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的6月6日,高雄市民將投票決定是否罷免現任市長韓國瑜。如果投票案通過,這位政治明星將成為臺灣政治史上首位被罷免的地方縣市長。
韓國瑜的高開低走
從2018年「韓流」興起到如今面臨罷免之虞,「非典型國民黨人」韓國瑜這兩年過得猶如坐上過山車。2018年11月24日那晚,韓國瑜站到了人生巔峰。在「韓粉」的簇擁下,他以政治素人的「人設」,以「人出去、貨進來、高雄發大財」的口號,大勝民進黨對手陳其邁,成功當選綠營票倉高雄市長,一時間成為島內最炙手可熱的政治人物。
從現在來看,或許是對自己的人氣過分自信,韓國瑜之後的路走得急了點。無論是個人登頂政壇最高峰的意願,還是國民黨內鈎心鬥角把他推向前臺,當了幾個月市長的韓國瑜在去年年中宣布在職競選地區領導人。高雄綠營由此攻擊他當「落跑市長」「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發起了「罷韓」運動。不過按照臺灣「選舉罷免規定」,公職人員就職未滿一年不得罷免,韓國瑜暫時躲過一劫。
成王敗寇。在民進黨「仇陸反中」的操弄下,今年1月11日地區領導人選舉,韓國瑜以較大劣勢敗給蔡英文,終結了「韓流」不敗神話。之後儘管韓國瑜表示要全身心當好高雄市長「拼市政」,但高雄局勢已經由不得他掌控了。幾乎就在敗選同時,高雄綠營迅速發起第二輪的「罷韓」公投。
過去,臺灣「選舉罷免規定」對罷免設定非常高的門檻,但自2017年底島內立法機構三讀通過民進黨版的修正案後,大幅降低通過門檻。過去,通過門檻是投票人數要達到總人數二分之一以上,且在有效投票數中,超過二分之一為同意。其餘情況均為否決。如今減少為,投票人數只需達到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且同意票數達選區選舉人數四分之一以上即可。
新版「選罷規定」落地後,首使牛刀的,是2017年的罷免「時代力量」民意代表黃國昌案。結果投票人數達到四分之一,但同意票數未達四分之一,罷免案沒有通過。第二次,就是如今的「罷韓」案。
民進黨的步步緊逼
從韓國瑜選舉失利、表態「回歸市政」那一刻起,民進黨的「罷韓」行動就緊鑼密鼓地進行。
1月17日,也就是領導人選舉結束一周後,臺灣選務部門宣布,罷免案的第一階段——提議罷免通過。按規定,提議罷免人數應達到選舉人數的1%。2018年高雄市選舉人數為2281338人,提議罷免人數達28560人,跨過了1%的門檻。
到了4月7日,選務部門宣布,收到有效聯署書37萬多份,超過選舉人數的10%。第二階段——罷免聯署過關,並宣布第三階段——「罷韓」投票定於6月6日進行。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民調顯示九成民眾認為政治活動應該暫停,蔡英文也宣布停止籌辦「5·20」就職典禮。然而,面對韓國瑜提出的「市政優先、防疫第一」,民進黨並沒有放緩「罷韓」進程,利用當局行政資源給高雄「穿小鞋」,不給韓國瑜藉助防控疫情穩住民意的機會。
作為臺灣當局選務部門負責人,民進黨人李進勇定調「罷韓」投票高雄要開1823個投票所,「不借,我頭剁下來給你」,接著又以公開信的形式要求高雄的區長、學校校長配合,甚至做好了向民間借場地甚至「搭帳篷」的準備。原本應該持中立態度的選務負責人,變成衝在前臺的「罷韓指揮官」。
當前,臺灣防控疫情處在關鍵期,之前又出現了停靠高雄的「敦睦」艦隊官兵染疫事件。在此情況下,民進黨極力鼓動高雄200多萬市民在同一天走出家門來投票,「罷韓」案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敦睦」艦隊?面對如此之大的潛在傳染風險,講政治的當局衛生部門、選務部門都選擇視而不見。
高雄市的防疫挑戰
對於民進黨的步步緊逼,日前韓國瑜以6000字答辯書回應,除了提出15項政績之外,還表示自己「任憑風雨,努力向前」「心境坦然,問心無愧。」
作為本應是韓國瑜堅強後援的國民黨,在此關鍵時刻卻鮮有挺韓動作。之前,新任黨主席江啟臣赴高雄與韓國瑜交流後不再談「罷韓」議題,其餘國民黨籍縣市長都採取「冷處理」態度,坐等6月6日投票結果。有報導稱,國民黨採取「高調防疫、低調挺韓」的做法,希望藉此力挺韓國瑜渡過難關,下周國民黨將公布挺韓措施。
「罷韓」案通過的門檻為贊成票是選舉人數的四分之一,約58萬張票。韓國瑜於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的總得票數有89萬張票,到了2020年領導人選舉,韓國瑜在高雄拿到61萬張票,蔡英文拿下109萬張票。從前期「罷韓」案第一、第二階段輕鬆過關來看,韓國瑜面臨的壓力不小。不過,離投票日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韓國瑜團隊也不會坐以待斃。
那麼,假如6月6日韓國瑜真的被罷免,他的政治生命會由此結束嗎?有分析認為,韓國瑜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平臺,「韓流」有可能因此偃旗息鼓,還有一種分析認為,藉助「韓流」積累下的「韓粉」,他將衝刺明年的國民黨黨主席選舉。
對於高雄市的疫情防控而言,罷韓更是一個壞消息。因為「罷韓」投票有過一次人員聚集,補選高雄市長將是第二次人員聚集,再加上前期的候選人造勢拉票活動,高雄防疫形勢將面臨二度挑戰。難怪島內媒體直言:對於民進黨而言,「罷韓」比民眾健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