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輛豹式坦克和德軍步兵能對決數個蘇聯集團軍?拼死突圍就靠它們

2020-12-18 騰訊網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大水牛,無授權禁轉!

黑豹坦克無疑是二戰中最成功的坦克之一。優美的外形來自模仿蘇聯T34坦克那傾斜弧面裝甲外殼,再加上德國優良的厚重裝甲和火炮技術,豹式坦克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德國王牌。但希特勒的裝甲兵團即使有了這種超級武器以後,仍然沒有打敗他的敵人。因為此時德軍已經面臨二戰末期的敗局。黑豹坦克那厚重的體量和複雜的行動機構讓自己難以機動,很多時候是德國兵在戰車受傷了以後或者燃油耗盡以後放棄。

博物館展示狀態的豹式坦克,它的外形借鑑了T34坦克一部分設計。

在一次次失敗以後,德軍要在自己的國境內進行最後的決鬥:柏林戰役即將開始。黑豹坦克要在柏林攻防戰中做最後的謝幕演出。

1945年4月中旬,黑豹坦克和少量虎式坦克在澤洛高地(又譯為斯勞高地)與10萬左右德國士兵布防。這裡是通往首都柏林的門戶,如果蘇聯人攻破了這道防線,那麼柏林就無險可守了。這裡的指揮官是德國海因裡希將軍,他的對手是朱可夫。在這裡,黑豹坦克還有一個完整建制的營,他們企圖利用技術優勢擊敗蘇聯軍隊。表面上看德軍似乎還很兇悍,而且富有經驗的士兵也都在隊伍中。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被蘇軍和盟軍部隊擊敗的殘餘德軍。只不過是一群殘部的集中力量。黑豹坦克在這裡表現了在防禦作戰上的優勢,它們不需要進攻機動到很遠的地方。在陣地上不斷伏擊T34坦克,讓黑豹取得重大戰果。蘇聯軍隊付出了3萬人陣亡,2850輛坦克損失的代價才撕開這個缺口,然後兵鋒直接指向了柏林。

這輛豹式坦克擁有漂亮的斑點光影迷彩,它是德國境內一種特有的林區迷彩色偽裝方案。

戰役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一路太平。殘餘的德軍在退往柏林的路上不斷騷擾襲擊蘇軍的進軍路線。每一個小鎮上都有德軍散兵遊勇和希特勒青年團成員攜帶鐵拳火箭與殘餘的黑豹坦克偷襲蘇軍隊伍。儘管明知戰鬥毫無希望,但這些德軍還是遲滯了蘇軍的速度。蘇軍步兵不斷停下來一一 清剿這些小股德軍部隊。

一輛被拋棄的豹式坦克。這些坦克行走機構不堪重負,複雜的機構不適合後勤維護救援。很多時候一旦被擊傷,坦克就立刻被放棄。

最後的戰鬥在柏林展開。這裡的戰鬥和蘇聯電影《解放》表現的畫面一樣。公路、鐵路和下水道甚至地鐵隧道都在發生殘酷的巷戰。坦克實際上並不適合在城市巷戰,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在這裡步兵可以在樓道窗戶、房頂甚至從下水道裡鑽出來扔出燃燒彈燒毀坦克。蘇聯人很清楚這一點,他們自己本身就在史達林格勒玩過這種戰術。更何況在柏林的那些城市巷道中還隱藏著超過1500輛的坦克,裡面還有一些殘餘的豹式坦克。他們將成為蘇軍裝甲部隊的街道殺手。一些德國重型坦克乾脆變身成固定火力點對蘇軍進行絕望的死守據點。

柏林戰役中的豹式坦克,在挖開的地面上構築掩體。只露出炮塔進行作戰,這是一種絕望的防禦方式。從它周圍的密集炮彈殼數量來看,經歷過很多次激烈的交火了。

為了應付這種局面,蘇軍的辦法是簡單粗暴。先用重火力把這些地區全部清掃一遍,然後在這些已經變成廢墟的建築物中用坦克開路。避免坦克被藏身在建築物種的反坦克步兵摧毀。儘管這樣,還是有零星的伏擊,豹式坦克在廢墟中經常伏擊蘇軍戰士,一些冒失突進的蘇聯坦克被德軍擊毀。一起進攻的蘇聯步兵也被伏擊火力點的德軍機槍據點擊中而犧牲。4月27日,蘇軍開始逼近希特勒的地堡區域。元首在狂亂中服毒以後又飲彈自盡,他的先進坦克沒能挽救柏林的淪陷。

即使有厚重的裝甲,但坦克還是需要步兵配合。圖片中的德軍半履帶步兵車就是配合坦克作戰的步兵載具,失去了步兵的協同作戰,坦克會變成對方反坦克力量的靶子。

這些參與柏林戰役的豹式坦克主要是德國黨衛軍裝甲部隊。不過這些部隊都不是成建制的,他們都是一些被擊潰以後重新組合在一起的德軍殘部。黨衛軍「諾德蘭」師參加柏林戰役的全過程。他們擁有最後一部分的豹式坦克。5月2日,這個師還有2輛豹式坦克。出於一種對蘇聯軍隊的恐懼,這些德軍殘部集合在一起,打算靠坦克的掩護衝出蘇軍的包圍圈。因為德軍很明白落在蘇軍手裡是什麼結局:一般是就地槍斃,運氣好一點進了戰俘營然後在度假勝地西伯利亞死去。如果結局都是死不如賭一把生死局。

諾德蘭師,來自北歐的外籍黨衛軍。他們用最後的坦克從柏林逃命成功

參與突圍的每一個德軍士兵都知道,進攻柏林的是數個蘇聯集團軍。在柏林的大多數街區裡集中著數萬蘇軍部隊,他們的運氣全指望這兩輛豹式坦克了。坦克作為突圍尖兵被排在了隊伍的前方,德國鬼子的運氣太好了。雖然這兩輛坦克最終被擊毀,但是已經完成掩護任務。他們在蘇軍的包圍圈裡撕開了一個小口子,這支小隊伍向西方突圍衝了出去,後來成功地找到美軍部隊投降。

T34坦克簡單到了極致。也只有這種簡單工藝的坦克才能取得戰爭最後的勝利

喧鬧的二戰結束了,德國豹式坦克沒有像他的對手T34和謝爾曼一樣繼續長期服役。雖然少數還有在法國戰後接收的軍隊裡服役,但很快銷聲匿跡了。德國人的特點就是這樣,死命地創造技術和戰術優勢,然而技術複雜和精密機械結構的坦克永遠不如在拖拉機工廠裡就能製造出來「簡單就是美」的T34坦克。在大規模戰爭背景下,豹式坦克只能淪為蘇聯紅色鋼鐵狂潮的犧牲品。參考資料《豹式坦克》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二戰晚期德軍垂死掙扎:兩輛豹式擊毀美軍數十輛坦克
    而實際上赫裡謝姆裡有1個擲彈兵連、1個迫擊炮連、3個反坦克炮連嚴陣以待,附近還有6個擲彈兵連作為機動部隊。 途中德軍三個方向的反坦克火力向他們射擊,其中南側的斯坦因瓦爾德樹林中的德軍反坦克炮藉助鐵路路基的掩護大肆屠殺美軍坦克,美軍12輛坦克被擊毀,11輛被擊傷。 第二天美軍調整部署,再次發動進攻,A戰鬥群的第17裝甲步兵營C連劃歸B戰鬥群,B戰鬥群的第23裝甲營劃歸A戰鬥群。17日一早,美軍便開始進攻。和前一天一樣,B戰鬥群遭遇德軍炮火覆蓋,退出戰鬥。
  • 二戰德軍東線的坦克殺手三號突擊炮王牌弗裡茨·阿姆林軍士
    二戰初期德軍三號A型和B型突擊炮在波蘭戰役中,發揮出色,讓德軍看到三號坦克底盤二次改造的優點之處,德軍把75毫米24倍徑炮安裝在三號坦克底盤上面,既能掩護前線步兵的進攻,又能提供強大又高效的火力支援,於是在波蘭戰役結束後,德國開始正式成立多個獨立的突擊炮營,作為戰線上獨立單位,起初德軍軍工部門並沒有料想到
  • 蘇聯若將繳獲的虎式坦克送給志願軍會如何,或和美軍上演巔峰對決
    而志願軍剛入朝作戰時幾乎沒有一輛坦克,直到1950年11月隨著蘇聯援助的到來,才利用300輛T34/85中型坦克,60輛IS2重型坦克和40輛SU122自行火炮組建了十個坦克團的力量,而這些部隊進入戰場前也只接受了三個月的訓練。
  • 德軍歷來多奇思,坦克魔改樂無窮,細數二戰德軍對坦克的改造工作
    但實際上,二戰中的德軍是有很多奇思妙想的,這不僅僅體現在德國名將們那天馬行空的戰略,更體現在他們對待自己的坦克上。在二戰中,德軍出於各種原因,而對自己的坦克做了許多魔幻一般的改裝。今天我們就細數一下,那些德軍魔改出來的裝備都是怎麼樣的。
  • 為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蘇軍7個野戰集團軍組合,兵力達28萬人
    負責圍攻德軍第6集團軍的7個蘇軍野戰集團軍全部都歸於頓河方面軍司令部指揮,整個方面軍總兵力達到28萬人,擁有坦克和突擊炮264門、火炮和迫擊炮7949門。
  • 1942年德米揚斯克戰役蘇聯紅軍25萬包圍德軍12萬最終反被德軍殲滅
    而蘇軍方面參與迂迴作戰的第11,34集團軍和第3,4突擊集團軍總兵力號稱兵力23多萬人,裝備坦克300多輛,火炮1000多門,仔細看一下似乎蘇軍人數比德軍多出一倍,但從坦克方面看,蘇聯紅軍這四個集團軍,根本不能算精銳,只能算蘇軍當時一支偏師麾下主力部隊有22近衛步兵師,第23、130、166、235、241、250、375步兵師等,除蘇聯第22近衛步兵師外,其餘的蘇軍部隊兵源組成
  • 朱可夫給胡貝的勸降信反而激發德軍鬥志,德軍突圍使蘇軍傷亡慘重
    蘇軍以兩翼鉗擊的戰法迅速包圍了胡貝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該集團軍還保有三個軍20個師的建制約20萬兵力,但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坦克損失較大。至3月22日,朱可夫方面軍的三個坦克集團軍和科涅夫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數個坦克軍,已從兩翼完成突破和迂迴,三天後切斷了胡貝的最後一條對外通道,將第一裝甲集團軍合圍在以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市為中心的狹小地域內,這就是東線戰史上著名的「胡貝包圍圈」。
  • 二戰1944年諾夫哥羅德戰線德軍第121坦克殲擊營代號德意志之鷹
    蘇聯方面在海軍的協助下累計投入兵力多達三個方面軍一個方面軍兵力至少在50萬到60萬人之間,而當時德軍北方集團群的總兵力不過71萬人,10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8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蘇聯第8、第54、第59集團軍,空軍第14集團軍,共有26萬的先頭部隊,已經徹底切開德軍16集團軍右翼戰線,第18集團軍當時如果不撤退恐怕會面臨德軍第16集團軍一樣下場。
  • 41年蘇軍戰敗,比亞韋斯託克合圍,庫裡克元帥和第10集團軍
    由於第10集團軍與明斯克之間的通信線路癱瘓,陸軍電臺在22日的空襲中不幸被德軍空軍摧毀,他們沒有接到帕夫洛夫將軍下達的撤離命令。他們沒有增援部隊,必須由庫裡克元帥和博列別夫少將指揮突圍。6月25日第十集團軍離開阻擊部隊後開始突圍,官兵們在夜色的掩護下向明斯克方向轉移,波列貝夫將能調動的KV-1和KV-2坦克少將全部留下突圍後的部隊,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雖然這些大傢伙裝甲厚火力強,但是,他們在長途突圍中只是累贅,最好是用來加強後方陸軍的力量,為集團軍主力轉移爭取更多的時間。
  • 2輛蘇軍坦克守橋,幾百德軍人海衝鋒要過橋,結局極其慘烈
    ■1944年9月,蘇軍發起的"第八次打擊"期間,蘇聯步兵和坦克協同發起進攻,圖中遠處是一輛被擊毀的德軍坦克。 德軍第215步兵師下轄第380、第390、第435擲彈兵團和第215炮兵團等單位,這些部隊都遭遇到從防線缺口處如潮水般湧進來的蘇軍坦克分隊和跟在後面的成群結隊步兵,激烈的戰鬥在花園、林地和農場間蔓延開來,猝不及防的德國士兵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而戰。該師最大的劣勢是極其缺乏重型裝備,尤其是反坦克武器,這使得他們在接下來的對決中吃了大虧。
  • 當年被納粹德軍一路打崩的蘇聯紅軍靠什麼穩定軍心?
    蘇聯一部分高級指揮員在衛國戰爭初期的表現就是這樣的,平日裡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他們,在德軍的迅猛攻勢下,驚慌失措,進退無據,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德軍中實力最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集中兵力發起猛攻,經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進攻莫斯科,首當其衝的便是由蘇聯西部特別軍區改編而來的西方面軍。然而,實力強大擁有50萬大軍的西方面軍在戰爭爆發僅數天後就讓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陷入敵手。
  • 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基輔戰役是1941年7月7日到9月26日,發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和烏克蘭南部地區的戰役。德軍參戰的部隊為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39個師,蘇軍參戰部隊為布瓊尼元帥指揮的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總共6個集團軍、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 別看布瓊尼的蘇聯西南地區部隊比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多出一倍。
  • 假如穿越了:45輛99式坦克加入庫爾斯克會戰,德軍能反敗為勝嗎?
    首先,二戰德軍一個滿編制裝甲營的坦克數量就是45輛,例如著名的貝克重裝甲營,其全部坦克裝備就是45輛重型坦克,希特勒將這個營的戰力稱為超越一個師。而德軍裝甲師在1943年7月的情況,總頭來看是國防軍一般裝甲師只有一百多輛坦克,而三個兵力充足的黨衛軍裝甲師則有約200輛坦克。
  • 德軍最強火炮和蘇聯最強要塞的對決
    1942年,蘇聯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已經成為了德國鬼子的眼中釘。這個堡壘因為處在要害位置,堡壘群裡藏匿著數量數不清的炮兵和步兵。即使德國人從這裡附近繞過去,蘇軍一樣可以從堡壘群裡出動人馬對德國的側後翼戰線進行襲擾。這個堡壘必須被清除掉,不然它將成為德國人致命點之一。
  • 二戰德軍神秘四號坦克殲擊車西線諾曼第戰役
    說到二戰時期德國坦克殲擊車,德國和蘇聯殲擊車對比英國和美國的坦克殲擊車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蘇聯和德國坦克殲擊車都統一都沒有炮塔,而是直接把主炮安裝在了底盤上面,然後在增加的附加的裝甲提高防護力,起初德國就把三號坦克的底盤改成突擊炮,突擊炮東線戰場早期殲擊車的名稱,包括蘇聯SU系列突擊炮和自行火炮期初設計都是為了掩護步兵進行戰場進攻而設計的
  • 蘇聯喪失兩個方面軍仍能戰鬥,為何德國覆滅一個集團軍就完蛋了?
    1941年9月15日,蘇聯最精銳的部隊——西南方面軍被德軍主力包圍,70個師血戰了10天,但只有少數人得以突圍,被德軍殲滅的人數達到了66萬人。事後,德國人將此次戰役稱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德軍的坦克,幾乎可以在蘇聯松原地區任意馳騁。此時蘇聯只能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在撤退時將所有車輛、糧食、燃料都撤走,甚至在1941年8月18日還炸毀了一座大壩。 ▲在戰亂之中撤退的蘇聯平民 為了守護自己的首都,蘇聯軍民從上到下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決心和毅力。
  • 《獵殺T34》蘇聯坦克能吊打六輛德軍坦克,難道這是抗德神劇?
    如果你看過最近上映的一部戰爭片《獵殺T34》的話,不少觀眾都被劇中的橋段雷到,有人可能會說,這劇情實在太扯了,因為主角一行人一開始就滅掉了德軍一個連的坦克,後來,主角一行人又把德軍當猴子一樣打,因此,不少人都覺得這部電影和國內的那些抗日劇一樣,只不過人家是抗德神劇。
  • 美軍Pershing坦克的戰鬥實驗,德軍豹式坦克一愣神便回了老家
    埃裡中士和他的士兵們獲得最好裝備而付出的代價,便是需要他們進入科隆的心臟地帶。 但是,在距離科隆大教堂不遠處的交叉路口,他們和德軍發生了交火。埃裡中士等待著繼續前進的指令,因為三名盟軍醫務人員試圖救出在交火中被困的德國平民。
  • 從拖拉機變身為坦克,敖德薩戰役中的蘇軍「坦克」——敖德薩坦克
    這是因為如果敖德薩本身作為蘇聯的海軍錨地是個極具威脅的存在,如果對其不管不顧,估計這裡就會成為德軍佔據烏克蘭的阻礙。因此從各種角度看,敖德薩都是必須被拔除的存在。於是希特勒就開始著手調撥兵力,力求一鼓作氣的拔掉敖德薩,這不僅僅是為了控制烏克蘭,也是為了將蘇聯的黑海艦隊逐出他們的錨地。
  • 蘇聯步兵的戰地炮火支援,用各型坦克底盤改裝的SU76自行火炮
    如果說起蘇德戰爭中的蘇聯自行火炮,估計很多人會想到的是SU-85自行火炮、SU-122自行火炮和SU-152自行火炮這樣的強大存在。畢竟這些大傢伙,往往都可以在戰場上力挽狂瀾。不過對於蘇聯步兵而言,這些大傢伙雖然可靠,卻不是時時刻刻都能為他們提供掩護的,步兵們需要的是隨時都能為他們提供掩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