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衛星能飛多久,原來與它用的電源有如此大的關係

2020-12-02 騰訊網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微信公眾號ID:space-more

在空間運行的每一顆衛星都有它的壽命,有的1~2年,有的10來年,那麼決定衛星壽命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

其實,衛星上有許多電子設備,因此電源對衛星來講是必不可少的,優質的電源對衛星的壽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早期由於我們的技術水平有限,衛星多採用一次性的化學電池,電池能量耗盡後,衛星也就停止了工作,所以衛星的工作時長相對較短。不過,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衛星的電源種類早已豐富起來,目前採用的電源類型主要有太陽能電池電源、化學電源和核電源等幾種。

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軌工作示意圖

● 最受青睞的電源——太陽能電池電源

太陽能是一種可再生、無汙染、便於採集的清潔能源,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早已得到了廣泛地使用。在衛星的設計過程中,為了給衛星提供可持續的電源,太陽能也成為了廣受衛星設計者青睞的一種能源類型。

被廣泛應用的太陽能

看過有關衛星的圖片或者視頻的小夥伴們,應該會注意到在衛星的兩側有一對可以展開的「大翅膀」,那就是為衛星收集能量的太陽能帆板。在帆板上貼有數以萬計的太陽能電池片,這些電池片的多少可以根據衛星所需電能的多少控制數量,為衛星提供最合適的電量供給。此外,衛星上一般還會裝有驅動機構和太陽敏感器等裝置,它們能夠幫助太陽能帆板找到對準太陽的最佳角度,讓太陽能帆板受到較長時間和較大照射面積的陽光照射,從而獲得更多的能量。

擁有一對「大翅膀」的東方紅三號衛星

衛星採用太陽能電源固然是好,但不知小夥伴們有沒有想過,當衛星飛入陽光照射不到地方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是不是衛星就不能正常工作了呢?

小夥伴們不用擔心,科研人員早已想到了萬全之策,就是將太陽能電池與蓄電池一起組成太陽能電池陣。當衛星飛到日照區時,太陽能電池一方面給衛星上的儀器供電,同時還向蓄電池組充電,把多餘的電能儲存起來。當衛星飛到陰影區時,就由蓄電池給衛星供電,保證衛星連續正常工作。

● 必不可少的電源——化學電源

化學電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如汽車用的鉛酸蓄電池、手機用的鋰電池、手電筒用的乾電池等都屬於化學電源。不過衛星上使用的化學電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並不相同,衛星上使用的化學電源要求轉換效率高、質量小。目前,衛星上採用的化學電源類型主要有一次性電池、蓄電池和燃料電池等幾種。

早期的衛星多採用一次性的化學電池,如鋅汞電池、鋅銀電池等。這種電池作為電源工作簡單、可靠,但這種電池是一次性的消耗電池,質量和體積較大,衛星帶不多。也就是說,衛星如果採用這種電源,一般壽命都不會太長,只有幾個星期到一個月左右。

蓄電池相對一次性的化學電池來說就進步很多了,它最顯著的優點就是可以多次的充放電,還可以與太陽能電池聯合使用。不過蓄電池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就是比能量較低,通俗點說就是單位質量或體積的蓄電池能夠產生的電能相對較低。

最後要說的是燃料電池,燃料電池能把儲存在燃料中的化學能經過化學反應轉變成電能。它的優點是單位質量或體積的燃料電池能夠產生的電能相對較高。缺點是結構比較複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 非常具有誘惑力的電源——核電源

核電源具有環保、低耗、結構簡單等優點,它是一種對人類非常具有誘惑力的能源類型。由於它具有的不容忽視的優點,在衛星的設計過程中,核電源自然也就成為了衛星的備選電源類型之一。

衛星上採用的核電源類型主要有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核反應堆溫差發電器和熱離子發電器,它們都是利用原子核的突變所釋放的能量來發電的。

安裝了核電池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

衛星上採用核電源的優點是工作可靠、功率大、壽命長,而且較少會受到外界條件的限制。缺點是它的價格相對昂貴,而且需要對衛星上的儀器設備採用輻射屏蔽措施,這樣就增加了衛星的質量。但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它不夠安全,採用核電源的衛星或太空飛行器一旦出現故障隕落在地球上,會因為輻射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例如1978年1月24日,蘇聯宇宙-954核動力太空飛行器發生故障而自然隕落,結果未燃盡的帶有放射性的太空飛行器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內,造成嚴重的汙染和巨大的恐慌。所以決定採用這種電源一定要慎之又慎。

裝有核電源的美國新地平線探測器(左邊黑色圓柱體為探測器的核電源)

總的來說,上面提到的三種電源類型各有各的優缺點,具體要採用哪種電源,還要根據任務需求等各方面的情況綜合考慮。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湧現,衛星的電源種類必然會愈加豐富,衛星的工作壽命也會不斷延長,就讓我們懷著期待,等待見證更多可能吧!

參考文獻/

[1] 羅格.叩開太空之門——航天科技知識問答[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0.

[2]東方星.太空飛行器主要採用什麼電源[[J].國際太空2014,(11):78-81.

編輯/賈冰玉

審校/楊潔

相關焦點

  • 衛星能飛多久?為什麼不是永遠飄在天上?
    它是地球的保溫層,使地表溫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它吸收了大部分紫外線輻射,因此地球上的生命免於滅絕的危險;外太空不時有隕石墜向地球,也正是因為有大氣層的保護才得以化解了大部分的災難。但是,大氣層的作用並非盡如人意。對於隕石而言,大氣層產生的摩擦阻力可以使其迅速墜毀,但對於人造地球衛星而言,這個阻力卻是衛星在軌壽命的隱形殺手。
  • 衛星通信有什麼用?它和 5G 有什麼關係?
    近些年來,衛星通信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人們普遍看好這項技術的長遠發展,認為它會對現有的通信技術造成顛覆性的改變,甚至可能取代現在最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5G。 然而,也有人認為,衛星通信存在諸多技術瓶頸,不會發揮太大的作用。究竟衛星通信有什麼用?它和 5G 有什麼關係?
  • 能量耗盡5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為何還沒墜毀?它還能再飛100年
    令人疑惑的是,作為一顆1970年發射升空的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能量早已用盡,但它依舊在太空繞著地球轉了50年,反觀我國最近幾年送入太空的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均在數年內受控墜入大氣層,在與大氣的劇烈摩擦中被燒毀。單論技術水平,可以載人的天宮一號與天宮二號遠遠超過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水平較低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為什麼在進入太空50年後還沒有墜入大氣層?
  • 滅霸的故鄉,泰坦星,原來只是木星的一顆衛星
    土星土星它的體積僅次於木星,是太陽系的第二大行星,它的主要成分也是氫和氦,主要是氫。內核部分,據推測也是巖石和冰,但是在它的內核外面包裹著一層「金屬氫」; 「金屬氫」是氫元素的簡併態物質,如同電子簡併態和中子簡併態。
  • 地球曾兩倍大,冥王星曾是土星的衛星?原來是這顆星球惹的禍
    之前咱們有文章專門寫過尼比魯。尼比魯這顆星球是在蘇美爾文明出土的文獻中記載的。根據蘇美爾文明的文獻記載,蘇美爾人所信奉的「神」正是來自尼比魯星球,這顆星球和土星或者木星差不多大,擁有巨大的橢圓形運行軌道,儘管它並非屬於太陽系,但是卻會每3600年進入太陽系一次。
  • 木星「朱庇特」的衛星 用它情人們的名字命名
    木星被大量的衛星環繞,似朱庇特在情人們的懷抱中。於是科學家們索性就主要用「朱庇特」情人的名字,來稱呼木星的衛星:木衛一叫伊娥,木衛二叫歐羅巴,木衛三叫蓋尼米得,木衛四叫卡利斯託……  但是,眾神之王朱庇特是有妻子的,她叫「朱諾」。於是,科學家們5年前發射了一枚名叫「朱諾」的木星探測器。
  • 浙江移動電源水轉印能保持多久
    浙江移動電源水轉印能保持多久,追求產品品質和優質服務一直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浙江移動電源水轉印能保持多久, 以及相應的「水轉印」專用耗材。水轉印」包含有哪些必需耗材?隨著市場應用的不斷延伸,更多的新產品會不斷推出。「水轉印」產品之間有何關聯性?「水轉印」墨盒是「水轉印」技術的連接樞紐。
  • 今天你的手機用北鬥衛星導航麼?20年前今天,第一顆北鬥發射成功
    晶片技術受阻,讓當下自主探索顯得更加重要,感謝20多年的北鬥人的奮鬥,否則我們今天也許連導航系統都要受到限制,快看一下你的手機是在用什麼導航系統吧20年前的今天,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這顆衛星採用的是「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從這一刻起預示著我國走嚮導航系統自主的探索建設之路。很多人會好奇的問:已經有可以用的GPS導航系統了,我們為什麼還要還費心費力建設北鬥導航。
  • 石豪:中國的一顆衛星,可能是他們全國的希望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報 在紙幣設計上反映發展成就,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但將中國太空飛行器印製到大量流通的紙幣上就很罕見了,這足見中國衛星在阿爾及利亞人民心中的地位。 而走出國門的中國衛星,遠不止這一顆。 中國智造,全球受益 登上紙幣的這顆星名叫「阿爾及利亞一號」,是我國為阿方研製的第一顆通信衛星,也是阿爾及利亞擁有的第一顆通信衛星。這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採用了東方紅四號大型通信衛星平臺,於2017年12月發射升空。
  • 人類又將一顆太陽帆衛星送上太空,它的意義是什麼?
    但事實上,如果沒有這張撐開的「太陽帆」,這顆衛星就只能漫無目的地飄在地球軌道上了。因為它設計時就沒有考慮過助推燃料,而是希望完全靠帆布來「捕獲」太陽風的輻射壓,由此驅動衛星的移動。另一個有類似構想的是霍金,他生前曾聯合以色列投資人 Yuri Milner 提出了「Breakthrough Starshot」計劃,同樣希望靠無數個小型光帆船來完成遠距離的太空任務。「如果我們要到達 4.3 光年外的半人馬座α星,用人類最快的飛船也要花 3 萬年,而光帆只需要 20 年就能完成了。」
  • 一炮發射一顆衛星!中國「超級電磁炮」或將取代火箭
    這項火箭發射項目的曝光來自於2016年10月號的《國防科技工業》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劉石泉,在文章中,披露了用「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發射的電推火箭「羽舟」的研製計劃,該計劃已經在運行中,預計在2020年完成電磁發射演示系統建設及原理驗證試驗。我們都知道,電磁發射成本低、操控安全、適應性強、能量釋放易於控制、可重複快速發射,是燃料火箭的替代方式之一。
  • 消失許久的衛星,突然向地球傳送信息,它被外星人「綁架」了?
    1965年的時候,美國向外太空發射了一顆衛星,僅僅兩年的時間,它和我們失去聯繫,迄今為止沒有人知道,為何會和人類失去聯繫,事後NASA再也沒有找到過它。逐漸被人類遺忘,然而在2013年的時候,一位天文愛好者在家中意外收到了一串亂碼,這個信息的接收讓他感到無比恐慌,同時也非常興奮,他似乎正在猜測自己,有可能是收到了來自外星的消息,這一消息收到後,迅速傳播到社交平臺上,引起了眾多網友們的關注,很多人開始猜測,這是不是和外星人有關呢?難道外星人正在試圖聯繫人類嗎?沒過多久NASA關注到了這一信號。
  • 發射一顆碳衛星意味著什麼?CO2排放量中國衛星來算帳
    在這個霧霾鎖城的冬季,我們對原本難以感知的氣候變化有了切膚體會:全球變暖、溫室效應、極端天氣等,這些不時敲打人類文明的「大詞」,如今竟離我們如此之近。12月2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任暉/攝(新華社發)別再肆無忌憚地排放了——面對這般嚴峻形勢,人類發出疾呼。
  • 北鬥導航衛星:能定位又能通訊,使用國家會很多,印度也不例外了
    隨著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發射後成功以後布陣太空,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由於中國在5G技術、大數據等領域,已處於全球先進水平;此外,北鬥系統導航和通訊相結合的特點,為全世界所有導航系統所獨有,這個特點是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以及歐洲的伽利略所不具備的因此,許多國家對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寄予厚望,國外用戶肯定會越來越多。
  • 黑金電池一般能用多久?一些電池小知識請收藏
    今年的冬天過得似乎有些漫長,隨著天氣轉暖並且能夠出門了,電動自行車就要發揮它的作用了,然而很多人在享受電動車帶來的便利時卻疏於對它的保養,尤其是其核心部件電池的合理應用。最近關注到很多人都喜歡上了黑金電池,小編也收到了一些關於黑金電池一般能用多久的網友諮詢,這就為大家收集一些電池使用的注意問題便大家參考。選用黑金電池專用充電器電池充電器務必使用隨車配備的黑金電池專用充電器,避免使用劣質和非標充電器對電池造成不必要的損壞。
  • 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我們不能忘了錢驥這個名字
    周總理在聽有關中國第一顆衛星初步方案的匯報時,得知匯報人姓錢後,風趣地說道:「原來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姓錢啊!我們的原子彈、飛彈、衛星都離不開『錢』啊!」沒錯,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方案負責人也姓錢,或許是因為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几人的名氣太大,讓人們逐漸遺忘了他這個姓錢的「兩彈一星元勳」。錢驥,江蘇金壇縣人,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供他讀書,父親賣掉了農民耐以生存的幾畝土地。求學期間,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刻苦學習,把學業放在第一位。他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功夫不負有心人,錢驥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理化系。
  • 西昌發射衛星,西雙版納緊張,火箭殘骸為什麼會落到南方?
    因為與周圍的鄰居關係都不好,火箭助推器的殘骸掉到人家頭上會惹來麻煩,同時還會洩密,所以以色列都是向西邊發射火箭,它的西邊是廣闊的地中海。火箭發射的方向還取決於衛星運行的軌道,對地觀測衛星通常都選擇極地軌道或太陽同步軌道。它們是大致沿著地球經度線的方向「豎著」飛行,每飛一圈都會穿越地球的南極和北極圈。在發射這類的衛星時,我們就要選擇向南或向北邊發射火箭。
  • 它是溫度最高的衛星!距地7億公裡,「旅行者」在上面發現怪象
    一顆正在火山噴發的星球伴隨著望遠鏡的發明,人類探測太空的目光,也變得更加深遠。1610年,著名天文學家伽利略發布報告,表示自己在木星的周圍,發現了一顆衛星,這顆衛星就是後來的木衛一,不過遺憾的是,由於距離太遠了,導致從17世紀初開始,一直到人類即將進入到20世紀,對於它的研究才逐漸展開。
  • SpaceX被迫第二次推遲發射美政府的一顆間諜衛星
    SpaceX原本希望在周四為美國政府發射一顆間諜衛星,但這次發射被推遲到周五,而現在這一發射計劃又被推遲了。此次發射,將為美國國家偵察局(NRO)發射一顆間諜衛星,新的發射時間暫定在周六。第二次推遲與獵鷹9號火箭第二級助推器的問題有關。
  • 美國發射一顆「怪異」衛星,有個巨型天線,安保級別:絕密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國家都對航天航空領域付出了巨大精力,航空航天技術也隨之逐步成熟,越來越多的衛星開始出現在「我們頭頂」,為人類提供著各種服務。這些衛星通過對地球事物的多方面監測,使得人類的生活質量水平獲得巨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