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秦山,出生在秦嶺山區的秦山。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大明帝國的水師浩浩蕩蕩地駛向印度洋,明成祖朱棣效法忽必烈大汗,向整個海洋世界宣布自己繼承正統的消息。根據官方記載,由於船隊規模浩大,與北京建都的工程共同導致了巨大的財務負擔,第七次遠洋航行後,明帝國停止了遠洋航行。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種可能改寫世界歷史的主張正取得越來越多的支持:最早進行環球航行的並非歐洲人,而是中國人,隸屬於鄭和船隊的周滿、周聞和洪保。這一主張無疑是向風平浪靜的航行史丟下重磅炸磅,許多歷史學家浮想聯翩,他們追尋鄭和船隊,勾勒出大明水師環球航行的足跡。
首先是航海的動機,作為一個帝位篡奪者,明成祖急需獲得外交承認,以減輕正統性帶來的內部壓力。因此,與麥哲倫這樣的探險家不同,鄭和船隊的目標是外交,每到一國便即宣告,成祖朱棣是天命所歸的正統皇帝,他們須以納貢(本質為貿易)的方式表示接受和承認。鄭和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當「番邦國王」拒絕這一通牒時,將會遭受懲罰。
由於鄭和賞賜貨物的價值通常高於番邦貢物,讓遠航成為實質上的政治作秀,但正因為如此,鄭和船隊才能不計回報地進行航海,乃至環行整個世界。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認為,鄭和是為了尋找失蹤已久的建文帝,建文帝很可能並未喪生於南京大火,而是幾經輾轉,出海遠洋。
其次是環球航行的基礎。根據《諸蕃志》、《嶺外代答》等書籍記載,早在12世紀,宋朝人就已掌握了太平洋季風運動的規律——這是漁民們歷經數百年,遠洋捕撈的成果。
除此之外,距今615年的鄭和船隊擁有240艘海船,2萬7千多名海員,並且解決了敗血症等災難性的遠航疾病,是當時世界唯一擁有環球航行能力的船隊。
第三在於地圖。在歐洲探險家「發現」世界之前,一些珍貴的地圖已經在歐洲流傳,但因為商會為獨佔商路實施的保密政策,這些地圖只有少量流傳下來。比如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之前,就有一張繪製於公元1419年的地圖標識出從格陵蘭島至澳大利亞的半個世界。更讓人詫異的另一張地圖被奧斯曼帝國的海軍上將持有,它繪製於公元1513年,起初被認為是非洲東部的地圖,但到了公元19世紀中期,當西方完成對南極洲輪廓的測繪後,才赫然發現,這張地圖竟然描繪的是南極洲海岸——早於西方測繪300年。
這些令人驚嘆的地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無一例外地繪製於公元1405年以後,並且早於歐洲人「發現」世界之前。這意味著鄭和船隊才是真正的世界發現者,歐洲人只是按圖索驥,然後偷取了他們的成果。圖為奧斯曼人持有的南極洲海岸線地圖。
最後則是直接證據。世界各地都有中國明代的沉船殘骸出現,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件位於北美舊金山灣附近,形狀與陪同鄭和的貿易船隻非常相似。經過碳測定,木頭碎片於公元1410年前後沉入海底,此時正值明代航海的高峰期——進一步的打撈則發現了大米和甲蟲體,而此時的大米作物還未傳入美洲。
基因學的興起也為上述觀點提供了佐證,優奇人被稱為「喬治亞州的黃種印第安人」,但令人驚異的是,他們信奉的是亞洲佛教,而不是美洲印度安人普遍信奉的拜物教和因蒂教。他們的基因成分有將近40%屬於東亞基因,遠高於其他印第安人種。種種跡象表明,鄭和的一些船員很可能滯留於此,繁衍生息。
為了隱瞞財務開支,明朝官員焚毀了鄭和船隊遺留的航海紀錄,使得考證變得十分困難。以至於對鄭和航海的研究依賴於他國紀錄,美洲、南極洲這些沒有文明,或者文明被摧毀的地域則難以查證。
近兩百年來,隨著證物的陸續出土、研究的不斷進展,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開始傾向於轉變看法。他們認為,鄭和船隊是世界的發現者,中國人進行了最早的環球航行——洪保向南經澳洲駛向南極洲,周滿探索了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周聞則向北探險,他的幾艘寶船在北美遭遇事故,不得不將一部分船員遺留在了當地。根據這些觀點,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早哥倫布70年;發現澳大利亞,早庫克350年;環球航行,早麥哲倫100年。但是,想要真正改寫歷史,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證據。
親們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感謝您的閱讀,覺得不錯請點讚、關注、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