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武漢人,或者長期生活在武漢的外地人,問他們去不去戶部巷,絕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最初的戶部巷是漢味小吃一條街發展過來的,當初有著地地道道的武漢風味小吃。糯米包油條,糊湯粉,熱乾麵,湯包,歡喜坨,油香,酥餃,雞冠餃,燒麥這些最原汁原味的武漢小吃,如今在戶部巷很少看到。
取而代之的,是全國景區小吃街一模一樣的品類,烤豬蹄,臭豆腐,滷味,串串,蒙古烤肉。
你說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無非是全國相似的小吃在做工,原材料,製作上更簡單,更標準,更有有利潤空間。這樣才有優勢盈利。對於戶部巷這種年租位費幾十到上百萬不等的地段來說,沒有絕對的利潤是很難讓人堅持做下去的。
傳統的漢味小吃手藝人,老武漢的大叔大嬸們紛紛洗手不幹,換來的是千篇一律無聊的小吃。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武漢招牌熱乾麵身上。你真的很難你家樓下找到一碗十年前,大爺大媽推車手工製作的那種濃鬱純真的熱乾麵了。
時代在發展,世界都變得千篇一律,只有這樣才效率最大化,這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無奈!
順便說一句,某林記,麥某園的熱乾麵是真的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