駕駛員的疏忽大意,丟失了疫情指揮部發放的《通行證》,按照規定,沒有《通行證》的車輛一律不得放行。何松明得知情況後,積極和發送應急物資的單位和指揮部取得聯繫,核實情況後予以放行,切實保證了應急物資的運送。期間,共為運送防疫物資和救援的車輛開設「綠色通道」60餘次,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間道路安全暢通。
何松明同志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先後10餘次被省、市公安交警部門評為先進個人。他從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24年中,工作雷厲風行,剛柔相濟,善於運用法言法語進行執法和與群眾溝通,被譽為皖西南大門的「守門員」,為創建平安宿松作出了貢獻,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一致好評。(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