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臨期口紅塞進盲盒、「改娃師」年入百萬,年輕人的錢有多好賺?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顯微故事,作者 | 楊佳,編輯 | 卡門

年輕人又把一家公司「買」上市了。

Pop Mart上市後,一則數據顯示,近20萬年輕人在購買盲盒上花費過萬。

和「盲盒」有關的搜索信息裡,人們都在詢問"入坑」和「出坑」的方法。而看到機會的商家,則借著熱風推出護膚盲盒、數碼盲盒……

打開盲盒的期待、未知,構成了盲盒生意的核心,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和博彩生意擁有著相同的邏輯和刺激。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一群買盲盒和賣盲盒的人,他們之中:

有的人一年花了20萬買盲盒、為了抽中隱藏款不惜10點守在商場「擦玻璃」、「端盒」;有的人是見證了「炒盒組」和「改娃師」等盲盒衍生職業的暴富;還有的人把盲盒作為了「割韭菜」的形式,通過在盲盒內放三無產品、回收手機以達到清庫存的目的。

以下是關於他們的真實故事:

靠盲盒「清庫存」:臨期化妝品、回收手機靠盲盒最好賣

運營 老K 29歲

盲盒熱後,各行各業都開始做盲盒,但大部分的盲盒都是「割韭菜」。

為了清庫存,商家會把賣不出去的東西放在盲盒裡銷售,再利用盲盒「售出不退不換」的規則,讓用戶投訴無門。

我在文化公司、數碼公司都做過運營,這兩家公司都推出過盲盒。但針對用戶群不同,玩法也不同。

文化公司的盲盒針對年輕女性,裡面多是一些護膚品、小商品。

護膚品多是來自廣州的代工廠,價格低到幾塊錢,甚至有的是三無產品。小商品則以眼罩、拼圖等小玩意兒為主,從義烏等地進貨,成本也只要幾元錢。

根據盒子大小,盲盒標價20-30元不等。我們對外說盲盒可能抽到大牌口紅、名牌包、手機,但其實我們都沒放進去過。

緊接著我們在網上放一些水軍,曬那些手機、口紅,吸引不明真相的女生前來購買,一度幫我們清了大量庫存。

由於銷量太好,許多商家都請我們幫忙清庫存,為此我們還開發了新的合作渠道和收入模式。

數碼公司推出的盲盒針對男性用戶,有200元手機盲盒、100元電子產品等多個價位的盲盒選擇。

手機盲盒肯定有手機,只是沒有值錢的新款手機。

盲盒裡的大多是回收來的二手機、翻新機——一臺功能完好的手機回收價格低至幾十元。

而且利用盲盒去庫存,賣二手,很少有維權。就算有維權,補發一個快遞也依舊是賺錢的。

靠著這條門路,我們公司一年收入上千萬。

每次看到有用戶諮詢盲盒並小心翼翼許願(留言,希望有什麼)時,我腦子裡都會浮現那句話:買的不如賣的精。

「改娃師」年入百萬:被改成手機殼、掛墜的娃娃身價翻十倍

二手平臺運營 cc 24歲

我在一個興趣社區做運營。

我們平臺上可以交易和分享盲盒,每天都有玩家展示自己的「娃」,交流拆盒經驗。

用一個字形容這群玩家,那就是「壕」;如果用兩個字形容,那就是「任性「。

我把這個成為「快樂經濟」,為了一時開心,他們真的願意花高價來換一時爽。

雖然盲盒大多是59元,價格透明,但在二手交易平臺上,除了隱藏款,開盒的都只買五折——少了開盒的過程,盲盒的價值就少了一半。

而那些隱藏款,因數量少,有的可以炒到近千元。

人人都愛隱藏款,一些炒盒黨為了限量款和隱藏款一箱箱買,還衍生了一個小眾詞語「擦玻璃」——商場10點才讓顧客進去,許多玩家會假裝成保潔說「擦玻璃",就為了搶首發或者大量囤貨。

囤貨是有技巧的,最好出手的是節日限定,在特殊節日大量買入後轉賣,可以賺一些錢,一個盲盒能多賺幾十塊。

但萬一沒賭對砸手裡,就只能賤價甩賣了。

還有些高端玩家熱衷於「改娃」——將娃娃改裝成手機殼、把娃娃零件互換做成新的娃娃、或者自己噴漆上色,現在都有專門的「改娃師」了。

曾經有個改娃師,一天能改接近5隻娃娃,光改造費就是200起,算下來每個月輕鬆過萬。而被改過的娃娃身價翻10倍,直接漲到200多元。

盲盒也有鄙視鏈。進口IP鄙視國內IP,鄙視盜版抄襲。很多不知名的商家聽聞盲盒銷量好,推出了9.9元包郵盲盒,最後卻賠掉底褲。

說到底,盲盒也是一種消費文化,文化就是需要培育的。

一年花20萬拆盲盒:每天10點在POPMART門口「擦玻璃」

小Q 上海 27歲

盲盒太適合我這種收集癖和強迫症了。

當聽說POP MART上市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和我一樣的人還真不少。

我從小就愛收集東西,彩妝、馬克杯、包包,為了收集各種珍藏版花費近20萬元。我媽看我有收集癖,還專門給我騰了個房間放這些寶貝。

前幾年,我開始發現同事桌上總有幾個不同造型的手辦娃娃。有次我還圍觀了她拆盒,桌上堆滿了包裝一樣的盒子,大家都得想知道裡面是啥,能不能開到限量版。

尤其是工作後,每天枯燥重複的工作更讓人急於尋求一些新鮮感和刺激。圍觀她拆了幾次盲盒,我也忍不住去POP MART買了一些,就這樣入坑了。

不到4個月時間,我就通過門店和網上購買擁有了180多個娃娃,還買了專門的架子來收納這些娃娃。

某些款特別難抽,還容易抽到重複的娃娃,所以我開始買二手娃和「明盒」。

盲盒有許多專屬交易平臺。在上面,普通娃價格低,隱藏娃娃會炒到高價。我一般查漏時買普通娃娃,有時能用半價收到想要的款。

但這樣也失去了玩盲盒的新鮮感。知道自己會收到什麼,開盒時完全沒有緊張感,有時快遞到了都懶得拆。

這時,圈裡的娃媽教了我新玩法「端盒」——整個系列一鍋端。這樣不僅不會抽到重複的,也能體會到的拆盒的樂趣。

我第一次體驗端盒是購買的點心labubu系列,一共12個款一次性端走,在拆開的時候享受了「不知道這個會拆出什麼」的刺激感。

「端盒」讓我體會到財大氣粗的感覺,我還將端盒當作生日禮物送給朋友。

最多的一次,我端了12盒送給朋友,還下單了幾個隱藏款、購買了放置娃娃的產品架,花費接近上萬元,就為了打造屬於娃娃們的樂園。

沒玩過盲盒的永遠無法理解,對於我們這些「打工人」來說,在娃娃的世界我們才是真正的主宰,那是我的另一個寧靜天堂。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焦點

  • 把臨期口紅塞進盲盒、做「改娃師」年入百萬,年輕人的錢有多好賺?
    年輕人又把一家公司「買」上市了。  Pop Mart上市後,一則數據顯示,近20萬年輕人在購買盲盒上花費過萬。  和「盲盒」有關的搜索信息裡,人們都在詢問"入坑」和「出坑」的方法。小商品則以眼罩、拼圖等小玩意兒為主,從義烏等地進貨,成本也只要幾元錢。  根據盒子大小,盲盒標價20-30元不等。我們對外說盲盒可能抽到大牌口紅、名牌包、手機,但其實我們都沒放進去過。  緊接著我們在網上放一些水軍,曬那些手機、口紅,吸引不明真相的女生前來購買,一度幫我們清了大量庫存。
  • 「入坑」盲盒的年輕人,有人一年耗資百萬元
    隨著盲盒之風愈刮愈烈,盲盒販賣機、實體店紛紛入駐商城,搶奪最佳點位;線下排隊抽盒,組團猜盒、買盒,不僅令眾多實體店門庭若市,更被年輕人視為全新的社交方式。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盲盒收藏是硬核玩家數量增長最快的領域。在上海博物館,孫路遙從事媒體宣傳工作。
  • 花百萬元買「娃」,盲盒時代的潮玩生意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其營收從1.58億元增長至16.83億元,最近兩年營收增幅分別高達225%、227%。2017年至2019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56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實現爆發式增長,泡泡瑪特的成長過程,也讓越來越多人看到了盲盒乃至整個潮玩市場的發展速度。
  • 都2020了,那些炒鞋、炒盲盒的年輕人怎麼樣了?
    當那些「瘋狂炒鞋月入百萬」、「盲盒最高可賺39倍」等消息不斷出現時,聰明的朋友已經開始在喧囂中嗅到了一絲「韭菜」的芬芳……進入2020年,那些炒鞋、炒盲盒的年輕人怎麼樣了?顯然,很多炒鞋、炒盲盒的年輕人,在2019年和2020年交接之際,無奈地成為了炒物經濟的接盤俠。擊鼓傳花的遊戲,在這個新年終於將紅花扔在了「最晚入場的人」手裡。只想簡單賺點兒錢「我本身都不愛打籃球,更別說喜歡球鞋了。」
  • 讓年輕人剁手不止的盲盒到底有多暴利?
    原標題:讓年輕人剁手不止的盲盒到底有多暴利?   6月1日兒童節,泡泡瑪特在港上市,一紙招股書引來無數驚呼,原來這個小小的紙盒子這麼暴利!
  •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陷入「賭徒心態 」,有人一年耗資百萬
    周圍的娃友回應。 在泡泡瑪特店內,大熊一邊跟娃友們交流,一邊拍攝娃友抽盲盒的經歷。澎湃新聞記者 喻琰 攝 在娃友們的好奇與期待中,有玩家當天忍不住一口氣買了7個盲盒娃娃,當面拆給娃友們看,還有的玩家直接整盒12個一次端掉。有娃友認為,新人入坑必須先從盲抽開始,這樣才是娃友們互相結緣認識的開始。
  • 有人靠賣白菜價商品,年賺百萬
    儘管在網際網路時代下,我們的生活便利了許多,但是同時,這屆年輕人也正在被債務給「掏空」。據支付寶曾經發布的《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中國近1.7億90後當中,一共有6500萬人開通了花唄。這也就意味著,每10個90後當中就有近4個人在使用花唄消費。此外,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年輕人當中,信貸產品的滲透率已經高達8成了,而且逾期貸款也在不斷的攀升。
  • 不起眼的「4種」行業,遭年輕人嫌棄,有人靠「這些」年賺百萬
    不起眼的「4種」行業,遭年輕人嫌棄,有人靠」這些「年賺百萬!在我國有句古話,叫做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在社會中選擇正確的行業是很重要的,還有一句話叫做,隔行如隔山,現在有些行業很不起眼,年輕人都看不上,但是這些行業利潤很高,很多人靠著這些行業年賺百萬,實現了財富自由,一些表面光鮮的行業,基本上賺不到錢,工作幾十年連房子都買不起。
  • 讓人慾罷不能的盲盒背後有玄機
    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 雷原似乎在不經意間,娃娃機、幸運盒子、盲盒機器人等,開始成為各大商場、影城、購物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上娃娃機,在線扭蛋機,各種潮牌IP的線上商城,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投幣抓娃娃,掃碼抽幸運盒子,排隊購買盲盒,是否也有你的身影?
  • 靠賣「盲盒」兩年收入翻十倍,賺年輕人的錢
    前言:馬雲說自己對錢感興趣,王健林說先定義個小目標!對於當代年輕人賺錢真的是很容易麼?知乎上人均月薪3萬,似乎到處都是賺錢的機會,但是社科院統計表示月薪一萬以上的人只有3%,而月薪不到2000的人盡然有38%!
  • 85後創業賣盲盒,年賺4億:揭秘盲盒經濟,如何掏空年輕人的工資?
    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潮玩手辦排名第一。每年有20萬硬核玩家,一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塊。有些瘋狂的消費者,一年甚至要花上百萬。 2020年兒童節,拼多多數據統計顯示,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
  • 盲盒經濟興起!「未知的喜悅」引年輕人追捧(組圖)
    那麼,買盲盒買的是什麼?為什麼盲盒會受眾多年輕人追捧?小小盲盒 引來眾人「癮」性消費所謂盲盒,物如其名,就是看不見內容的盒子,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買來後打開才知道裡面具體是什麼。
  • 比盲盒還燒錢,一個娃娃22萬……隱秘「娃圈」如何讓年輕人排隊入坑?
    ① 定價高一開始,有錢、有閒養娃的人大多是家裡有礦的年輕人,圈子極小,人數也不多。不過,隨著很多玩家精心打扮自家的娃娃,帶到各種場地拍攝精修的「私養圖」 ,並 po 到網絡上,不少人被吸引,入坑的玩家越來越多。
  • 「茉莉」有魔力盲盒別「盲」買
    A刺激 「入坑」解壓尋求驚喜感 年輕人為何熱衷於抽盲盒? 「有驚喜感,花幾十塊錢買開心。 」對高中生佳佳來說,無意中刷到的盲盒短視頻讓她 「入了坑」。每到周末,她會跟父母撒嬌,去一家商場泡泡瑪特潮玩店抽一個茉莉 (Molly)帶走。 「最狂熱的時候,一周之內買三次。
  • 比盲盒還燒錢,一個娃娃22萬:隱秘「娃圈」如何讓年輕人排隊入坑?
    為什麼「娃圈」這麼燒錢?了解了入坑「娃圈」後的花銷後,有姐妹靈魂發問:1)買娃只是第一步,「養」娃更燒錢對於娃圈玩家來說,買娃很貴,不說限量版,普通娃娃很多也是千元起步;養娃更貴,化妝、髮型、不同顏色的眼球,個個都要花錢。① 定價高一開始,有錢、有閒養娃的人大多是家裡有礦的年輕人,圈子極小,人數也不多。
  • 掘金臨期食品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作者:田巧雲,新零售商業評論高級編輯「是灰色地帶,還是一門好生意?」好文4185字 | 7分鐘閱讀題圖源自電影《三個金幣》最近,臨期食品在年輕人群體中成了熱詞。火到什麼程度呢?豆瓣有小組,知乎有回覆,B站還有UP主專門開箱測評。
  • 抓娃娃機、盲盒、口紅機...真的「低投入、高回報」麼?
    後來才知道一個娃娃也就值十來塊錢,進得多才五六塊。這肯定是門好生意。投資小,毛利高,往商場一擺,沒有技術壁壘也不用幹活,懶漢都能發大財。可天底下真有這麼好的買賣?這一次,記者實地探訪了北京多家熱火朝天的商場和門店,採訪了多位業內主流品牌和從業者,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低投入、高回報、能躺賺」的創業項目——真相殘酷又現實。
  •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59元就能買到的快樂 你買不買?
    剛入坑盲盒近三個月,大熊笑稱自己成了專業的盲盒導購員。他站在一位剛入坑的「萌新」玩家身旁,指導新人玩家嘗試親捏兩側、上下搖盒後,指著櫥窗裡的展示娃娃告訴這位新玩家:「只要59元!你可能就抽中了你喜歡的娃娃呢?」「買不買?」「這有什麼不好確定的?缺這59嗎?不缺?買就好了。」周圍的娃友回應。
  • JK、盲盒和球鞋 後浪理財路子野
    這屆年輕人的理財方式有多野?裙子、玩偶、球鞋……通通都失去了本身固有的屬性,成為他們手裡的投資工具。然而,投機市場逃不了的宿命是熱得快,涼得也快。炒鞋人的今天,或許就是炒JK制服與盲盒人的明天。在理財這件事上,後浪還嫩得很。
  • 盲盒式魔力:能讓年輕人砸下一個首付?
    「我太難了,只有買盲盒才能讓我開心起來。好多朋友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在這些玩具上花這麼多錢,他們不懂,能花錢買到的快樂,為什麼不要呢?」因此,連騰訊這樣的大廠都加入了盲盒「研發」大軍。周大圓認為自己還算是比較理性的盲盒玩家,只要能集齊一套就很開心,有沒有隱藏款沒所謂。僥倖抽到一隻,就像中彩票一樣歡慶;如果買到了重複的基礎款,也可以在閒魚或盲盒群裡和其他玩家交換,不會有太多損失。但她發現,盲盒群裡的很多玩家卻沒她這麼「佛系」,圈裡有句話:「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