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頭暈是由於過長時間或過於繁重、緊張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而引起的作業效率明顯的暫時降低的一種生理現象,中醫很早的時候就對頭暈有了很好的見解,中醫學就非常重視人身體的疲勞現象,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稱謂。如:疲乏、無力、倦怠、脫力、解亦、五勞、七絕等等。
根據不同的情況,辨證論治之後,可以有效地緩解症狀,使身體狀態更佳。
中醫認為,經常頭暈,可能與自己身體的五臟六腑的失調有密切的關係。
同時,中醫又認為,人的整個生命活動,全賴於「元氣」,元氣稟賦於先天而滋養於後天,是人體能量的源泉,與不同的臟器結合就產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元氣虛弱,就會使人體的各個功能處於低迷抑制狀態,也就構成了產生疲勞的根本原因。
古人把脾胃稱之為後天之本。脾胃強壯則元氣充足,臟腑功能正常,耳聰目明,精力旺盛,防病抗病能力提高,抗疲勞能力增強。
經常頭暈,試試按身體這6個地方,真管用。
第一個地方:人頭頂上的百會穴
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巔頂,聯繫腦部: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會穴歸屬督脈,有緩解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目眩失眠、焦躁等作用。
第二個地方:人腳底的湧泉穴,可以在我們腳底有一個強大的穴位,被稱為湧泉穴,只要處於通暢狀態就能夠讓全身得到氣血的供應,湧泉穴歸屬足少陰腎經,有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經常頭暈,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等作用功效,睡前用熱水洗腳,浸熱湧泉後。
中醫認為湧泉穴屬於腎經的第一穴位,能夠把精氣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具有強身健體以及固本扶正的功效。適當的對湧泉穴進行按摩能夠延年益壽,同時也能夠讓腎精變得更加充足。
第三個地方:人腳上的太衝,行間與大敦穴
太衝穴 養肝的五大穴位之一,太衝穴是人體的一個穴道,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太衝穴歸屬足厥陰肝經穴,有緩解治療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外科疾病等。
陰虛內熱體質的人容易表現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症,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就會心煩意亂,頭暈腦子脹,多揉太衝穴」向揉到「大敦穴」方向推揉,對於經常性的頭暈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第四個地方:人後背的腰眼
腰眼穴在人體位於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處。腰眼通常位於人體背部脊柱且與腎臟相對的位置,兩手握拳,用拇指掌指關節緊按腰眼,作旋轉用力按揉30—50次,以腰酸脹為宜。中年人經常搓搓腰眼,除了能緩解經常頭暈之外還能能防治風寒引起的腰痛症。
第五個地方:耳後的安眠穴
它位於頸部,當翳風穴(耳後凹陷處)與風池穴(枕骨下凹陷處)連線的中點,此穴能平肝息風、寧神定志,有效舒緩緊張情緒,提神醒腦,緩解頭暈,幫助入睡。
安眠穴是人體的經外奇穴,具有寧神鎮靜,平肝熄風的功效,是緩解和調理失眠症狀時,經常會用到的穴位。想要一個好睡眠、好精神,不妨用這個睡眠專穴——安眠穴!
第六個地方:手中的勞宮穴
勞宮穴,別名五裡穴,出自《靈樞·本輸》,是隸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自古以來,勞宮穴就是醫家治療神志與心病的特效穴,舉凡失眠、抑鬱、心煩,頭暈、神經衰弱等困擾,經常點按勞宮穴都能幫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