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向來不識天高地厚,放眼處皆自負才高八鬥,雖是自命風流,倒也坦誠無憂 。
前日和朋友閒聊,追憶年少時代,彼時年少輕狂,不識天高地厚,意氣風發,自命不凡。一邊感嘆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一邊又羨慕那鮮衣怒馬少年郎。
聊著聊著,好友突然話鋒一轉,「你知道嗎,棗莊幾個少年郎,在中央廣場尹意氣之爭,造成一死一傷,據說是因為一支煙起的爭執」,少年正是春風得意時,卻因為意氣之爭,大好年華,就此葬送。
少年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段,熱血和激情正是少年人最美好的東西,往往也會因為一些瑣事,而意氣過了頭,導致青春荒唐,付出代價。
前幾天我還在同朋友討論棗莊地區仁兄弟的風俗,年少時因為意氣相投,而結拜為仁兄弟,相互幫扶,我認為是魯南地區的一種好的傳統。而朋友卻嗤之以鼻,認為仁兄弟是一種陋俗,年輕人結拜容易拉幫結派,並且年輕人對事情的認知全憑一時意氣,少年意氣容易上頭,做出一些需要付出代價的事情。
今日來看,我朋友的觀點是有道理的。還記得我上學的時候,學校裡嚴厲打擊各種學生結拜、結幫事情,已經發現學校就會叫家鄉談話、勒令學生回家反省,在不改會勸退或者勒令轉學,當時學校裡的「十三鷹」、「北鬥七星」等也被迫解散,而學校的學習氛圍也愈發濃厚,而有的學校,因為管的松,不時傳出來學生打架鬥毆事件。
記得上學的時候,父親曾對我說過「少不讀水滸」,父親也是引用的古話,當時不能理解,同是四大名著,水滸怎麼是少年人的禁忌!後來才慢慢明白,我少年時看到的是一群好漢,快意恩仇的故事,看到的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怒之下槍挑三人後的快哉,武松三碗過崗打老虎的神勇,慢慢長大,有了人生閱歷,才明白這背後的故事絕不是意氣那麼簡單。
棗莊中央廣場的少年,因為一時意氣,付出了慘痛代價。少年人做事不顧後果,不知道父母對你們的愛,不知道為了愛你的人、牽掛你的人保護好自己,一時的怒髮衝冠,卻把傷痛就給最親近的人,不該、不值得!
當然,關於少年人的價值觀,父母也應該多加引導。在棗莊,少年人的父輩也大多有拜的仁兄弟,談多了哥們意氣,小孩子也會跟著模仿。
少年應該是意氣風發時,切莫意思用事,白白荒廢了大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