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全新的電影,但警匪片《除暴》卻總讓人感覺到了一絲絲的熟悉。最初的感覺是九十年的背景,後來感覺似乎是題材的問題,但又覺著是不是演警察都一個樣的王千源呢?直到翻看了電影導演劉浩良的介紹,才發現這是一個傳統的香港導演,而那些似曾相識的東西應該是港產片的味道。因為沒有濃濃的香港元素,所以這些東西總會給人一些事似而非的感覺。比如說惡中帶善的反派,痞子氣十足的主角,總會遲到的配角,以及稍顯殘酷的槍戰,還有細節大於內容的故事。
因為這些似曾相識的東西,又讓我重新的追憶了一下港味電影,但卻無奈地發現,即便某些電影裡有著濃濃的香港味道,但是老電影中的那種港味並沒有在如今很多的香港本土電影裡呈現,反倒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最開始我以為可能是缺少了老電影中面熟的金牌配角,但是發現即使他們出現,也依舊缺失電影中的「港味」。然後我感覺可能是布景的關係、比如《古惑仔》第一部中那個骨瘦嶙峋的老人,又或是菠蘿包,早餐茶乃至九龍城寨,可依舊感覺不對。最後在一些老電影中,和《金錢帝國》、兩部《追龍》裡我找到了那種丟失的「港味」。(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
在我的印象裡,香港電影並不以故事性見長。反而是細節的安排比整體的敘事框架要重要得多。也就是說香港電影的創作過程是因娛樂引導細節、由細節推導故事、再由故事引領意識。所以香港很多老電影中刻意去升華故事內容的並不多,反倒是因娛樂價值而卻帶動細節的更為重要。所以很多香港電影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僅擁有一個故事框架,就有導演敢拍,有明星敢演,有商人敢投資。正是因為電影創作的隨意性,所以香港電影注重細節,節奏較快,噱頭密集,追求的是情節吸引力,而非整體故事的吸引力。所以香港電影裡有著眾多的經典鏡頭,但在重視故事的各大國際獎項上並不吃香。
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家和作家大衛·波德維爾曾引用《紐約時報》對香港電影的評述:「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為什麼這麼評價?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敘事中,已將其中細節呈現出一種局部被掏空,然後去無限放大。比如在當時歐美的鬼片依舊在如何血腥和恐怖上尋找題材的時候。香港的鬼片已經發展出來殭屍功夫片、鬼怪刑偵片、恐怖愛情片。甚至到一種在鬼片中對倫理和人性的思考。最可怕的是,彼時香港電影僅需要一個框架,就能在誇張中存有浪漫,煽情中帶著縱樂,嬉鬧同愚昧並行,粗俗與細緻並同。在一場場的視覺盛宴中,香港電影的獨特性獨性和藝術表象,讓當時全世界的影視從業者望塵莫及,嘆為觀止!
而香港電影因經典型,被後來者加上了諸多的標籤,也被賦予了各種深刻的意義。但任何的讚美都無法掩蓋一個另一個事實,香港電影是以票房論成敗的!賺不來錢,縱使誇得天花亂墜,也依舊是電影行業裡的失敗者。較為出名的就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這兩部電影在後來的十幾年都被推上了經典,但在當時這兩部電影的定義都是失敗作品。也因此,香港的導演們不會說自己想拍什麼就拍什麼,而是觀眾想看什麼,那麼我們就拍什麼。比如說杜琪峯用19天,250萬港片拍出來的《槍火》,雖然後來被影迷津津樂道,但在當時的實際情況卻是很尷尬的,縱使之前有《審死官》、《東方三俠》等一系列比較好的作品。但因為市場上警匪片和黑幫片已經落寞,所以並沒有什麼人願意投資。
很多人片面地將香港電影中的崗位歸結為香港元素的體現,這種說法雖然也對,但我感覺的是香港元素只是其中的一項。畢竟一些武俠片,時裝片,殭屍片中並沒有所謂的香港元素,但依舊有著濃濃的香港味道。所以我理解的港味應該是香港的人文理念和本土氣息,關注現實、關注草根一族的生存狀況、揶揄小人物的不良習慣、嘲諷為富不仁、同情普羅大眾、懲善揚惡、行俠仗義,特別是義薄雲天的兄弟情義等。這些題材雖然在好萊塢、寶萊塢等等的影視中都有。但香港電影卻將這些題材挖掘的近乎極致化了。再加上注重細節、以影迷為主的觀點,才能夠構成香港味道。
除非專業的影視研究者,否則在一般大眾的眼中,八十年代開始的香港電影才是主流,而諸多的香港「味道」也是以那個時代為主。而那時候的香港因國內特殊時期導致出現了一次移民潮。這一批移民雖在八十年代成為了觀影主體,但依舊處於社會底層。所以香港電影大多以小人物為主,與命運的反抗,同上層的抗爭,為了生活苦苦求存等等是「港味」電影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馬如龍、陳家駒、黃飛鴻還是小馬哥、陳浩南、劉建明。他們都在不甘於自身處境,去和生個上層群體苦苦對抗的。從動作片到喜劇片,從愛情片到文藝片。那種出現就是霸道總裁,或者高官顯貴的主角不是沒有,但絕對屈指可數。
除了這點以外,「港味」的缺失原因還有不少。比如高額的演員片酬是香港影視所無法承受的,大規模的人才外流讓香港電影節後繼無人,觀影主體和經濟主導的改變讓「港味」並沒有太多的認同者,還有美國大片和國內的大製作衝擊著香港的本土電影。雖然如此,但並不因為這「港味」已經完全的喪失了,就像劉浩良的《除暴》、爾冬陞的《三少爺的劍》、徐克的《狄仁傑》系列、周星馳的《西遊》系列等等的電影裡。雖然「港味」並不佔主體,但是我們依舊能夠在情節上去看到曾經的味道。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是,純正香港電影中的「港味」會隨著時代變得越來越少,直至完全溶於與我們先行的電影體質之中。畢竟,現在還在堅持的香港演員們,除了寥寥可數的幾位導演和明星,已經沒有多少了。當他們離開影視行業後,想追尋那種香港電影中的「港味」,我們就只能去看一看老電影了!
最後玩一個看圖說話的遊戲吧,除了第一個《除暴》以外,你能猜到上面七部香港電影的名稱和導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