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那麼炎黃子孫是怎麼來的呢?有傳說炎帝和黃帝,這兩位是親兄弟,一人分管一片地域;還有傳言說這兩個人,黃帝施行仁政,主張發展,而炎帝喜歡擴張,主張戰爭,因為這個原因兩個部落發生了戰爭。這樣的故事太過於平凡,所以在民間流傳的不是很廣!
而在之後的千年間,文人逐漸編輯改編,炎黃趨於兩個說法,一個方向是徹底神化,把原本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都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天神;另一個方向是聖王化,淡去神怪色彩,儘量向真實的歷史靠攏。炎黃子孫的出處,黃帝在姬水(今陝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段古文,是現在考古發覺找到的最早的能證明炎黃出處的史料記載。從這段古文中,可以推斷出炎黃是起源於陝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
那麼這一區域的炎黃的後代,可以說得上是最早的炎黃子孫了,後來,炎帝黃帝展開阪泉之戰,經過慘烈的戰爭,黃帝打敗了炎帝,自然兩個部落變成一個部落,也就是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
在後來傳說中的帝王,直到夏商西周的國家執權者,都被認為自己是黃帝的直系子孫,最後離炎黃髮祥地很遠的蠻,夷也加入了炎黃子孫的行列。每個朝代的帝王也聲稱他們是黃帝的後裔。
古代的很多姓氏,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或他們身邊的臣子。而接觸了華夏文化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等)也聲稱自己是黃帝子孫、炎黃子孫。遼朝大臣耶律儼在著作《皇朝實錄》裡稱契丹為黃帝的後代。在清朝末年,這個觀念更加廣泛地流傳。
清末反抗滿族統治的早期革命黨人,即用「炎黃子孫、黃帝子孫」做口號取得漢人的支持,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先進人士,主張打破種族界限,以「炎黃子孫」為旗幟凝聚中華。在外國列強欺壓下,炎黃子孫被更加的認可,使得人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日本侵華時期,在中國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口號下,海內外華人都團結起來,對抗侵略!在這之後「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就算有了徹底的定論,直到現在國人走到外面,都會很驕傲的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