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河舊貌
昌明河是穿越江油城區的一條城中河,它將沿河兩岸分為了中壩、太平兩鎮,在1958年之前,其大部分河道曾經是江油、彰明兩縣的界河。昌明河不是自然河流,而是江油的先民們開鑿的一條人工河,全長近10公裡,在城北5公裡一個名叫巖嘴頭的地方引入涪江水,流過中壩小平原,再在市區南側明月島鞏家脊重新匯入涪江。
在1951年江油的縣城還未從武都遷至中壩之前,中壩雖為碼頭富庶之地,卻一直遭受水患的威脅。地方志記載,因涪江泛濫,中壩場多次受災,甚至危在旦夕。但昌明河在老中壩人的印象中向來都是溫婉可親的,人們曾在河邊洗衣、淘菜,撐著小船打魚,甚至嬉水玩耍。昌明河滋養了兩岸的人民,見證了中壩、太平兩場的繁華,將其稱之為「母親河」,實不為過。
昌明河中的打魚船
江油人對昌明河十分親切,但對它的身世卻很陌生。它究竟開鑿於什麼年代、為何人所修?至今存疑,古代志書均語焉不詳。比較清楚的是,歷史上,昌明河兼有灌溉、洩洪、分界,甚至運輸等多種功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人文信息,在今天更是一道美麗的城市景觀。
不妨先從它的名字聊起。讓人十分不解的是,各種版本的地方志書涉及這條河流的記述非常少,「昌明」名稱的由來更是一片空白。舊志中僅有兩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舊稱:小江、幹河。清道光年間,江油知縣桂星在《中壩場記》一文中提到,中壩場「右鄰小江」,據上下文義,這個「小江」,無疑是指昌明河,但昌明河稱小江,僅此一例。更多的記載,則把流經江油的另一條涪江支流平通河稱為「小江」。
涪江和昌明河一左一右,將酷似船形的中壩場環抱於中央,這是很有風味的山水自然之趣,中壩場即因此得名。「小江」之稱,也存在於老中壩人的習慣中,他們把原本很「小」的昌明河放大了稱為「江」,而把很大的涪江縮小了稱為「河」,小江、大河,相映成趣,這份親暱,如同家人,這大概也是古人對自然環境的認識,與今人不同的地方吧。昌明河流經城北的中壩城隍廟一帶,當地人至今仍稱為「幹河」,「幹河」之稱,不難理解。桂星《中壩場記》所載,女兒、黃金、碓河、永興、雷鳴五堰之水,均由「小江」供給,加上其他不知名的小堰渠,主河道水量稀少,恐怕是其常態,幹河應是得名於此。
福緣古橋(翻水橋)
民國初期,中壩場進行過城市改造,包括拓寬街面、改造舊房。在此期間,昌明河無疑也同步進行過整治。此後,抗戰軍興,川西各地也進行了規模較大的水利建設。對於中壩場而言,當時人最大的貢獻,是把女兒堰的引水口從昌明河分離,改在更上遊的竇坪壩,其尾水,則由西南方向導入平通河——一條也曾經被稱作「小江」的河流。此舉盤活了中壩場的古代水利系統,使昌明河供水壓力緩解,使中壩場洩洪能力大幅提升,整個昌明河水利體系如枯木逢春,發揮出更為強大的綜合效用。自此,昌明河再無水荒,「幹河」之名成為歷史,「昌明」之名,極有可能就是當時得來。民國時期中壩城區地圖上的標註可資佐證。
古代江油志書凡是「(江油)縣南二(三)十裡」、「(彰明)縣東北二(三)十裡」的古堰,都可以判斷位於中壩場及其周邊,令人費解的是,這些古堰,很多留下了名字,但為其供水的河流反而被人長期忽視,這究竟是有意迴避或是無心忽略呢?
有一個可以推想的原因是,昌明河河道大段,是明清江油、彰明兩縣的界河,交界地涉及利益分配,相應的權利義務,極易形成推諉扯皮。修志的人,不願意寫到鄰縣去,避免惹出不必要的分歧。
流經太白公園的昌明河
給昌明河注入更多人文信息的,恰恰是其作為行政區域邊界的自然功能。眾所周知,今天的江油市是1958年由江油、彰明二縣合併而來,明清以來,縣治地分別在武都和彰明,兩縣的中壩、太平兩鎮毗鄰,即以昌明河為界。明代宣德年間、江油知縣王向葵曾主持開鑿雙流堰,灌田五百餘畝,是古代小型水利工程的典範,後人推崇有加,稱為「蓄洩得宜」。雙流堰由昌明河取水,堰口大致在今太平鎮龍茶村境內。光緒《江油縣誌》對幹河、即昌明河的介紹是,「在縣南二十五裡,水從雙流堰口繞彰明縣界」,也就是說,昌明河流到雙流堰堰口,就成為江彰兩縣的界河。界河對於古代江油人的重要性,可以從清道光年間龍安府境內名噪一時的「何遠富謀反」事件中窺見一斑。
道光二十七年(1847)九月,平武農民何遠富率三百餘人謀反,流竄至中壩場,龍安四縣震動。中壩離郡城平武較遠,龍安府的官兵一時難以援救,何遠富佔據中壩,隨時就可以侵入彰明的太平場——只需要跨過小小的昌明河。形勢危急,時任彰明知縣牛樹梅焦頭爛額,親自坐鎮太平場,他就怕何遠富過昌明河,憑他手下的幾個爛兵,真打起來是不頂事的。但何遠富原本是個老實本分的農民,受了委屈,想找個公道,並非真要謀反,他到了中壩場,覺得好吃好喝銀子還多,於是不挪窩了,準備休整休整,然後去江油繼續找公道。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還主動派人給牛樹梅捎話,說,大人是個好官,太平場是您的地盤,小人絕對不會過來搞事情。就這樣,小小的昌明河,因為一位「青天大老爺」的存在,發揮出了界河的威力,化解了一場災難。
作為保護河道的基本設施,昌明河上還有河堤,且分段命名,有永興堤、蒲花堤、老河口堤等名,河堤屢經衝毀,晚清龍安知府蔣德鈞、潘炳年均曾發起倡修,留下循吏名聲。蔣德鈞曾經在昌明河上遊倡建一座石橋,石橋所在,正是雷鳴、黃金、碓河三堰分水處;潘炳年很善於因勢利導,化解矛盾,他利用光緒二十八年(1902)水災堤潰後興工重建的機遇,秉公主持籌款建堤,責權分割,不偏不倚,並訂立章程,刊碑立石,兩縣百姓因水利而產生的矛盾,就此消弭。
今天的昌明河,很長一段仍然是中壩街道、太平鎮的界河,河上原有的古石橋已被十多座「新橋」所取代,人們熙來攘往,「邊界」的概念日益淡化。作為江彰兩縣界河、江油人的「母親河」,昌明河融合了兩個歷史悠久的古鎮,使這塊繁華富庶之地如今成為了川北頗為有名的宜居之地,更催生了一個新興的工業和旅遊城市。數十年來,昌明河河道得到更徹底的整治,流水潺湲,古風盎然,這樣的場景,大概是開掘這條河流的先民所不能想像的,也更接近「昌明」二字的本義吧。
昌明河新貌
—END—
來源:史志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