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月二十六,時間一晃而過,再過3天我們就迎來臘月,再過1個月我們就迎來農曆新年,辛丑年了,在農村人們對於新年的理解就是農曆交年的新年,而陽曆的元旦只是萬年曆的新年,所以對於農村人來講,每到農曆的臘月三十才是人們真正的迎接新年。而在迎接新年的同時,農村的老人們也開始通過觀察各種天氣變化和辯論農村俗語來了解下一年的年景會怎樣?,就像今天這句俗語「寡年不見春,地收人不收」說的就是2021年年景的俗語,下面筆者就帶大家來了解下。
什麼是「寡年」呢?
大家翻看日曆都知道2021年除了是辛丑的牛年外,還是一個「寡年」,這個寡年指的就是在某個農曆的年月裡,兩頭都沒有立春的無春年。大家對這個立春都是比較了解的,因為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其代表的氣候是春暖花開的開始,所以人們對於立春節氣的到來是非常期盼的。但為何立春會有「消失」的情況呢?這個就應該從陰陽合曆和萬年曆說起了。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人們使用的農曆是陰陽合曆的一種,主要就是通過觀察月相的變化,每一次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最後在結合地球圍繞太陽一周的一個回歸年來等分為12份,這12個朔望月有大有小,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經過組合,農曆的每個回歸年是355-356天。而陽曆的產生則是根絕地球和太陽圍繞一周說產生的公轉時間等分為12個單位,每個單位的期數不一樣,民間經常傳的「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說的就是陽曆的這7個月一直都是31天,其它的月份多為30天,而二月特殊一般為28天或者29天,總的來說農曆和陽曆之間說產生的時間差是最少11天,為了解決這個時間差的問題,農曆設置了閏月。
其實這個閏月的設置最早的時候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但隨著陽曆的不斷變化,農曆後來改變了閏月的規則,以前是2-3年設置一個閏月,現在是不規定時間根據實際時間差來設定閏月,通過規律總結,現在19年裡有7個是無春年、7個是單春年、5個是雙春年,閏月產生之後會使得當年的節氣發生數量改變,比如閏月有13個農曆月,這樣就導致有的年月是25個節氣,所以就會產生雙春年,你這年是雙春年,那麼下一年必定是單春或者是無春年,如果是無春年,那麼這個年月就會被稱為「寡年」。
「寡年不見春,地收人不收」啥意思?
這句俗語說的就是在寡年沒有立春的情況下,在農村會出現莊稼豐收,但卻沒有人收的情況,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其實這個情況咱們通過《地母經》就可以有所了解。
這2021年是寡年也是辛丑牛年,《地母經》中對於辛丑年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人民漸蘇息,六畜瘴逡巡」,說的是在辛丑年人們開始漸漸地從困難中甦醒過來,因為人們對於庚子年一直有一個不好的概念,所以人們認為挺過庚子年就是堅持到勝利,但在辛丑牛年卻出現了六畜(農村的馬、牛、羊、雞、犬、豕)疫病的情況,所以人們就會把經歷都放在家畜身上,這就導致了地裡的莊稼沒人收割。
而在農村一直也流傳著一句話「辛丑牛年過,桑麻米麥稀」,說的就是這牛年雖然是好收成年,但莊稼地裡的桑麻、小麥、稻穀不一定會豐收,大家不要把期望調得太高。
總的來說,這句俗語都是千百年留下來的農耕經驗,雖然其中蘊含的道理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但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警示語,不管幹什麼事情一定要把好的和壞的都要想到,否則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會打擊大家的種植熱情的,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