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味」已失!那個曾影響了世界的香港電影還存在嗎?

2021-01-10 望山閒人語

雖然是全新的電影,但警匪片《除暴》卻總讓人感覺到了一絲絲的熟悉。最初的感覺是九十年的背景,後來感覺似乎是題材的問題,但又覺著是不是演警察都一個樣的王千源呢?直到翻看了電影導演劉浩良的介紹,才發現這是一個傳統的香港導演,而那些似曾相識的東西應該是港產片的味道。因為沒有濃濃的香港元素,所以這些東西總會給人一些事似而非的感覺。比如說惡中帶善的反派,痞子氣十足的主角,總會遲到的配角,以及稍顯殘酷的槍戰,還有細節大於內容的故事。

因為這些似曾相識的東西,又讓我重新的追憶了一下港味電影,但卻無奈地發現,即便某些電影裡有著濃濃的香港味道,但是老電影中的那種港味並沒有在如今很多的香港本土電影裡呈現,反倒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最開始我以為可能是缺少了老電影中面熟的金牌配角,但是發現即使他們出現,也依舊缺失電影中的「港味」。然後我感覺可能是布景的關係、比如《古惑仔》第一部中那個骨瘦嶙峋的老人,又或是菠蘿包,早餐茶乃至九龍城寨,可依舊感覺不對。最後在一些老電影中,和《金錢帝國》、兩部《追龍》裡我找到了那種丟失的「港味」。(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

在我的印象裡,香港電影並不以故事性見長。反而是細節的安排比整體的敘事框架要重要得多。也就是說香港電影的創作過程是因娛樂引導細節、由細節推導故事、再由故事引領意識。所以香港很多老電影中刻意去升華故事內容的並不多,反倒是因娛樂價值而卻帶動細節的更為重要。所以很多香港電影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僅擁有一個故事框架,就有導演敢拍,有明星敢演,有商人敢投資。正是因為電影創作的隨意性,所以香港電影注重細節,節奏較快,噱頭密集,追求的是情節吸引力,而非整體故事的吸引力。所以香港電影裡有著眾多的經典鏡頭,但在重視故事的各大國際獎項上並不吃香。

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家和作家大衛·波德維爾曾引用《紐約時報》對香港電影的評述:「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為什麼這麼評價?因為當時的香港電影敘事中,已將其中細節呈現出一種局部被掏空,然後去無限放大。比如在當時歐美的鬼片依舊在如何血腥和恐怖上尋找題材的時候。香港的鬼片已經發展出來殭屍功夫片、鬼怪刑偵片、恐怖愛情片。甚至到一種在鬼片中對倫理和人性的思考。最可怕的是,彼時香港電影僅需要一個框架,就能在誇張中存有浪漫,煽情中帶著縱樂,嬉鬧同愚昧並行,粗俗與細緻並同。在一場場的視覺盛宴中,香港電影的獨特性獨性和藝術表象,讓當時全世界的影視從業者望塵莫及,嘆為觀止!

而香港電影因經典型,被後來者加上了諸多的標籤,也被賦予了各種深刻的意義。但任何的讚美都無法掩蓋一個另一個事實,香港電影是以票房論成敗的!賺不來錢,縱使誇得天花亂墜,也依舊是電影行業裡的失敗者。較為出名的就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這兩部電影在後來的十幾年都被推上了經典,但在當時這兩部電影的定義都是失敗作品。也因此,香港的導演們不會說自己想拍什麼就拍什麼,而是觀眾想看什麼,那麼我們就拍什麼。比如說杜琪峯用19天,250萬港片拍出來的《槍火》,雖然後來被影迷津津樂道,但在當時的實際情況卻是很尷尬的,縱使之前有《審死官》、《東方三俠》等一系列比較好的作品。但因為市場上警匪片和黑幫片已經落寞,所以並沒有什麼人願意投資。

很多人片面地將香港電影中的崗位歸結為香港元素的體現,這種說法雖然也對,但我感覺的是香港元素只是其中的一項。畢竟一些武俠片,時裝片,殭屍片中並沒有所謂的香港元素,但依舊有著濃濃的香港味道。所以我理解的港味應該是香港的人文理念和本土氣息,關注現實、關注草根一族的生存狀況、揶揄小人物的不良習慣、嘲諷為富不仁、同情普羅大眾、懲善揚惡、行俠仗義,特別是義薄雲天的兄弟情義等。這些題材雖然在好萊塢、寶萊塢等等的影視中都有。但香港電影卻將這些題材挖掘的近乎極致化了。再加上注重細節、以影迷為主的觀點,才能夠構成香港味道。

除非專業的影視研究者,否則在一般大眾的眼中,八十年代開始的香港電影才是主流,而諸多的香港「味道」也是以那個時代為主。而那時候的香港因國內特殊時期導致出現了一次移民潮。這一批移民雖在八十年代成為了觀影主體,但依舊處於社會底層。所以香港電影大多以小人物為主,與命運的反抗,同上層的抗爭,為了生活苦苦求存等等是「港味」電影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馬如龍、陳家駒、黃飛鴻還是小馬哥、陳浩南、劉建明。他們都在不甘於自身處境,去和生個上層群體苦苦對抗的。從動作片到喜劇片,從愛情片到文藝片。那種出現就是霸道總裁,或者高官顯貴的主角不是沒有,但絕對屈指可數。

除了這點以外,「港味」的缺失原因還有不少。比如高額的演員片酬是香港影視所無法承受的,大規模的人才外流讓香港電影節後繼無人,觀影主體和經濟主導的改變讓「港味」並沒有太多的認同者,還有美國大片和國內的大製作衝擊著香港的本土電影。雖然如此,但並不因為這「港味」已經完全的喪失了,就像劉浩良的《除暴》、爾冬陞的《三少爺的劍》、徐克的《狄仁傑》系列、周星馳的《西遊》系列等等的電影裡。雖然「港味」並不佔主體,但是我們依舊能夠在情節上去看到曾經的味道。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是,純正香港電影中的「港味」會隨著時代變得越來越少,直至完全溶於與我們先行的電影體質之中。畢竟,現在還在堅持的香港演員們,除了寥寥可數的幾位導演和明星,已經沒有多少了。當他們離開影視行業後,想追尋那種香港電影中的「港味」,我們就只能去看一看老電影了!

最後玩一個看圖說話的遊戲吧,除了第一個《除暴》以外,你能猜到上面七部香港電影的名稱和導演嗎?

相關焦點

  •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林青霞、王祖賢、周潤發,我們還回得去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金庸武俠小說的流行,香港電影也邁入了一個新的高潮,這段時間被稱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我們熟知的林青霞、王祖賢、周潤發等港星,都是從那個年代的影視作品中走進大陸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的。
  • 「港獨」迎來「滅頂之災」,頭目已逃離香港
    導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對於一些「港獨」分子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據相關媒體報導,目前「港獨」頭目羅冠聰和許智峰,已先後逃離香港,去了英國。據悉,兩人前幾日還在英國見面了。對此,香港網友表示,對兩人之間的見面和他們在海外的「風光」並不在意,只關心什麼時候能把他們逮捕。
  • 馬家輝:回到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2012年的《寒戰》,2017年的《追龍》,2018年的《無雙》,票房和口碑都已證明,時至今日香港製造依然有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即使是2016年不在大陸公映的《樹大招風》,豆瓣上也有將近16萬人打出了8.1分的高分。驚喜的當然不只是故事、打戲或者明星。電影裡那股認真的江湖氣,才是讓人驚呼港片重生的最大加持。
  • 港英時代的香港警察政治部,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港英情報機構表面上的關張,並不意味著英國情報網撤離香港,二戰期間,香港與維也納、卡薩布蘭卡並稱為世界三大諜都,來自世界各國的間諜特工們潛伏在這座東方港城,這裡成為整個遠東地區情報混戰的主戰場。香港警察政治部的英文名稱為「Special Branch」,簡稱「SB」,這個名稱來自英國警察部門中的政治保安處,香港警察政治部的存在,相當於英國政府情報組織的駐港分支以及秘密警察,對外監控輿情搜集情報,對內監察政府維持統治,其執法權力遠超普通警察部門。
  • 《香港1968》:年代感十足的港娛小說
    《香港1968》,作者:汪公子在年,4級作者。分類:都市-都市生活。【簡介】1968的香港是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剛應聘上香港大學哲學教師的霍耀文走上了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有歡喜,有悲痛,自然也有豪情壯志。【黃金五章】第一章,香港1968。主角霍耀文,成功應聘香港大學中文系編外教師,工資還不如賣碗仔翅的阿婆。
  • 《機動部隊》裡逐漸消逝的港味,透露的是香港影視圈的縮影
    或許它已經不能被稱為港劇了,儘管 還能看到不少香港的老面孔:林峰、蔡卓妍、方中信……也能看到許多關於港片的元素:PTU、警匪、臥底……可是我卻從中感覺不到太多過去在觀看港劇和港片的那種原汁原味的港味。近些年,香港影視圈似乎在以可見的速度衰退著。影壇大熒幕和電視小螢屏上,當打的實力派演員日漸稀少,歲月不饒人,上一輩的演員們都逐漸老去。
  • 上海灘裡的港式茶餐廳 傳遞港味文化
    信息 上海灘裡的港式茶餐廳 傳遞港味文化 2016-08-01 14:45:36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別了,香港電影
    一時間,以武俠片、動作喜劇為代表的商業片與各類文藝片,都迎來了創作的高峰期,原本就十分興盛的電影產業又邁上了新的臺階。整個80年代,香港影片的年產量能保持在百部左右,電影總產值一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 這家有香港味的冰室,比茶餐廳還勾人
    作者:章魚吃深圳這家福田人的網紅店擁有簡單的舊時港味風懷舊的星花地磚復古木板式的硬身卡座開在最偏僻的居民樓樓下但每次去吃都會坐滿人它比茶餐廳還牛一點1「簡單樸實的港式風味」這家集滿香港味香港風的復古小店雖然剛來深圳不久,但我保證99%的來者都是為了這些招牌必點招牌單品,菠蘿油更是坐實了店裡的王牌下午茶首選必須是它們2「
  • 香港動漫畫界人士與大學生分享港漫成長故事
    香港漫畫在亞洲以至全球都具有影響力,部分經典漫畫被翻譯成超過10種語言而通行世界。  香港動漫畫聯會理事溫紹倫從事動漫畫事業多年,曾引進多部日本作品到香港,也在內地開設動畫製作公司。他說,追溯港漫發展歷程,香港漫畫家早期很多來自內地,他們在二戰前後逃難到香港。當時時局動蕩,港漫以小人書、連環圖為主要形式,題材多是諷刺時局。
  • 流金歲月:推薦十部經典的香港電影,你都看過嗎?
    導語:推薦十部經典的香港電影,你都看過嗎?香港電影,作為華語電影最輝煌的一部分,可以說是名揚海內外。所以才會有這句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港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無疑是華語電影的裡程碑,也是後來香港電影人再難以創造的輝煌。
  • 回望香港恐怖片十五年 融合下的獨特港味
    在香港,很多知名導演都拍過不止一部的恐怖驚悚電影,影響頗大的香港電影新浪潮即是以許鞍華的《瘋劫》、徐克的《蝶變》等優秀恐怖、懸疑、驚悚片為開山之作。 香港恐怖片經過幾十年的時間積累,呈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2000年以來,港產恐怖片在繼承以往輝煌成就的同時,佳作頻出。
  • 58歲香港導演陳木勝病逝!40年電影人生,他見證著港影輝煌
    他生前一直在醫院療養,因疫情影響,其親人都不得探望。由於癌細胞擴散速度很快,導演生前還未來得及與家人告別,便撒手人寰。據了解,早在去年拍攝《怒火·重案》時期,他已經察覺身體抱恙,經醫院檢查確診為癌症晚期。為了不耽誤拍片進度,他不得不將電影後期的部分工作交給助手。把電影當作生命拍的陳木勝導演,一直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 《寒戰2》中的港警政治部,曾是香港警察最大秘密之一
    《寒戰2》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均頗為叫好叫座。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寒戰中的槍戰場面以及影帝梁家輝和天王郭富城的打鬥戲確實精彩非常,內行則認為影片中關於香港警察和政府的運作細節呈現頗為新穎精準。無論如何,這部電影都算得上是近年來香港電影中的佳作。在《寒戰2》中,1995年香港警隊的「政治部解散」事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劇情細節。
  • 王若愚:英軍停訓港警,會是香港的損失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若愚】 英國《觀察家報》15日援引英國國防部說法稱,由於新冠疫情以及與中國關係惡化,英國政府已禁止英軍方人員訓練香港警隊,但英國國防部尚未對此予以公開證實。 16日,香港警方在回應內地媒體就此事的詢問時表示,鑑於目前疫情形勢,香港警隊已經主動決定暫緩派員到內地及海外接受訓練課程,以待日後再行檢視相關安排。
  • 最港味的香港電影,林正英殭屍系列代表作二十部
    這幾年香港電影總喜歡用「港味」懷念香港電影工業的輝煌時代。在我心裡最港味的類型片有兩大類型武俠片和老港鬼。
  • 香港電影無限復活
    、黃驍鵬,網上兩位導演的資料少之又少,而且據傳聞他們是到拍攝中段被換人接手的,但估計以他們前期的參與對影片成色的影響也是存在的,特別是在創作上,否則名字也不會被保留到金像獎的報名名單上,所以說,今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有了一種新生代為香港電影「換血」的意味。
  • 英最高法院院長威脅停止向香港派遣法官 港人士:對香港沒任何影響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英國最高法院院長韋彥德日前發表聲明稱,香港國安法恐衝擊香港司法獨立與法治,威脅「英國最高法院派兩名法官到香港終院擔任非常任法官的協議是否繼續,將繼續與英國政府商討」。
  • 《除暴》豆瓣評分僅6.5分,香港電影還有「未來」嗎?
    吳彥祖,一個代表顏值的「形容詞」,十幾年前在香港警匪電影中的亮相,打動了無數的少女,就算已經過去了許久,那個身影依然在觀眾的心裡,久久揮散不去。沒想到這一次吳彥祖又演起了警匪電影,不過這一次他打破了大眾對他帥氣的形象,而是頂著一頭髒兮兮的狗啃劉海,打磨看這個造型,讓人不禁失笑,曾經的男神竟然如此可愛。
  • 香港電影曾輝煌一時,如今喜歡看港片的觀眾越來越少!
    掏錢買票看電影,更是一件奢侈的事。何況當時的電影,多為國產主旋律。加上當時沒有電影引進位度,許多香港電影並不能引進內地,美國大片還是遙不可及的事。錄像廳裡香港電影,成了他們最好的娛樂項目。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對他們有著致命的誘惑。當時香港經濟發達,亞洲四小龍之一,內地剛改革開放,百廢待興,通過這些香港電影,他們看到了外邊的花花世界,看到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