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翡》講述的是一個江湖兒女的成長故事。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斷。大俠李徵為庇護戰亂中的無辜百姓,建立了四十八寨。
李晟和周翡分別是李徵的孫子和外孫女。10年前,李晟的父親為救周翡而被殺,周翡的母親李瑾容因而代執掌四十八寨大當家,待李晟成人之後再將寨子交予李晟。
然而李晟卻是個闖禍精:
因聽到姑母的一句議論,就執意闖洗墨江,讓自己和表妹身陷囹圄,差點喪命;出任務的時候,為了爭功脫離團隊,表妹為了找她身陷險境,自己慘兮兮差點掉下懸崖,馬也被惡人牽走;路遇殺父仇人,不顧勸阻,不評估彼此實力,強行刺殺,結果害死前來救他的瀟湘老夫人。
給人一種感覺,仿佛他是一個工具人,劇情全靠他闖禍來推動。
那麼實際真是這樣嗎?他作出的行為是全無理由的嗎?
李晟的行為動機是他極度想獲得他人的認同。
就像他在下山考校中,規則是拿到2張窗花即獲得下山資格。李晟一口氣拿下15張窗花,獲得眾人交口稱讚。他要取得好成績,讓人心服口服。
而周翡,她的目標是下山,所以她取得2張窗花。剛好達標就夠,多一張都浪費。
從這個意義來看,一個人想獲得他人的認同是有積極意義的,它讓人激發更大的潛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中國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會充分利用孩子想獲得認可的心理,會說:你看別人家的小孩,他多麼多麼優秀。這樣會讓孩子產生競爭意識,要做得像那個小孩一樣好,甚至比他更好。
李晟要與之相比的那個小孩就是周翡。
從小這個表妹就處處比自己優秀。雖然因為父親的事情,妹妹處處讓著自己,但是他知道妹妹並不是出於對自己的認可。甚至他感受到妹妹瞧不起他。
於是,在練武的時候聽到別人議論周翡的武功高強,他要挑戰她;在聽到瀟湘老夫人讚賞周翡的時候,他要偷偷脫離隊伍,他想去前方打探消息,取得成績,獲得肯定。
到這裡我們就看到和別人家的小孩競爭、要獲得他人認可的潛在弊端了:這讓人迷失,忘了自己要達到的真正目的,從而在行為上走偏。
就像李瑾容所言:李晟心思雜念深重,恐難堪當家大任。
李晟聽到這句判言,負氣背起行囊,夜闖洗墨江。還好魚老及時關停牽機陣,否則就害死周翡和謝允了。
等到了真正的江湖上,這樣的貪功冒進終於讓他嘗到苦果。瀟湘老夫人及同行的四十八寨兄弟為了救他而犧牲了性命。
建立身份認同是青少年在成長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務。
這種(自我感覺與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的)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埃裡克森 (心理學家)
那如何建立這種身份認同呢?
《被討厭的勇氣》中給出了答案: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其共同體感覺,需要做到三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阿德勒也說:如果你做到了這三步的話,你原本被他人認可的需求就不存在了,你就能從他人的評價中獲得釋放,獲得真正的自由。
自我接納即接受自己的天資和武功水平,不將武功、個人表現和自我價值劃等號。取得的成績只是對水平的反饋,並不因他人的任何和貶低而增減。
他者信賴即信任姑母對自己的真心愛護和栽培,表妹周翡對自己的關心和親情,其他人即使在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情況下也能對自己尊重和接納。
這一點周翡真是做得沒話說,看到李晟去了洗墨江,二話不說就跳下去救他。
他者貢獻即作為四十八寨的一員,做事要考慮整體的利益,為寨子作貢獻。就像爺爺李徵那樣,創建四十八寨是為了保護受難的人,而不是為了別人的喝彩,反倒成了一代大俠。
如果李晟能夠走出小我的格局,把關注點放在蒼生,去幫助他們,那時,相信他也不會再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了。
這時候他才能真正地心理解放,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