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聯社周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一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央行數字貨幣(CBDC)可能有利於那些尋求更大貨幣政策控制權的國家,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此外,報告還就私營部門「穩定幣」對法定貨幣和貨幣政策的負面影響發出了預警。
報告認為,CBDC應該被視為貨幣發行或貨幣政策的一種工具,而不是每一個經濟體的靈丹妙藥。
「總體而言,本文發現,CBDC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國際貨幣使用的經濟力量,因為它們只是現有法定貨幣的數字形式,但從數量上講,它們可能會加大替代貨幣(即外幣替代本幣在國內使用)或貨幣國際化的壓力。」報告稱。
報告稱,對於經濟不景氣的國家,CBDC並非萬能的解決方案,它無法挽救那些高通脹率或有類似問題的國家。
「如果當地貨幣遭受不穩定因素影響,並且貨幣記帳單位混亂,發行CBDC不太可能改變這一點。更廣泛地說,發行CBDC的理由可能取決於各國的情況,」該報告警告稱。
國際關係
該報告稱,央行數字貨幣的主要優勢之一是,它(很明顯)是一個數字支付系統。報告建議,在發布或採用CBDC之前,各國應研究有關貨幣協定的國際條約。
報告稱:「當局還需要評估對CBDCs支付的限制,是否符合各國根據國際和雙邊條約,包括IMF協議中所承擔的義務。」其他要衡量的因素還包括CBDC對國內貨幣政策的影響。
報告認為,各國可以從發行自己的CBDC中獲益,這些工具將有助於央行利用數字支付通道。從理論上講,CBDC可以讓央行將政策利率降低到「有效下限以下」,從而讓央行更好地控制貨幣政策。
然而,這些共性還可能會產生缺點。外部需求高企可能會要求各國央行擴大其貨幣政策工具,不過IMF的報告暗示,某些限制可能會減輕這種擔憂。
警惕私營部門的「穩定幣」
該報告還研究了私營部門推出「穩定幣」的影響,如Facebook的「天秤座」穩定幣。
IMF警告稱,真正全球性的穩定幣本身會對貨幣政策構成風險(這回應各國財長和政策制定者在過去16個月裡反覆提到的擔憂)。
報告推測,「大型科技公司」只需要在穩定幣發行之初將其與法定貨幣的儲備金掛鈎,然後再將其解除,就可以輕易的改變它們的「穩定機制」。而這些沒有備書的全球性穩定幣(GSCs)將成為無國籍貨幣。
IMF表示:「在某個階段,一旦穩定幣的採用率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不再需要與現有儲備貨幣掛鈎來取得人們的信任,GSC就可能成為一種法定貨幣。」
該報告警告稱,這種風險在匯率不穩定或通脹高企的國家尤其嚴重,在這些國家,GSC可以扮演法定貨幣的角色。
「此外,即使在具有可靠政策框架的國家,GSCs的採用也可能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們可以促進與某些電子商務平臺或社交網絡平臺相關的交易,」報告稱。
報告稱,「這些平臺可能不要求使用GSC,但可以通過激勵措施來鼓勵使用GSC(例如,如果使用GSC,平臺上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就會提供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