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大典》第三季總導播李克峰(中)、導播吳奕濤(右)、助理導播王迪佳(左)
《國樂大典》歷經三季統籌策劃、拍攝製作至今,嶄新的第三季以更驚豔的面貌與觀眾見面,其中精妙絕倫的畫面呈現離不開舞美設計、燈光設計、道具設計、造型設計等團隊的匠心製作,但最終要把這些出彩的設計呈現出來,還得靠攝影師和導播的手和眼。
三季以來匠人之作導攝團隊摸索出了一套對國樂、民樂的理解,同時結合本季主題,與舞美燈光設計,對機位的擺放和使用,做了相應的調整,力求將競演現場的選手表演、舞美燈光以及舞臺調度的畫面呈現做到極致。
匠人之作導攝團隊如何玩轉手中的攝像機,並賦予其令畫面燦然生輝的魔力?在《國樂大典》第三季熱播之際,讓我們一同揭開節目拍攝錄製的神秘面紗。
《國樂大典3》的機位設置,考慮的是如何在把樂手個人的演奏魅力表現出來之餘,還要將樂曲的情緒和整個舞臺的美感、震感、嗨high感等淋漓盡致又精準的通過畫面傳達給觀眾。因此特種設備的使用就變得尤為重要,根據舞臺的特點,導攝團隊選擇了帶環形軌道的電兔子,用其靈動快速的運鏡,不僅可以全程無死角的運鏡拍攝選手的演奏過程,360度的環形軌跡結合鏡頭運動,快慢相宜的使整個「籠巢」舞美時而寫意時而震撼。
另外一個機位就是現在S級製作中必不可缺的飛貓了,也就是國外常說的SpiderCam。由於整個舞美的造型以及在舞臺內部懸掛了8塊可上下升降的冰屏,飛貓的吊點受到很大的限制,考慮到整個舞臺的造型是一個巨大的「琵琶」,所以導攝組決定將常規的四線多維飛貓改為單線單軌跡飛貓,雖然運動範圍受到限制,卻能補足整個畫面的造型感,通過攝像機的移動升降推拉,最大程度體現了舞美的設計的初衷。
樂器演奏有許多角度需要捕捉,常規攝像機拍不到的位置,導攝組使用了GoPro8運動攝像機,體積小,畫質接近訊道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實現導演及導播意想不到的畫面。結合不同類型的節目、不同的樂器、不同的舞臺調度,將GoPro戴在鼓手、古箏甚至舞者的頭上,在一個音樂節目中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客觀的舞臺演繹,還能以第一視角看到樂手的演奏,非常直觀的感受到國樂的魅力。
另外,在《國樂大典》第三季的節目中我們能感受到豐富的舞臺調度變化和樂手們各具特色的人聲展現,配合這二者最常用的機位之一便是斯坦尼康。該機位能實現保持鏡頭穩定性的靈活運動,因而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現場感極強的直觀畫面,令電視機前的觀眾猶如身臨其境,得以更酣暢淋漓地感受《國樂大典》第三季帶來的國樂視聽盛宴。
「搖臂、軌道、天眼」這三個機位與特種機位相輔相成,目的是呈現整個舞臺氛圍,營造每個樂曲的意境、情景,幾個特種設備的使用能夠將樂團競演秀現場舞美燈光和大屏道具各式變化最完整呈現給觀眾。燈光閃爍配合搖臂的運動,大屏變化結合軌道移動,地屏畫面搭配天眼機位,各種各樣的舞臺變化通過形式多樣的排列組合形成一幀又一幀畫面,最終產出了優質的節目視覺成像。
樂曲演奏的拍攝需要細緻地安排每個小節甚至每個拍子的鏡頭,在有限的機位中,如何分配好各個機位的功能,是導攝組的重中之重。特別一旦樂器多、調度多的情況下更需要攝像師與導播默契配合,力求將各個機位功能最大化。
對於單個樂器的拍攝,固定機位的特寫鏡頭也有特別要求,需要攝像師了解樂器的特性,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方錦龍老師的《憶江南》,琵琶演奏時樂手兩支手的功能是什麼,什麼樣的節奏或彈撥,需要拍哪只手,通過排練、彩排,攝像師需要熟悉樂曲、樂器,甚至是樂手的演奏習慣,這樣才不會遺漏。
多樂器合奏更考究攝影師的取景角度,需要展現樂手之間、樂器之間的關係。樂曲《大魚》是一首意境極美的作品,打擊樂表演者,一人演奏了眾多打擊樂器,雖然是打擊樂,但是在樂曲前半段的柔板中表現也很突出,如何把靈動的打擊樂和舞美完美結合,導播和攝像在構圖上花了頗多心思;中段進入強節奏後,舞臺的燈光變化和樂器的強勁演奏給現場觀眾帶來了巨大震撼,如何把這個感受帶給電視機前的觀眾,這都是我們考慮的問題;彩排時,導攝團隊將GoPro戴在舞蹈演員頭上,在後期剪輯時,就有了4分50秒的時候那個唯美的主觀畫面。
還有《瑪麗亞》,作品中段的華彩段,古箏與二胡的競奏、琵琶和嗩吶的齊鳴,有機位專門拍攝兩人的合作、也有機位拍攝他們的特寫,在如此快的節奏中還可以根據樂曲的分句做到畫面呈現。因此,找到合適的角度也是攝影師在這檔節目中的基本素養。
導播根據節目的特性和樂曲的情緒,運用切換的節奏,將樂團所演奏的音樂氣氛推向極致。再加上高速機位捕捉到的樂手快速撥奏、滑奏以及飛速運弓的動作,讓我們的《國樂大典》在具有欣賞度的同時擁有了專業化。
匠人之作導攝團隊依照節目需求與特點,竭盡全力設計機器位置及畫面呈現,並積極配合舞美燈光與舞臺調度,力求與其餘各工種各工作組一道將國樂之美毫無保留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逢周五晚21:10
由國樂醬酒獨家冠名的
廣東衛視《國樂大典》第三季
點燃國樂傳承與創新的青春之火!
來源/廣東衛視《國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