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的數量與質量不單單是象徵了財富,同時也體現了當時的「禮制」。在各類高古青銅器中,以人的形象為主題紋飾的數量極少,當然三星堆遺址算作一個例外。在這些人形青銅器中湖南省博物館的一件格外引人注目,即來自商朝晚期的「大禾方鼎」。這也是目前為止商周青銅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為飾的方鼎,堪稱最有「臉面的」青銅鼎,因此,這件青銅鼎是被禁止出國展覽的。
「大禾方鼎」,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重12.85千克。在這件鼎的四面各有一個幾乎佔據整個平面的半浮雕人臉圖案。
知名的國寶中,有不少是從廢品回收站裡回收進館的,青銅器最多,因為銅本身就值錢,比如「何尊」,廢品回收價30元,後來被退休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識得帶回了博物館。因為被送到廢品回收站的青銅器較多,個別地區的博物館還會專門派專人去廢品站挑撿文物,這件「大禾方鼎」便是其中一件。發現時已經損壞成十幾片,修復完成後才發現這件青銅方鼎真驚為天人。據說這件鼎是1959年寧鄉縣一位村民挖到的,後來流落到了廢品回收站。
「大禾」之名源自在方鼎內壁的二字銘文「大禾」。「大禾」不是鼎的主人之名,而是自名。「大禾」意指農作物長得如人一般高大。「大禾」二字有可能是一種巫祝,即「大禾祭」。也有可能是當時的一種官職名。有學者考證:「大禾」或本系官名,為農官之長,方鼎則與農事及祭祀相關。傳世西周銅器有一大禾簋,其銘文兩行各三字日:「大禾作父乙…… 」。
關於青銅方鼎的起源,一般認為是沿用史前時期的陶方鼎。但是,為何會有這種方、圓的差別呢?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發現了「後母辛方鼎」,同為武丁王后的「戊」墓內也發現了「后母戊方鼎」,因此,這件大禾方鼎的主人是否也是一位女子呢?
就鼎身的人面而言,女性特徵更明顯一些。人面的輪廓寬圓,五官線條較為柔和,兩道彎眉及豐滿的雙唇,女性特徵尤為突出。人面的風格是非常寫實的,然而,嘴唇上卻並無鬍鬚,並且在人面寬厚雙耳下還各有一個很像是耳飾的紋飾。因此,這很有可能表現的是一位女性,或者說是一位女神。
倘若給「大禾方鼎」一個側寫,真360度無死角女神!
不過,人面所表現的性別究竟是女還是男,目前來說尚無定論。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其形象與古代的農神后稷有關。稷為田正之官,其官之長則為「后稷」,故依此制,商周時期既以禾為田官,其官之長則為「大禾」。古人用其形象來祈祝豐收。有人推測,在祭祀時鼎內很可能還盛有作為犧牲的人頭。
「大禾方鼎」雖出自湖南,卻具有明顯的殷商青銅器的風格。整個鼎身的造型與后母戊鼎一般,只是這件方鼎四角有稜脊。后母戊方鼎鼎耳是兩虎競食人頭的形象。「大禾方鼎」鼎耳上也有簡化的兩虎,虎的中間為一人。大禾方鼎鼎耳上的紋飾幾乎可看作是后母戊鼎鼎耳紋飾的簡化版。兩件方鼎的鼎足風格也十分接近,由此顯示了殷商時期中原文化對其周邊文化的影響範圍是非常廣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