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全新自製的S+超級網綜《我是唱作人2》第四期播出後,各唱作人帶來的作品可謂驚喜連連,令觀眾大呼過癮的同時,也熱議不斷,看來雙數期PK賽才是「神仙打架,火力全開」。此次不僅排名大變動,上位區中位區唱作人大換血,最大的爭議莫過於新銳唱作人劉思鑑淘汰了實力唱將蘇運瑩,有不少觀眾表示惋惜,也有觀眾認為:劉思鑑贏得合情合理,蘇運瑩被淘汰令人遺憾卻也並不意外。
才華與年紀無關,成長是改變亦是堅持
劉思鑑作為唱作人中唯一的00後最讓人驚喜的不僅僅是他帶來的幾首作品,而是四期以來一路的成長與進步。與第三期安靜吟唱截然相反,第四期「燃和炸」是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但並非「空無一物」,本期作品曲風勁爆,歌詞帶有鋒芒,旋律編曲不同層面的完整度流暢度都有顯著的提高,同時他把擅長的隱喻寫法完美的發酵在歌詞中,從中國「西遊」文化元素入手,隱喻東西方信息差異所導致的偏見,引人深思,曲和詞更加經得起時間的推敲,令人回味無窮。
回顧往期,前兩期劉思鑑歌曲歌詞隱晦且具有攻擊性的自我表達,這也是Z時代年輕人非常明顯的個性特徵。但由於這種曲風在國內確實比較「新潮」,長期受本土音樂文化影響的受眾並沒有產生共鳴。因此劉思鑑在第三期有所改變,放慢了節奏,選擇另一種方式表達。在受眾逐漸接受並認可的同時,第四期,他又再次嘗試炸裂的曲風,但同時也迎合了受眾的喜好。可見,Z時代特徵明顯的劉思鑑並沒有一意孤行,他在嘗試用音樂與觀眾對話,與華語音樂溝通。
第四期的作品反響相當好。張藝興評價:很cool,beat做的非常有國際範,旋律構架的比較簡單;陳粒也表示進步明顯;向來毒舌的GAI意猶未盡:詞寫的很狂,後面的說唱也應該再放出來些;對手蘇運瑩也折服於詞。就連大眾評委也表示:不可限量,才華與年紀無關,能將「洋氣」的曲風和本土文化融合,看似說故事,實則句句在述自己。其中一位音樂製作人範煒甚至直言:流行音樂是時代產物,能感受到劉思鑑又把音樂向前推進了一次。這很令人對華語音樂的未來抱有期待,一種新的可能已經出現。
同樣優秀的唱作人,賽制決定去留
對比蘇運瑩的淘汰,令人惋惜又實屬必然,她唱功技巧無疑不錯,一首《生氣之歌》把小女孩驕橫又可愛呈現的活靈活現,卻難以令觀眾「悅耳」般的感同身受,無論是歌曲的風格還是歌詞可以說是相當小眾,她的歌很怪,詞怪,曲怪,編曲亦然。時至今日,大家對她最深的記憶點也依然停留在《野子》「吹呀吹呀,我的驕傲放縱」。不可否認她的音樂價值與意義,但是過於自我的她似乎並不適合《唱作人》這個賽制的舞臺,專業人士對她的淘汰有多可惜,大眾對她作品聽不懂的感受就有多強烈。於此,霍尊一針見血:其實流行層面的東西還是要考慮到的,不單單要推陳出新,要追求自己的藝術高度,但同時還要顧忌聽眾的口味。
本期劉思鑑算是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雖然前兩期也存在和蘇運瑩一樣的問題,能明顯感覺到他嘴上說著不服氣,卻還是積極聽取意見,第三期加以融合作品的態度可以說很真誠,保持自我的同時並沒有一意孤行實屬難得,年輕人聽得進去不同聲音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因此第四期不僅贏得勝利,還獲得了所有人一致認可。但不得不說,確實這場PK賽中劉思鑑更佔優勢,畢竟進行了四期磨合試水,已經逐漸適應了這個舞臺,也摸清了用作品與觀眾的「對話」方式,而蘇運瑩僅參加了兩期,同樣是追求「不同」和自我表達,在這個舞臺上,重要的絕不是自我陶醉,而是懂得在「新」與「舊」,改變與堅持找到平衡。本期的勝利不能稱為「劉思鑑戰勝蘇運瑩」這樣淺薄,而應該是劉思鑑突破自我打破偏見僵局首戰告捷。
Z時代的個性少年,重新認識劉思鑑
很多人是通過《我是唱作人2》認識劉思鑑,他在舞臺上曾說不知道自己音樂有多少種可能性,來這裡就是想試試。但聽過《鯨落》、《蟬殼》、《月臺》、《中產小孩》等他不同時期的作品,會發現每一首作品的編曲和歌詞都非常有思想和見解,他還曾和沈以誠共同創作《失眠飛行》,傳唱度極佳。「追風箏的人你在哪兒啊,碌碌無為也是生活的密碼」 、「少年眺望遠方眼和耳開始拉扯開始發狂,智者聽到的看到的說出的話一定是真相」等眾多令人深刻的歌詞,堪稱00後唱作人的典範兒,值得承載那麼多人的偏愛和厚愛。
據了解,劉思鑑的粉絲年齡更多集中在15歲左右,而節目的粉絲年齡偏向20歲往上,評委和同臺嘉賓更是年齡頗長些,與劉思鑑以及Z時代的粉絲存在明顯音樂認知上的分歧,Z時代的少年更加注重個人觀點表達,有著強烈的個性和態度,似乎血液裡自帶流行元素。通過節目認識劉思鑑的初中高中的孩子明顯更接受他的作品,所以當兩種認知和習慣碰撞,需要的是時間檢驗和互相尊重理解。
懂得納新與革新,音樂才有未來
對於劉思鑑和蘇運瑩之間的PK,網上流行的各種帶節奏的抨擊。被大眾定義的「優秀」最可怕,你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你得這樣,你還得那樣,頗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勢。不得不承認真正的音樂就是有門檻的,不然為什麼那麼多音樂屆莘莘學子多年苦學。但大部分人是聽不出音樂技巧的水平高低,也感受不到音樂編曲的創新與否,所以音樂開始低頭「與民同樂」,但不能把「與民同樂」後的音樂變成標準,反過來評論聽不懂的音樂是糟粕。中國音樂市場良莠不齊,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創作的模式化要求以及製作定位的標準化。
作為00後音樂代表人物之一的劉思鑑已經改變了一些人,懂得納新與革新,把握住音樂的內核。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誇讚和批評同樣是他們的養料。也同樣祝願選擇不同道路的「劉思鑑與蘇運瑩」們,都能在音樂的道路上堅持,追求這個時代屬於自己的音樂。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