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 通訊員 趙延升 董方圓 王宇鵬 任月
「『九一八』, 『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一曲悲愴動人的《松花江上》牽動了觀眾的愛國心,富有深情的演唱讓大家沉浸在那段歷史中。11月26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音樂與歷史的對話」活動在西環301室舉辦。從音樂的角度去看歷史讓這堂思政課別開生面。
11月26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法學院「音樂與歷史的對話」活動在西環301室舉辦。活動由音樂系教師尹國峰主講,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解曉燕作為特邀嘉賓出席。
「抗戰時期的音樂對民族意識的覺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人心,鼓舞士氣。」解曉燕說,在近代中國,民族意識成為社會變遷過程中最為有效的社會動員資源,也漸漸成為了凝聚人心整合社會意識的象徵」。
音樂系鋼琴教師孫慧攜學生演奏的《362431195705027047黃河頌》《長城謠》《故鄉》等經典歌曲深深感染著觀眾。尹國峰與解曉燕的對話帶領觀眾隨著音樂走進近代中國的抗戰歷程,點燃了師生的愛國熱情。
「怎樣的思政課最受學生喜歡?」圍繞這一問題,文法學院師生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教學形式,將思政理念融入課程,著力打造「有故事、有溫度、有情懷」的思政課,讓「四史」課堂「活」起來。
「我希望通過音樂讓學生感受歷史的溫度、觸摸歷史的痕跡,歷史並不遙遠。這種學科交叉式的課堂講授將音樂與歷史相結合、視聽相結合,能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衝擊和震撼。」尹國峰表示,將代表性音樂作品的演唱同近現代歷史的感人故事相結合,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歷程和時代背景,以此講解抗日救亡時期音樂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