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眾們期待已久的《花木蘭》在影院上映了,豆瓣評分4.9,結果影片質量卻不盡人意?但外國人評價卻很高是怎麼回事?原來裡頭充斥著中世紀文學的內味兒,具有很多騎士文學的典型特徵。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就會覺得很難接受,因為它的內核離我們太遙遠了。但外國人卻很容易接受了。
《花木蘭》其實這個故事非常複雜,神秘,血腥,毀三觀。
不是一句「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女權思想就能概括的。
這個故事的背景發生在魏晉南北朝的北魏,其中牽涉的戰爭是一個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和另一個北方遊牧民族的交鋒。故事背景根本不在我們熟悉的中原漢文化體系內,我們對他們的世界是陌生的。更何況,當時還是一個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過渡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之高,根本不是我們想像中幾千年男權社會中的「女人的榮耀就是嫁人」。
花木蘭就是個白天騎馬射箭,晚上繡花織布的北方遊牧民族女漢子。「安能辨我是雄雌」不是從她替父從軍開始的,而是一開始就開始的。
電影一開始就帶著農耕封建社會的刻板印象木蘭媽擔憂「哎呀,我女兒每天上房揭瓦飛簷走壁,一點都不溫柔賢淑,怎麼嫁的出去?」對於遊牧民族看來,身體強壯,騎射俱佳,還會織布,能生娃能賺錢,還能打仗!可以想像求婚的人基本上要從北魏排到西涼河。
劇中反反覆覆的出現的家族,榮譽,蒙羞,仿佛是在看權利的遊戲,電影裡展現的更類似於日本大名,要不就是歐洲領主的家族觀,這些都是封建貴族涉及到繼承權,所以格外要強調為家族名譽,並且要以蒙羞為名去淘汰競爭者的遊戲,為什麼的普通百姓,好像各個都打了雞血一樣要為家族榮譽而戰。
最重要的是還有還有一個審美問題,誠然,古代人的審美並非都會被現代人所認可,這是任何一種文化都會存在的現象。但關鍵在於你以怎樣的視角去呈現它。對唐妝的呈現明顯就是以「自我」的角度去看待自身的文化,是帶有繼承、美化、尊敬、發展的活態視角。而真人版《花木蘭》中的南北朝妝顯然是帶有濃厚的「他者」視角,這個妝容在其看來,無非是呆板、獵奇、固化、不容改變的死物,好不好看無所謂,只要夠獨特、夠異域、夠「真實」,體現出所謂的「中國味」就可以了。
對於花木蘭的現代闡釋,其實並不排斥「女權主義」色彩,只是應該明白,不僅僅是「女權主義」。花木蘭給予我們的精神力量遠超於此。
但凡觸及到東方文化內核的解釋,西方文明想要通過邏輯推演和利益關係的角度來分析東方文化都是走向了偏頗之處,最終呈現出來的,一定是不倫不類的東西。《花木蘭》大致如此,披著東方文化的皮,講西方文化的裡。
此外豆瓣顯示劉亦菲演員名下作品共37個,去除沒上映播出,綜藝節目嘉賓。3部作品優秀(高於8分),7部作品及格(高於6分),13部作品及格線以下(低於6分)
其中,電視劇總計4部:3部優秀(高於8分),1部及格(高於6分)。電影總計19部:6部及格(高於6分),13部及格線以下(低於6分)
對於《花木蘭》你有什麼想表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