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歷史上有一位非常獨特的皇后,失寵之後沒有被廢,但死後沒有舉行國葬也沒有被追諡皇后名號,而且還在死後給皇貴妃墊腳,葬禮極為簡陋甚至不如七品縣令。
這位歷史上很獨特和很悲催的皇后就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由於她生前因斷髮問題與丈夫乾隆關係鬧得非常差,所以她死後沒有被乾隆追諡皇后名號,以至於在歷史上大家都不知該如何稱呼她,只能稱呼她為乾隆繼後。
除了沒有名號的尷尬之外,在歷史上連繼後的姓氏都很尷尬很有爭議,史書中關於她的姓氏記載出現了輝發那拉氏和烏拉那拉氏兩樣,所以讓後人很迷惑她究竟是姓輝發那拉氏還是烏拉那拉氏,因此在史學界這種爭議的情況下只能先以那拉氏稱呼她,所以她的全稱暫時就以乾隆繼後那拉氏為稱呼。
那拉氏出身滿洲鑲藍旗,她的父親是世襲鑲藍旗包衣佐領訥爾布,其家族在清朝政壇並不顯赫,訥爾布除了世襲佐領的職位之外,在政壇上再無其他作為,因此那拉氏的母系家族應該在清朝政壇上並不輝煌。
那拉氏是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雍正親自指婚給了還是皇子的乾隆做側福晉,但是那拉氏在乾隆的女人之中並不算是最受寵愛,無疑乾隆一生摯愛的是原配妻子富察皇后,其次則是非常寵愛慧賢皇貴妃高氏。
乾隆即位之後立刻冊封富察氏為皇后,緊接著就是為高氏抬籍,全家內務府包衣身份抬籍進入鑲黃旗,這就是因為按照清宮規矩只有上三旗旗籍的女子才能晉封為貴妃以上級別,所以乾隆為了冊封高氏為貴妃還是費盡心力,而當時的那拉氏不過是沒有名號的庶妃而已。由此可見在乾隆登基之前和繼位初期那拉氏並不受乾隆寵愛,乾隆摯愛是富察皇后,寵愛的則是高貴妃。
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才想起冊封這個側福晉那拉氏為妃,給她的封號是嫻妃。那拉氏的封號很有意味,「嫻」的滿語是「elehun」,漢語意思就是寧靜、祥和,所以這也說明了歷史上那拉氏為人很可能是溫文爾雅,斯文甜美,這樣不爭不搶斯文儒雅的女人很難不受到乾隆的寵愛。
乾隆十年(1745年)高貴妃病重去世,在臨死前乾隆冊封其為皇貴妃,在這裡說一下清朝關於皇貴妃的制度,根據清宮規矩皇貴妃是後宮之中地位僅次於皇后的地位,所以通常皇后在世時為了照顧皇后的面子是不設立皇貴妃,而高貴妃臨死前乾隆為了給她衝喜在富察皇后在世的情況下冊封了 其為皇貴妃。因此高貴妃死後被乾隆追諡為慧賢皇貴妃的名號。
高貴妃死後,乾隆就想起那拉氏的甜美溫柔了,他就冊封其為嫻貴妃,當然,除了嫻貴妃之外還有純妃被冊封為純貴妃,由此乾隆開創了後宮雙貴妃並立的局面,但那拉氏由於出身是滿八旗旗籍所以地位要比出身漢八旗的純妃蘇氏更高一些,因此那拉氏就成了乾隆後宮之中僅次於富察皇后的妃嬪。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歷經兩次喪子之痛的富察皇后經受不住打擊去世,乾隆與富察皇后感情是非常深厚,先後歷經喪子喪妻之痛讓乾隆悲痛欲絕,乾隆急需找人轉移情感宣洩口,或者說是找到替代富察皇后的替代品,這時候溫柔甜美的那拉氏讓在她身上看到了富察皇后的身影,於是乾隆就開始打算冊立那拉氏為第二任皇后。
但是富察皇后剛剛去世,以打造仁君重感情人設的乾隆也不能立刻冊立皇后啊,於是他在富察皇后去世後不久先冊封那拉氏為皇貴妃,由她權攝後宮事宜,這也算是為冊立那拉氏為皇后奠定基調。
等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富察皇后喪期滿兩年之後,乾隆就冊封了那拉氏為皇后。其實乾隆之所以會選擇那拉氏為皇后,其一是那拉氏為父親雍正賜婚的側福晉,乾隆冊封其為皇后也是彰顯孝道;其二那拉氏身上有著比較濃厚的富察皇后身影,因此乾隆拿那拉氏成為了富察皇后的替代品;其三那拉氏家族在政壇上沒有太大影響力,不會影響到乾隆繼位之後多年已經穩定成形的政治格局。
從富察皇后去世之後到那拉氏與乾隆反目這17年中是她與乾隆最甜蜜的時刻,她還為乾隆生下了一個兒子即皇十二子永璂。但是甜蜜的時刻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戛然而止。
那拉氏以及乾隆後宮中幾位極為受寵的嬪妃跟隨乾隆南巡,在這次南巡旅途中最開始乾隆與那拉氏感情還十分要好,途中乾隆還頗費心思的為那拉氏慶賀了48歲生日,但到了閏二月十八日到了浙江杭州之後事情就發生了變化,這天上午一切都還正常,乾隆還帶著那拉氏觀賞江南美景,但是到了晚膳時,那拉氏就在沒有出現過,這天晚上與乾隆共進晚膳的是後來更受寵愛的令妃魏佳氏。
之後乾隆就以那拉氏患病為由命額駙福隆安護送回京,乾隆對外宣稱那拉氏當他面剪髮,這在滿洲人眼中妻子斷髮是詛咒丈夫的意思,所以乾隆怒不可遏,有了廢后的打算。
乾隆南巡迴京之後立刻收繳了冊封那拉氏為嫻妃、嫻貴妃、皇貴妃、皇后的四份冊寶,乾隆此時已經有了廢后打算,但是乾隆廢后的想法遭到了滿朝文武大臣的反對,因為大家都認為那拉氏沒有足夠被廢的理由,而乾隆始終就一套說詞那就是那拉氏斷髮,所以群臣不同意,乾隆又想樹立寬厚仁君的人設形象,因此乾隆只能打消了廢后的想法。
但是乾隆並沒有放過那拉氏,他對那拉氏採取了冷暴力,他將那拉氏居住的翊坤宮中宮女太監全部遣散,只給那拉氏留下了兩名年老的宮女,這種待遇清宮之中只有後宮地位最低微的答應才有的待遇。那拉氏實際上是不廢而廢,她的翊坤宮也成為了冷宮,在遭受乾隆冷暴力對待一年多之後那拉氏就去世了。
那拉氏去世後葬禮更是極其簡陋,雖然乾隆沒廢除她的皇后名號,但也沒有給她追諡皇后的名號,而且根據記載那拉氏整個葬禮只花費了二百兩七錢銀子,這等葬禮費用還不如七品芝麻官的葬禮,可見在乾隆心中恨極了那拉氏。
那拉氏算是清朝唯一的一位皇后名號尚存死後卻以嬪級以下待遇下葬的皇后,按照清宮規矩,皇后死後是應該陪葬在帝陵之中,且皇后、皇貴妃、貴妃、妃這個級別的女人死後都是要有神主牌位供奉在帝陵園寢享殿之內接受供奉和祭祀。 乾隆在她死後沒有讓人供奉她的神主牌位,連埋葬地方也是將她塞進了高貴妃的陵寢之中,算是給高貴妃墊腳了,這哪是一個皇后待遇。
而且乾隆嚴禁對外洩露那拉氏葬身之處,只有清東陵的護陵侍衛才知道那拉氏與高貴妃葬在一起。直到民國時期,乾隆的裕陵被盜,後來高貴妃的地宮也被盜了,新中國在八十年代對高貴妃地宮進行了清理保護,這時才證實了乾隆繼後那拉氏與高貴妃葬在一起。
那拉氏死後不止她自己被乾隆極為厭惡,乾隆連帶著將她娘家家族都厭惡上了,之前乾隆為了冊封她為皇后,把她整個家族由正藍旗抬籍抬入鑲黃旗,在她死後乾隆又將她的家族全部發回正藍旗,並且還革除了那拉氏家族世襲的佐領職位。
而那拉氏與乾隆所生的十二子永璂也被乾隆所厭惡,首先永璂肯定是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資格,其次就是乾隆從此不再召見永璂,也沒有給永璂晉封爵位,年僅15歲的永璂目睹父母發生變故,而自己又因母親遭到父親厭惡,於是本應少年開朗的永璂變得抑鬱,十年後年僅25歲的永璂就在抑鬱之中去世。永璂死後乾隆都沒有再看他一眼,只是以普通宗室之禮安葬了永璂,都沒有按皇子的禮儀安葬。直到嘉慶親政之後,嘉慶可憐這個哥哥,才追封了他一個貝勒的爵位。
由於乾隆時期文字獄極嚴,且乾隆對與那拉氏反目之實情忌諱很深,因此當時官方記載含糊,民間更是不許討論此事,直到清朝晚期民間才開始流傳各種版本乾隆與那拉氏反目的原因。
但是民間流傳的這些說法主要集中在勸阻乾隆南巡和令妃魏佳氏身上。
乾隆南巡是非常勞民傷財,而且乾隆風流成性,借著南巡之機經常去民間尋花問柳,所以這些使得那拉氏對乾隆不滿,於是借著觀賞風景之機會規勸乾隆停止南巡,不要沉湎於酒色之中。
乾隆對於那拉氏敢和自己唱反調肯定十分不愉快,乾隆需要的是小鳥依人型女人,什麼事都得順從丈夫,不能忤逆丈夫想法, 因此乾隆認為那拉氏不是那麼溫柔賢惠,所以痛斥那拉氏,最終造成了那拉氏以斷髮來勸諫乾隆,最終夫妻二人反目。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來自於令妃魏佳氏的構陷,因為那拉氏失寵之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令妃和她的兒子顒琰也就是嘉慶,而且令妃在那拉氏失寵之後直接被晉封為皇貴妃,取代了那拉氏執掌乾隆的後宮之權,令妃生前雖然沒有被冊立為皇后,但是死後卻被乾隆追諡為孝儀純皇后,可見在乾隆心目中令妃就是第三任皇后,所以令妃構陷那拉氏嫌疑最大。
朝鮮史書和晚清時期民間傳聞都是如此記載,因為那拉氏娘家貧寒,所以令妃誣陷那拉氏指使侍衛盜賣宮中寶物接濟娘家,因此乾隆嚴厲斥責了那拉氏。而後來那拉氏在自己的屋中獨自剪斷了頭髮,而滿洲習俗妻子斷髮是詛咒丈夫,乾隆由此認為那拉氏平日必是恨自己極深,所以才如此詛咒自己,甚至還認為那拉氏在行巫蠱之術,由此乾隆震怒,帝後反目。
總之乾隆對那拉氏的絕情行為使得那拉氏成為滿清甚至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為特殊的皇后,不過畢竟俗話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更何況還是天子的家務事,皇宮中的家長裡短遠遠要比普通老百姓人家更加複雜,究竟那拉氏斷髮的原因誰對誰錯恐怕永遠沒有人能說得清了。
參考資料:《清高宗實錄》、《清史稿》、《永憲錄》《清朝皇室文獻通考》
文/小島知風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