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丨敬一丹 講解丨宋英傑 配樂丨巫娜 - 一葉知心
8月7日9時6分迎來「立秋」節氣,
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從此開始了。
《一葉知秋》
作者丨宋英傑
出自《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什麼是秋?
南北朝時期《三禮義宗》:「七月立秋,秋之言揫(音秋,聚也),縮之意。陰氣出地,始殺萬物,故以秋為節名。」古人認為,立秋時陰氣結束「閉關修煉」的階段,開啟了肅殺萬物的進程。
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所謂「揪斂」,本意是抓住,引申的意義是,到了這個季節,天地趨於收斂,萬物漸次成熟。
文人的說法很晦澀,揪斂;但農民的做法很淺顯,揪。這個時候的作物是:
�� 立秋一過處暑臨,棉花如雪谷如金。
��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
秋天確實是從「揪」開始的。扌+秋=揪。可見秋天是一個需要動手的季節,有勤勞的手,才有豐厚的收。
通常每年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全國多數地區的最熱時段。「七下八上」,經常把人熱得七上八下的。
立秋,是揪著最熱旬的尾巴來到我們面前的,依然承襲著暑熱的本色。雖然謂之「秋」,但立秋卻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
清代《清嘉錄》:「自是(立秋)以後,或有時仍酷熱不可耐者,謂之秋老虎。」
從前,人們將立秋之後的炎熱天氣,稱為秋老虎。如果現今仍以立秋作為界定秋老虎的時間節點,那麼立秋時節南方幾乎遍地是「老虎」。即使在北方,冷空氣也只能偶爾做一次「打虎英雄」。
人們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觸,春暖之後沒多久,炎熱的天氣便尾隨而至。但長夏之後,秋涼卻是緩緩地甚至「偷偷地」降臨。可謂轟然入夏,悠然入秋。夏來如山倒,夏去如抽絲。
在古人眼中,每個季節,無論嚴慈,其實都是對於萬物的悲憫。
春天,護佑萬物復甦;夏天,縱容萬物成長;秋天,催促萬物成熟;冬天強制萬物休息。就物候而言,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就氣溫而言,秋天是酷暑之後的宜人季節。所以人們對於秋天,有著格外的偏愛。
古時候,秋天有這樣幾項儀式:
�� 立秋之日迎秋,是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一起到西郊去迎候秋天的到來。
�� 立秋時節,作物陸續成熟,「農乃登谷」,天子品嘗新谷之前還要將剛收穫的新谷供奉給先祖。
�� 如果立秋之後天氣依然炎熱,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秋老虎天氣,仲秋之時還要舉行儀式驅除暑熱,讓秋天真的像是秋天。
�� 秋社,報答神靈護佑,歡慶五穀豐登。
在沒有氣溫計量標準的古代,人們是以什麼方式感知秋天的降臨呢?
《淮南子》曰:「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人們是以「一葉知秋」的理念,通過這個看似微小的細節窺見夏秋交替。
按照宋代《夢粱錄》的記載,立秋節氣那一天,有一個「報秋」儀式。太史官在宮廷內高聲奏報:「秋天來了!」說話之間,梧桐的葉子像「託兒」一樣很乖巧地落下一兩片。不過,梧桐樹的葉子怎麼會那麼配合太史官呢?為了營造報秋的儀式感,或許太史官和梧桐樹事先做了什麼私下約定吧。
立秋一候「涼風至」,未必是指一到立秋便疾風大作,轉瞬清涼,所謂涼風,只是西風的代稱而已。立秋二候「白露降」中的「白露」,也並不是指白露節氣的露水,而是初秋時節的薄霧蒙蒙。此時的霧氣,常被稱為頗具詩意的「靄」。立秋三候「寒蟬鳴」,金風始至,初釀其寒。寒蟬鳴,仿佛是關於暑氣消退的預告。那若斷若續的寒蟬之鳴,乃秋之悽美,令人惻隱和憐惜。
宋英傑趣解立秋三候
立秋·詩意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
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
捲簾涼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乍露魚。
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立秋二絕·其一
〔宋〕範成大
三伏燻蒸四大愁,
暑中方信此生浮。
歲華過半休惆悵,
且對西風賀立秋。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裡,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民俗
立秋,夏秋之交重要時刻,也稱「七月節」。
「貼秋膘」
從前人們因為夏天天氣太熱,農活兒太累,消夏的能力有限,常常熱得沒有食慾,也沒有睡意,所以日漸消瘦,沒精神也沒力氣。立秋之後,得多一點油水,趕緊找補回來。這一天,即使是普通人家,也會吃燉肉、燒排骨、燉肘子、白切肉、紅燜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等,尤其要給壯勞力補補身子。但是現在,秋膘,貼上去容易,要想「摘」下來可就難了。
「咬秋」
立秋之時吃瓜,曰「咬秋」「啃秋」,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積蓄在體內的暑氣。
戴楸葉
宋代《夢粱錄》:「(立秋日)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qiū)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既然一葉落是新秋降臨的物候標識,於是人們買楸葉,剪楸葉,然後戴在頭上,算是迎接秋天來臨的一種行為藝術。
盼小雨
農耕社會,農人以立秋之日的天氣,掐算整個秋季的收成,甚至來年的年景。宋代《歲時廣記》:「立秋日天氣清明,萬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則傷五穀。」立秋這一天,最好下小雨。諺云:「騎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
「驅百疾」
舊時人們也常用紅紙寫下「今日立秋,百病皆休」的字貼在牆上,希望這個秋天不是「多事之秋」。
來源:央視新聞
��
點擊「寫留言」分享立秋感悟
原標題:《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