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4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嶽沛、靳鈴涵 光明網
藿香正氣膠囊、
連花清瘟膠囊(顆粒)、
金花清感顆粒、
疏風解毒膠囊(顆粒),
這些都是在本次相關疫情中,
被列入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方案中的中成藥。
不論是2003年的抗擊非典,
還是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肇自遠古、源遠流長的中醫藥
都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
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
而提到中醫藥,
這位中藥現代化的拓荒者,
我們不得不提。
由他研製的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讓無數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受益
……
他就是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研究員的王逸平。
他有著兩個看似矛盾又統一的身份:
一個是造福人類的藥學家,
一個是忍受病痛折磨的病人。
2018年4月11日,
年僅55歲的王逸平像往常一樣,
走進辦公室,關上了門。
但這次,他卻再也沒有走出來
……
而關於他的故事,
得從1963年說起……
棄醫從藥
1963年2月15日,
王逸平出生於上海一個普通家庭。
1980年,他考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攻讀臨床專業。
按照學制,
王逸平未來應該是懸壺濟世的臨床醫生。
而命運,在大學期間,
發生了「神奇」轉彎……
1985年,王逸平大學時期拍攝於上海復興公園。 圖片來源:新華網
當時,王逸平在癌症病房做實習醫生,
一天他去巡房的時候,
當走到一位患者面前時,
這位病危的老大爺突然舉起枯瘦的手,
緊緊抓住王逸平,
用顫抖的聲音說:
「醫生,救救我,我不想死!」
這聲音裡全是哀求和絕望,
而實習醫生王逸平,
除了安慰,給不了他一絲希望。
因為那些病危患者的疾病無藥可治!
王逸平意識到,
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
就無法治病救人。
於是,王逸平暗自下定決心,
做了一個這樣的決定。
當他的同學都在準備「畢業宴」、「散夥飯」時,
王逸平跨專業考取了藥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那時的他只有一個心願,
就是:「我要做藥!」
帶著這樣的願望,
1988年,王逸平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藥理專業碩士畢業後,
加入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1994年,工作不久的王逸平,
迅速成長為所裡最年輕的課題組長。
2016年2月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第六屆學位委員會全體委員在2016年第一次工作會議上合影:第一排右四,王逸平研究員。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30多年專注於新藥研發
丹參作為傳統的活血化瘀良藥,
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心血管疾病,
丹參製劑是目前國內醫藥市場中
銷售量最大的品種之一。
傳統丹參注射劑缺乏系統的
丹參物質基礎研究,
存在有效成分不明確、
療效不穩定、不良反應多等問題。
1994年,
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宣利江,
因為論文中需要對丹參水溶性成分
進行活性篩選,
找到當時上海藥物所最年輕的
課題組長王逸平,
兩人從此開始了20多年的科研合作。
2012年11月6日,王逸平研究員(左)與宣利江研究員(右)在辦公室合影
他們提取到幾十種丹參化合物並進行篩選,
在做了無數次實驗後,
王逸平發現丹參乙酸鎂的生物活性最強,
並大膽推測,
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
而為獲得丹參多酚酸鹽確切的臨床數據,
在經過倫理批准後,
王逸平曾以身試藥,
在以身試藥時,
王逸平只用了一句樸實的話說:
「一個安全可靠的藥,
就敢用到自己身上。」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測試,
終於在2005年,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
獲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
2009年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
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自然·生物技術》評價,
該藥的成功上市,
意味著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
可以通過對傳統中藥,
進行化學成分的深入研究來開發創新藥物。
2007年,王逸平(右)和宣利江在討論工作
在藥學界,
有著這樣一個公認的公式:
「1個新藥=
篩選10000個先導化合物+10至15年時間」
作為一個新藥研發者,
一輩子能夠做出一種新藥,
這一定是他一生的榮耀。
而這份榮耀,
王逸平在他42歲時拿到了。
與不治之症抗爭25年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
在這個「領銜研發者」的背後
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1993年,
30歲的王逸平被確診患有克羅恩病
——一種人類尚不明機理、
無法治癒的免疫系統頑疾。
在進行第一次治療的時候,
王逸平被切除了1米多小腸。
在他手寫的《Crohn's病程記錄》中,
清晰地記載了他的病情反覆發作。
腹部疼痛,
這是王逸平寫下的病程記錄裡
出現最頻繁的字眼,
一共出現了42次。
病程記錄
1993年上半年腹痛的情況逐漸加重,每天會有將近十次的痙攣性腹痛,每次持續一分鐘左右;1993年9月22日,手術結果末端迴腸切除80釐米,結腸切除20釐米,病理診斷為克羅恩病。
2010年6月20日下午有血尿,晚間腰酸腹痛。用熱水泡浴,一日4-5次,腹痛至23日緩解。
2011年9月19日下午,再次出血,暗紅色水樣便,伴嘔吐。人無法直立行走,需平躺。
2018年3月26號,今年以來上腹部間歇性疼痛時有出現,中午餐後經常會出現痙攣性疼痛,腰部不適。臉部輕度浮腫。
病魔每天都在折磨著王逸平,
但卻從未動搖他的追求。
他經常提及「3萬天理論」:
「多數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萬天,
除了吃飯睡覺,
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只有1萬天。
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
從30歲到55歲,
長達25年時間裡,
王逸平是在與疾病漫長的鬥爭中度過的,
也是在為解除大眾疾病,
研發新藥的艱難探索中度過的。
在他辦公室的冰箱裡,
常年備著止痛針和急救藥,
疼得實在受不了時,
他就自己給自己打針治療,
以節約寶貴的時間,
病情稍稍緩和後,
馬上又投入到新藥研發中去。
出去開會,王逸平都要帶著應急的藥品。
2018年初,在王逸平最後的日子裡,
他已經感覺到病情持續加重,
他不斷加大藥物劑量並注射解痙攣針,
緩解病痛。
他想爭取更多時間,
把在研的幾個新藥做完。
在他離世前一個星期,
他還對妻子方潔說:
「現在正是工作的最好時光,
我至少還能工作10年,
還想做出兩個新藥。」
「堅持再戰一個回合,就不會被打垮」
隨著病情逐漸惡化,
在上海藥物所2018年第一次學位會上,
一向幾乎從不遲到的王逸平,
第一次遲到了較長時間。
當時時任研究生教育處處長的何敏注意到:
王逸平當時的臉色非常難看,
步履也有點緩慢。
但是儘管如此,
他還是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贊成提高研究生獎助學金的待遇,
希望學生有更好的生活……
王逸平長期教授上海藥物所研究生課程,
經常分享自己新藥研發的經驗和感悟。
每次授課需要站立將近4個小時,
如今想來對於他的身體
應該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很多學生上了他的藥理課後,
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一提到王逸平,他的學生們都說:
「王老師就是我身邊最近的英雄。」
「他是每天默默忍受病痛折磨25年,卻依然笑對生活和工作的人。」
「雖然聽見別人說過王老師生病了,我總是沒有覺得很嚴重,因為他一直是那個笑著和你絮叨、很友善、很陽光的科學家,雖然很瘦,但是一點也看不出有病痛折磨的樣子。」
王逸平的學生們,仍然在繼續老師未完成的事業。
王逸平看重學生是否具備創新精神,
是否對科學有興趣和熱情。
雖然課題組任務繁重,
但王逸平從不為了解決繁重的課題組任務
而增加招生的指標,
王逸平一般每年只招收一名學生。
他常說,學生不求多,
而要精細化培養。
王逸平(中)和學生們在一起
在學生進展不順利的時候,
王逸平經常鼓勵大家,
壓力不要太大,慢慢來。
只要時刻提醒自己,
堅持「再戰一個回合」,
就不會被打垮。
除了摯愛的妻子和最好的朋友,
誰都不知道他的病情。
他的同事們不知道。
在大家面前,王逸平總是樂呵呵的。
他從不主動和別人說起自己的病。
每次出差,
他經常在午飯或晚飯間把自己關在房間,
沒人會想到,
他那時正躲在房間給自己治病。
2018年5月9日,
是王逸平女兒大學畢業的日子。
王逸平的妻子方潔早早訂好了
去美國參加畢業典禮的機票。
女兒在國外讀書四年,
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去探望過。
但是因為王逸平忙,
他們從沒有去過。
但是在距離「第一次赴約」
只剩不到1個月的時間,
王逸平卻永遠的倒在了自己的辦公室。
辦公室的這個沙發,
緩解過他的病痛,
也成為了他生命最後一刻的見證。
現在,熟悉的辦公室,熟悉的藥,
熟悉的椅子、沙發都還在。
但是,那個最熟悉的人卻離開了。
「沒關係的,總是這樣的,做科研總是這樣的!」
這是王逸平經常對他學生說的話。
從30歲到55歲,
王逸平以抱病之軀,
先後承擔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科技部專項、863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
中科院重大專項等眾多研究任務。
在與病魔賽跑的25年裡,
他卻造福了無數的人。
2018年11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
向全社會公開發布王逸平的先進事跡,
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王逸平輸給了病魔,
卻跑贏了人生;
他燃盡了自己,
卻照亮了千萬患者的健康之路。
時光雖無情,不能倒流,
但人們依然會在明日時光裡記得他,
長長久久……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嶽沛、靳鈴涵
原標題:《他是造福人類的藥學家,他也是飽受病痛折磨的病人!關於他,我們知道得太少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