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正常人之所以是正常人,不是因為他人是正常的,而是因為他處在一個正常環境裡。
1
大家還記得陶勇嗎?
2020年1月20日,
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陶勇,
遭遇了一場劫難。
他在出門診的時候,
被一名患者追砍,
顱腦外傷、枕骨骨折、左手骨折、神經肌肉血管斷裂,
整整兩周才脫離生命危險。
最近,他接受了媒體採訪。
記者問陶勇:
「你恨他嗎?連你這樣的人都被追砍,你覺得公平嗎?」
陶勇回答說:
「我不恨他,
但也不寬恕這種行為,
我只是理解他。」
「理解他」是什麼意思?
陶勇講了一個故事:
「我曾經幫助過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
她的眼睛有白內障,
我們給她免費捐贈了人工晶體。
後來我就去給別的病人會診,
下樓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件事情,
這個女孩的爸爸在偷錢。
我也沒有特別驚訝,
因為他們家真的太困難了,
他們已經把地、房子全賣了,
她爸也不上班了,
所以你會覺得這一家怎麼是這樣的,
小偷的一家子。
但是您知道嗎?
後來又過了一陣子,
他們又上我的門診就醫時,
正好碰上一個老太太上樓梯摔了,
她爸二話不說,
背著那個老太太就走,
就到急診室包紮去了。」
講完這個故事後,
陶勇說了這樣一段話:
「所以我一直不認為人性本善,
也不認為人性本惡,
我認為善和惡就是硬幣的兩面,
根本就分不開。
人性,我認為就像流水,
它要靠引導,
如果你這個環境是一個向善的環境,
它就會更好,
而如果是一個惡的環境,
大家可能都會做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所以其實我想說的是,
很多時候,
我們是站在衣食無憂、生活安定的情況下,
去評判別人是好是壞,
而事實上我也經常問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也窮困潦倒,
到了沒有任何生活來源的時候,
我會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嗎?
我覺得我也未必做得到。
所以人性的善和惡,
真的是在環境中滋生的一個東西。
我們應該營造一個向善的環境,
而不是一個向惡的環境。」
陶勇這番話真是讓人感動,
他活得太通透了,
這樣的人,很難不善良。
2
陶勇這番話,
讓我想起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
電影裡,金爸感嘆說:
「太太很單純又善良,
有錢卻很善良,
有錢人好像都很善良。」
他的老婆補充了一句話:
「不是有錢卻很善良,
是有錢所以善良,懂嗎?
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
我也會很善良。」
電影裡還有一句經典臺詞:
「過得好的人更容易成為好人。」
這句話雖然毒,
但說得很在理。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就是如此:
有錢人不但比窮人更有素質,
也比窮人更加善良。
(窮人也有很善良很高素質的人,
富人也有很殘暴很低素質的人,
所以不是說絕對,是說整體上)
前幾天看過一個採訪,
採訪對象是外賣小哥,
讓外賣小哥評價點餐對象。
外賣小哥說了這樣一番話:
「接觸了這麼多點餐的人,
從整體上說,
有錢人的素質都很高,
他們不但喜歡給小費,
還對我們非常客氣非常禮貌……」
為什麼有錢人往往更有素質更加善良?
因為善良和素質是有成本的,
這些都源於金錢和物質的保障。
所以古人說得好: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窮生奸計,富長良心。」
貧窮對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不只是讓人變得自私,
更讓人變得無理取鬧。
有錢人之所以更有素質更加善良,
不是他們生來就比窮人更善良,
不是他們生來就比窮人有素質,
而是他們生在優越的環境裡。
就像《寄生蟲》裡所說的:
因為錢像一把熨鬥,
熨平了所有褶皺。
他們從來沒有不體面過。
一般的人,
如果有這樣的不差錢的培養,
也能體面成這個樣子的。
3
想必很多人,
都看過上面這張留言條。
2020年6月24日,
在東莞打工的湖北人吳桂春,
在回老家之前,
給經常去看書的東莞圖書館,
留下了這樣一張紙條:
「想起這些年的生活,
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
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
餘生不忘你東莞圖書館,
願你越辦越興旺,
識惠東莞,識惠外來民工。」
這張留言條感動了很多人。
但吳桂春讓我最感動的,
其實不是這張留言條,
而是他說的另外一句話:
「好像一棵樹一樣,
一棵樹不能每一根枝椏都是那麼茂盛,
有好的有壞的,
靠東南邊總是葉子茂盛,
誰叫你生在沒有陽光的那一邊。
把自己比成自然,你就不後悔。」
我為什麼要寫這篇稿子呢?
我就是希望大家能把吳桂春說的話和陶勇說的話聯繫起來看。
希望我們這些僥倖生於東南枝椏的人,
能夠嘗試去理解那些生於西北枝椏的人。
希望我們這些僥倖處於優越環境的人,
能夠嘗試去理解那些處於惡劣環境的人。
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屠格涅夫的小說《白菜湯》。
這篇小說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農家寡婦死掉了她的獨子,
這個青年是全村莊最好的工人,
地主太太很是惋惜,
便去探問這個青年的母親。
那母親正站在屋中央,
拿著一個勺子,
一勺一勺地喝著白菜湯。
地主太太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她的心腸真是硬啊,
這種時候居然還能夠吃東西!
幾年前,我9歲女兒死了,
我悲痛欲絕,差點死掉。
然而這個女人卻在喝她的白菜湯。」
地主太太最後實在忍不住了,
向這個農家寡婦發問:
「難道你不喜歡你兒子嗎?
你怎麼還有這樣好的胃口?
你怎麼還能夠喝這白菜湯?」
眼淚從農家寡婦的臉上淌下來:
「兒子死了,我的心被挖走了,
我的日子自然也是完了,
然而湯是不應該糟蹋的,
這裡面放有鹽呢!」
屠格涅夫的這篇《白菜湯》,
將貧窮對人的影響展現得淋漓盡致。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
我們不理解窮人,
就像地主太太不理解農家寡婦為何要喝湯一樣,
因為「富足」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我之所以想寫這篇稿子,
其實就是想說三句話。
第一句:不要輕易去評價和責難別人的生活。
很喜歡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
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
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
我至今還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
你就記住,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
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5
第二句:
「希望僥倖生於東南枝椏的人,
能夠去理解那些生於西北枝椏的人。」
前段時間,
一個大V在微博寫了一件事,
我看了特別感動:
北京連著下了兩天大雪,這是我來北京這麼多年,第一次見到這麼大的雪。我在手機上買了些菜,結果送菜的外賣小哥,不小心把我買的蛋打碎了。他帶著哭腔跟我說:「我賠給您,求求您別給差評。」我接過袋子,說:「沒事,我自己處理就行,您不用賠哈。」結果當我已經進了小區,回頭發現他還站在原地,很愧疚很抱歉地看著我。於是我又補了一句:「沒事,您快去送下一單。」他給我深深鞠了一躬:「對不起。」我鼻子一酸,趕緊上樓了。上樓以後,打開袋子,發現所有的蛋都碎了,無一倖存。我拿起手機,給他發了條簡訊:「沒事,只碎了一個。雪天路滑,您注意安全。」我為什麼要發這條簡訊呢?——因為我知道,雞蛋都摔成這樣了,他一定也摔得不輕。
這樣的共情實在是太難得了。
今年有一個詞特別流行——向下兼容。
什麼是向下兼容?
核心就是三個詞。
第一個詞——換位思考。
懂得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第二個詞——包容。
不鄙夷別人的無知、貧窮、粗俗,
因為知道這是出生、智力、成長環境的不同造成的,
所以包容每一個人的高度。
第三個詞——共情。
因為知道「在己之下」那些人的不易,
所以更加善待他們。
向下兼容——這是現在精英階層最缺少的東西。
所以,我才提出這個寄望:
希望僥倖生於東南枝椏的人,
能夠嘗試去理解那些生於西北枝椏的人。
6
第三句:爭取成為一個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人。
陶勇在採訪中還說過一句話:
「所有人其實都是善惡一體,
沒有什麼單純的好人,
也沒有什麼單純的壞人。
每個人都好的一面,
也有壞的一面,
我也一樣,
你們只是沒有看到我其他的那些面而已。」
陶勇這段話的意思,
其實就是尼採說的:
每個人都是善惡同體的獸。
「我們每個人都有無數橫切面,
每個橫切面給你展現的都是不同的事實。
人性很複雜,
不一樣的環境會激發不一樣的特性。
你很討厭一個人,
其實你討厭的只是她的某個橫切面而已。
那你有沒有好好看過,
她的其他『面』,整個『體』?」
很喜歡青春愛情片《怦然心動》。
女主角一開始超喜歡男主角,
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
她漸漸不那麼喜歡他了,
「他原來有那麼多缺點。」
甚至對他還有了一點討厭。
女主角的爸爸是一個畫家,
畫家爸爸對女兒說了這樣一番話:
「一幅畫並不是眾多物件簡單拼湊而成的,
雖然牛隻是一頭牛,
青草只是青草,
鮮花只是鮮花,
穿過樹枝的陽光也僅僅只是一束光,
但如果將它們放到一起,
卻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魔力。」
爸爸給女兒傳達的意思就是——整體大於局部之和。
什麼叫整體大於局部之和?
其實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
我們在觀察和認識一個人時,
不要只相信你迷戀的部分,
同時也要看到他身上存在的缺點。
第二層意思是:
我們在觀察和認識一個人時,
不能因為一個人身上存在某種缺點,
就一刀切地徹底否定他。
第三層意思是:
我們在觀察和認識一個人時,
要看他是整體大於局部之和,
還是整體小於局部之和。
如果一個人是整體大於局部之和,
其實就值得我們繼續去喜歡。
而我們自己,
也要爭取成為一個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