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艾木子
「明軍威武!」
「一百年了,敵人又跨過長城,窺測中原,你們的父母兄弟在這裡,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
「將士們,將士們,今天我要和你們一起,血染沙場,告訴他們,退出長城,保爾全屍!」
距離結局還有十集,帶著近一個月爭議的湯唯,終於在《大明風華》北京保衛戰的戲份中,贏了一回。
這場戲裡,湯唯是輿論裡被張叔平「梳平」的少女孫若微,亦非演技、臺詞略有瑕疵的皇后孫若微。金戈鐵馬,手執長劍,成長為皇太后的孫若微是這場「北京保衛戰」的領導者。
在劇外,《大明風華》的導演兼編劇的張挺在談及北京保衛戰這一幕的拍攝時,時常讚不絕口:「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很少展現古代冷兵器為主時期的閱兵式、沙盤指揮系統、糧草運轉系統、醫療系統,戰陣的順序、旗幟的使用。歷史上,在北京德勝門外的首戰打了一天一夜,我們足足拍攝了兩周。」
「面對戲劇,你會看到很多的『驚喜』」
在張挺的記憶裡,北京保衛戰這場戲的拍攝過程特別「痛苦」。
原因有二。
一方面,該場戲的戰爭場面宏大,單是排兵布陣就涉及到騎兵、步兵、炮兵,火銃兵,弓兵,弩手,刀斧手等十幾個兵種,再加上每個兵種在戰爭中必須保證運轉順利,出兵順序依照各色旗幟指揮,馬師要精準的控制炮火彈著點和摔馬特技的時間差,事先要有很細緻的排練,非常投入的配合。
「拍的時候還要捏一把汗。因為除了特寫鏡頭以外,任何一個鏡頭,都要布置前中後不同景深裡的戰鬥,每一個瞬間都是幾十人、上百人經過排練後,一旦啟動,重拍不算什麼,經常把人嚇出一身冷汗的是風險極高,彈著點把泥土揚起四五米高,士兵們用的道具刀槍挨上一下也受不了,馬師要操控摔馬,同時要扮演中槍,用威亞把人從馬上拉飛,兩側步兵的白刃戰儘量真實,同時還要防備傷害對方。」
而劇中戰爭場面幾乎全部採用真人拍攝,演員要穿六十斤的鎧甲,戴銅頭盔,在濃煙和沙塵之中一天一天的奮戰,而且確保不能受傷。尤其到了混戰階段,涉及到馬步協同作戰或者馬步交戰,要求所有殺伐動作乾脆利落,如何保證拍攝秩序也是個難題。
為了更順利的完成該場戲的拍攝,導演組的工作人員不得不每人一匹工作馬,來往人群中間進行「戰事指揮」,給群眾演員和馬師編隊,派經驗豐富的武術組人員扮成將領,掌管戰旗。
「它的戰爭場面有一點點像真的了,」張挺對劇中的戰爭場面很是滿意,「以往的戰爭戲其實是比較省略的,大家總覺得戰爭只是一個結果,其實在絞肉機一樣的戰場上,尤其是與異族的戰爭,雙方的作戰理念不同,使用的戰爭武器不同,也是一種文明的衝撞,我至少在戰爭場面上面做了一點點的升級。」
事實上,自開播以來,儘管爭議頻出,但《大明風華》也確實貢獻了不少「名場面」。
比如朱棣與姚廣孝近臨終前關於死後歸屬的對談;姚廣孝以「山中走索」了結自己的餘生;朱瞻基在探望重傷士兵時,將自己的鞋套在士兵腳上安慰其上路;朱高煦被殺時,如同「地獄門口」般的煙霧繚繞;甚至於最後朱高燧離世前的瘋癲和自言自語……
尤其是朱棣駕崩時穿盔甲騎戰馬「過河入林」的畫面,在播出當晚憑藉#朱棣下線#衝上微博熱搜,被觀眾評價為「對駕崩最浪漫的表現」。
浪漫的背後,張挺對這一鏡頭的處理其實想表達更深層次的含義:「朱棣最後的身份就是一個老兵,用這樣極致化的表達,就是想說明他從現實走入歷史了,到這個時候,歷史上朱棣的生命才真正開始,不管後世如何評判,大明的版圖就烙印著朱棣的痕跡。」
在前期,對於朱棣一家子,輕鬆化、喜劇化的處理方式也是如此。
「朱元璋是乞丐起家,朱棣的三個兒子又都是徐皇后所出,再加上這一家人都是開國的皇帝和臣子,彼此的情感聯繫其實與普通百姓家庭也沒有太大區別。歷史是記憶,並不是教條,應該是更生動的。我開機之前,和湯唯去故宮座談,在那裡看到了收藏的明代早期的文物,尤其是皇帝旨意,非常的生動有趣,不但全是大白話,而且說的事情不離家常。像朱瞻基給高麗國王下旨,詢問上一次派來的那個廚子回國了,新來的人做的菜不好吃,問那個人還在不在,這都和我們對於歷史的刻板印象全然不同。」
回顧整部劇集,《大明風華》以孫若微(湯唯飾)的視角來旁觀明朝從朱棣到朱祁鎮,五位皇帝主導下的歷史變遷,與市面上的大女主劇集相比,毫無類似之處,其實更像是一部融合了歷史人物的群像傳奇戲。
但為什麼做如此改編?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大明風華》,是歷史劇做的一個實驗
事實上,《大明風華》最早一版的劇本是根據小說《六朝紀事》改編的,以女主孫若微的視角講述明代皇家故事,電視劇的名字也定為《大明皇妃》。
但後來,收到主管部門關於大女主和宮鬥劇的政策控制,《大明皇妃》不得不順應形勢,由編劇張挺對劇本進行重新編寫。
他覺得,依託真實歷史的故事,從家庭的切入點入手,展現出古代皇權制度以及封建思想對人的壓迫和摧殘,可以完成另外一種傳奇類型的歷史劇。因此,他選取了明朝歷史上的幾個關鍵歷史節點,又重新對劇本進行創作,最終呈現出如今幾近原創的《大明風華》。
在這一版的劇本中,不難發現,無論是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的皇室一家的親情關係,還是胡善祥的人物設定,甚至於對徐濱、孫愚,聶興等小角色的描寫,都與以往帝王電視劇中呈現的角色設定有所不同。
換句話說,劇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
每個人身上都充滿了強烈的欲望,更多的個性側面,自我矛盾和自我掙扎的歷程。
「你看到劇中的人物,不會覺得他是700年前甚至1000年前的人,他就像你的朋友,你能熟知他的一生。」
而從整部劇的播放情況來看,從朱棣駕崩到朱瞻基駕崩,該劇的熱度和討論度其實在年輕人中也逐步攀升,湖南衛視CSM59城單集收視率最高達2.288。
這也讓張挺感到有些意外。
在他的設想中,《大明風華》中所表現出的家國情懷和皇權制度下的人生況味,只有有一定的人生閱歷的觀眾才能感受的更加深切。
「像朱瞻基殺朱高煦的那一幕,朱瞻基『成龍』了,他作為『人』的那個朱瞻基已經死去了,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這部劇的悲涼感就在於,皇權制度下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皇子皇孫,所有的信任、愛、犧牲等等美好的東西最終都會被這個制度所吞噬,被權力所腐蝕。」
正是在這樣的諷刺意味下,張挺想用《大明風華》,完成一次在歷史劇上的實驗,把真正的歷史寓言化、故事化,打通古裝戲和當代人之間的對話和情感交流。
「這是每一個拍古裝劇的人的夢想,《大明風華》實現了一小部分。」
關於湯唯,關於改編,關於爭議
不過,這場實驗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
在觀眾眼中,圍繞著《大明風華》的爭議從未停歇。
先是憑藉「古裝造型醜」、「演技誇張」,「臺詞功底不過關」等等爭議,電影女神湯唯一夕之間被拉下神壇,變成那個「不怎麼會演戲」的電視劇新人湯唯。
緊接著對胡善祥、孫若微,以及朱棣一家的部分劇情改編,被抨擊為「篡改史實」。
甚至還有人將劇中朱元璋形象與古代畫像做對比,給《大明風華》扣上了「醜化古人」的帽子……
導致這一切爭議的,無外乎是因為觀眾在看《大明風華》時自帶的正史劇濾鏡。
張挺向來不認為《大明風華》是正史劇,它更偏向於傳奇劇,或許現在做的可能不夠完美,但方向值得努力。
從人物的幾個細節足以體現。
比如,湯唯飾演的孫若微,明史中記載為「孝恭皇后 孫氏」,「若微」二字,亦是編造,史書中關於她的全部記載僅有392字;再比如劇中「加戲」的胡皇后,史書上只記載,「無過被廢」,並未記錄其原因……
「我不相信史書的記載是完全真實的,歷朝歷代的史書都在進行不停的修改,中國古人有『為尊者諱,為長著諱』的習慣,歷史唯一可以記住的,是它的脈絡和內在發展秩序。」張挺在採訪中說道,「我也不相信所謂『正史劇『是拿著史書來拍,有人那麼做過,收視率跌到冰點。我寧可被罵,也不踩這個雷。我做的是傳奇劇,在戲劇中,只有戲劇角色,不等同於歷史人物,在戲劇中,情感真實是第一位的,歷史真實是服從於戲劇需要的,只有你從人物經歷中感受到的內心震撼才是最重要的。」
在整部戲中,湯唯飾演的孫若微代表著「正道」,她有著現代人的價值觀,並用她的「正」讓觀眾得以來窺探整個皇家的瘋癲。
但在劇外,一個女演員能夠詮釋一個角色從少年到老年的過程,對演技有著極高的要求,在張挺眼中,湯唯本人的率性,真實,適合這樣的角色。
不過也不得不承認,由於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手法、拍攝周期以及演員對角色的處理方式都有很大區別,湯唯的電視劇經驗又近乎為0,在很多劇情下確實會展現出一定的「不適」。
張挺也希望觀眾能夠給湯唯一些時間,「湯唯戲的好壞無需我來評判,但她肯定要再多拍幾部,才能練得出來。」
作為導演,他反而不在意網友對該劇的負面評價。「你只有體會到人物在那個時代裡遭受的悲哀和痛苦,你才能真正地理解創作本意。歷史上興衰治亂像一個怪圈,有它自己的運轉規律,對我個人而言,我相信觀眾,觀眾看著這部劇,能夠在某一處產生一點點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那它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