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一下鄧麗君的歌迷們誰沒聽過她的那首《夜來香》?纏纏綿綿,柔柔膩膩,細細悠悠,情絲千縷,確實那萬種風情,醉人心脾。也無怪乎被稱為「靡靡之音」了。其創作演唱後不久,在上世紀40年代的抗戰時期就被禁唱,上世紀80年代初因鄧麗君的翻唱引進來後,又被禁唱,後來才被逐漸接受。
這首歌由著名音樂家、中國流行歌壇的開拓和奠定者黎錦光(1907-1993年)作詞作曲,誕生於1944年秋。黎錦光,原名黎錦顥,湖南湘潭人。他讀過長沙第一師範補習班、湖南高等工專附中,上過大學和黃埔軍校,參加過北伐。1927年進上海中華歌舞團(後為明月歌舞團、聯華歌舞班),任演員、作曲、指揮。
1939年,任百代唱片公司音樂編輯,為上海各電影公司作曲。為當時上海灘的最紅的歌星,如周璇,白光,白虹(他的前妻),李香蘭(山口淑子)等寫了很多名曲,有《夜來香》、《採檳榔》、《五月的風》、《香格裡拉》、《滿場飛》、《四季相思》、《叮嚀》、《少年的我》、《假正經》、《白蘭香》、《小放牛》、《王昭君》、《星心相印》、《黃葉舞秋風》、《春之晨》、《拷紅》、《愛神的箭》、《相見不恨晚》等。
據說這首歌誕生於1944年初秋。當時黎錦光正為京劇名旦黃桂秋在錄音棚錄製唱段。因為錄音棚裡密不透風,悶熱不堪。中間休息時,黎錦光走到透透氣。這時,南風吹來,夾著陣陣花香,遠處還有夜鶯在啼唱(這麼說應該當時是在晚上了)。激發起他的音樂靈感。當晚,回家後的黎錦光徹夜未眠,創作出這首帶有倫巴舞曲樣式的《夜來香》的雛形。後經黎錦光反覆推敲修改定稿後,給周璇、龔秋霞、姚莉等大牌歌星試唱,但因此歌音域太寬、有近二個八度,她們都不太合適,只得作罷。
正好當年24歲的李香蘭到上海主演一部影片,有一天來到百代公司錄影片主題歌,無意中在黎錦光桌子上看到了《夜來香》的歌譜。一試唱,頓時欣喜若狂:這正是她多少年夢寐以求的歌!從此,《夜來香》成了李香蘭演唱會的必唱和壓軸曲目。
這首《夜來香》也很快傳遍了淪陷區燈紅酒綠之地。但因為在當時的抗戰氛圍中,顯然這首嬌柔纏綿的曲子,作為抗戰宣傳太不適合了,因此,被認為是日本侵略者麻醉佔領區國民的歌曲之一。很多人也只能私下來唱。
李香蘭在自傳中說:「儘管這首歌很受歡迎,但流行的時間不長,後來日文版和中文版都禁止出售……理由是任何一首外國的軟綿綿的情歌都會使風紀紊亂。」
這個紅極一時的歌星、影星李香蘭在抗戰勝利後,還差點被當作漢奸被槍斃。李香蘭本是日本人,本名山口淑子,祖籍日本佐賀縣,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遼寧省燈塔市,後來遷往撫順、瀋陽。在撫順開往瀋陽的火車上,她結識了一個同齡的俄羅斯猶太裔少女柳芭,柳芭引薦淑子拜蘇聯著名的歌劇演員波多列索夫夫人為師,走上了歌唱的道路。
1933年認了他父親的朋友李際春為養父,取名李香蘭(李際春在抗戰勝利後,以漢奸罪處決)。1938年,她加入了日本人控制的偽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隱瞞她的日本身份,將她極力包裝,作為中國歌星、影星推出,替日軍宣傳、粉飾日本侵略戰爭,成為日本關東軍推行麻醉中國人的「糖衣炮彈」。1942年,到上海發展,成為與龔秋霞、周璇、姚莉、白光、白虹、吳鶯音齊名的上海灘「七大歌后」之一。
1945年,抗戰勝利後,李香蘭以漢奸罪名被民國政府逮捕。在證明了她的日本人身份後,被無罪釋放,1946年2月遣返日本。回日本後,並回原名山口淑子,繼續其演藝事業,其間甚至想到好萊塢發展,後因故放棄。1958年跟隨夫姓改名為大鷹淑子,告別舞臺。
1969年,已將50歲的大鷹淑子當起了富士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採訪過阿拉法特、曼德拉等風雲人物。1974年,在首相田中角榮的勸說下,競選成為參議院議員,直至1992年退休。1978年,李香蘭曾來上海探過黎錦光,並帶他去日本,接見日本的「夜來香」迷。
1993年春節前後,央視播放了以《夜來香》的旋律貫穿全劇的電視連續劇《別了,李香蘭》。而就在該劇播映前夕,黎錦光在上海病逝,享年86歲。2014年9月7日,李香蘭在日本去世,終年94歲。
這首歌不但讓李香蘭大紅大紫,也成為黎錦光乃至中國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在全世界先後有80多種版本面除了鄧麗君和李香蘭,費玉清、鳳飛飛、蔡琴、羅文、林子祥、韓寶儀、黑鴨子合唱組、趙鵬、吉傑、楊小琳、龍飄飄、陶喆、李宇春、文根英、王若琳、小野麗莎、楊冪、黃齡等歌手也曾演唱過《夜來香》,可以說各有千秋。
在央視《一百年的歌聲》專題節目中,黎錦光的兒子在談到他父親黎錦光時曾說:「我說你(黎錦光)說看看,你的《夜來香》,有五六十個人翻唱,原唱當然是李香蘭了,我說究竟誰唱得最好,這一點是他親口跟我說的,他說是鄧麗君唱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