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事記
來源:量子位
金磊 蕭簫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曾被估值12億美元,如今僅以2.3億美元被拋售。
甚至,在調整和支出後,談妥的最終價可能只有1.95億美元。
這是Yoshua Bengio、Jean-FrancoisGagné等人聯合成立的公司Element AI,曾獲來自微軟、英特爾、麥肯錫、加拿大政府等大型機構約2.6億美元的4輪融資。
作為2016年10月才成立的AI獨角獸、曾經最大的AI初創公司之一,Element AI的最終價值卻只有預估的2折。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獲得的機密文件顯示,這家公司在出售自己時已「身無分文」:
資金和期權都用光了。
即使有著圖靈獎得主、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Yoshua Bengio的名聲加成,也無法挽回這家AI公司的價值消融。
從12億美元跌落至2.3億美元,期間發生了什麼?
AI人才收購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獲得的機密文件顯示,Element AI將自己出售給矽谷軟體公司ServiceNow時,不僅沒能履行早期承諾,也難以再籌集資金。
而且從ServiceNow這次收購的目的來看,它們想要的並不是Element AI的業務。
這次收購的重點,僅僅在於獲得技術人才和AI能力。
一位ServiceNow的發言人證實,這次的全面收購,會保留Element AI的大部分人才,包括AI科學家和從業人員,但整合需求後將關閉其現有業務。這位發言人表示:
我們希望在交易完成後,減少大部分Element AI的客戶。
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環球郵報》認為,這家公司大肆招聘頂尖人才、大量進行宣傳投資的行為,與它建立軟體業務的初衷背道而馳。
為了建立起創始人所宣稱的「超級信譽」,Element AI曾經招聘了一大批加拿大和國外的頂尖人才,並開設了全球辦事處,甚至包括一家用於實現「AI向善」(AI for Good)的英國公司。
目前,這家提供無償服務的英國公司,員工人數已擴大到500人。
不僅如此,Element AI在宣傳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它僅僅在成立9個月後,就籌集了1.02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不到4年時間裡,這家公司已經融資約2.6億美元。
與拿到融資後踏實做業務相反,這家公司背後卻在偷偷地推銷自己。
《環球郵報》表示,這家公司除了發起私募以外,還曾於2018年12月,要求財務顧問Allen&Co LLC幫助其尋找潛在買家。
相比於大肆招聘和宣傳,這家公司的實際盈利也並不可觀。
據德勤統計,到今年11月下旬,Element AI的年收入僅為1000萬至1200萬美元。
德勤在估值Element AI的時候甚至認為,這家公司在2019年融資時的價值僅為7600萬美元,今年更是縮水至4500萬美元。
那麼,Element AI的實際業務,究竟是什麼呢?
Element AI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Element AI於2016年10月,在加拿大蒙特婁成立人工智慧企業(微軟等領銜創投),至今已有4年之久。
根據其官網發布的消息,它要做的事情就是:
讓人類和機器更加協同地工作。
然而比起使命來說,更讓人吸睛的,是它在短短幾年時間裡的融資速度。
根據Chrunchbase數據顯示,僅在成立半年多後,即2017年6月,便攬獲了騰訊、英特爾、Data Collective等企業拋出的「橄欖枝」,拿到高達1.02億美元的A輪融資。
隨後還有加拿大政府提供的500萬美元的支持,以及2019年9月的2億加元的B輪融資。
這讓Element AI迅速躋身「全球最大獨角獸」之一,估值一路飆升至12億美元。
為什麼能在如此短時間內,融到這麼的資金?
明星團隊是核心的原因。
首先其創始人之一,是我們熟知的「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的Yoshua Bengio。
他的存在,無疑對Element AI的科研能力,打上了一個「硬核」標籤。
此外還包括人工智慧專家Nicolas Chapados、Jean-Franois gagné、Anne Martel等眾多大咖的加盟。
加之Bengio除本人之外,其領導的蒙特婁MILA實驗室,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深度學習學術社區。
如此看來,團隊實力、擁有的智庫,這塊是拿捏到位了。
其次,是業務方向。
從官網所提供的公司能力來看,主要聚焦在了「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專家匹配」和「AI-as-a-Service」(AIaaS)。
換言之,Element AI要做的事情,像是人工智慧領域界的「麥肯錫」。
例如目前已經提出的一個產品Knowledge Scott,其目的就是將「數據轉換為知識」,以此來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包括其他兩款產品Document Intelligence和Access Governor,也是基於對數據的深度挖掘,來應對業界的需求。
嗯,是有點「數位化轉型」的味道了。
……
但實際結果,剛才也講到了,其實是失敗的,畢竟連Bengio本人都否定了Element AI的價值。
更有Reddit網友評論說,「能在如此駕馭炒作的浪潮,讓人震驚」。
但這件事情令人唏噓的一點是,竟然連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的Bengio帶頭,也能讓其公司走至今天這一步:
這些人得到了世界上所有的資源,擁有瘋狂的早期融資,有背後的頂級人才庫(MILA),有世界上最支持風險投資的政府之一。但卻成為了一個笑話。
然而,細想一下,類似Element AI這樣的事情,還真並不少見。
AI炒作巔峰已過去?
「三年半虧損23億」、「四年虧損73億」、「研發投入偏低」、「毛利率低」……
這是部分AI獨角獸公司在披露招股書後,外界對於AI公司營收難的感嘆。
自2019年以來,即使當初的「AI四小龍」,已有3個正式啟動了IPO計劃,但市場對於AI獨角獸們「估值過高」、「盈利能力不足」的質疑仍然存在。
現在,即使是昔日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所成立的公司Element AI,也逃不過被拋售的命運。
據億歐智庫統計,自2012年起,中國人工智慧創業熱潮啟動,至2016年達到頂峰,隨後創業數量逐漸降低。
到2020年,AI新創企業僅為2019年的12.5%,AI窗口期正在迅速關閉。
△圖片來源於億歐智庫
從投資角度來看,中國AI私募投資熱度在2017-2018年達到頂峰後,投資頻次和額度也開始逐年回落。
億歐智庫預測,2020年全年投資頻數,將回縮至2019年全年水平的50%~70%。
△圖片來源於億歐智庫
隨著窗口期的縮窄、私募投資趨於飽和,AI行業的「冷靜期」也悄然而至。
現在的AI公司,也正面臨「重估」和「清算」的命運。
再回看「AI四小龍」,從最初一同進軍人工智慧視覺算法,到如今早已細化向不同的賽道,尋找差異化的商業落地模式和發展空間。
依圖自研晶片「求索」的正式商用、落地,此後提出「算法即晶片」的概念,在造芯之路上前行。
曠視在招股書中,屢屢提及「解決方案」、「AIoT」等物聯網概念,致力於在這一方向走出新道路。
商湯已被貼上了「算法工廠」的標籤,將自己的AI能力推及到千行百業中。
而雲從,則已經演變成了一家作業系統公司,專攻人機協同作業系統。
……
面對AI公司商業化落地難、盈收難的問題,吳恩達就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
團隊建設不能僅依靠明星工程師,而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跨學科、跨職能的團隊。
而Element AI的先例,也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人工智慧企業,已經逐漸從早期技術驅動,逐漸向商業化驅動發展。
而場景的適配性,也將成為AI落地的關鍵環節。
參考連結:
https://techcrunch.com/2020/11/30/servicenow-is-acquiring-element-ai-the-canadian-startup-building-ai-services-for-enterprises/
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khin4c/n_montrealbased_element_ai_sold_for_230million_as/
https://mp.weixin.qq.com/s/00R101eK0OFC0GVNyapZ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