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在綜藝《讓生活好看》中一句「我搞不定上海男人」引發娛樂圈又一對前任掰扯大瓜,因為鄭爽的前前任男友胡彥斌,剛好就是上海人。
面對前女友疑似隔空cue自己的舉動,胡彥斌沒有維持沉默,而是一反常態連發多條博文回懟,大致只有一個意思:說話動點腦子,別再遛我了!#胡彥斌我搞不定東北女人#
男方發聲後網友紛紛站隊,有人認為鄭爽並沒有直接指向,胡彥斌對號入座有炒作嫌疑,也有人贊同胡彥斌是被「遛」怕了,支持他反擊。
目前兩方粉絲各執一詞,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但還是有網友的關注點歪了題,因為他們看到這次「上海男人與東北女人的PK」後,才猛然發現:
原來胡彥斌是上海人啊!
在此之前,很多人誤認為胡彥斌是東南亞歌手,但更多的是認定他為臺灣人,每當胡彥斌在綜藝裡CUE到自己的家鄉時,便會引發「原來胡彥斌不是臺灣人」的感嘆。
這一次的熱搜導火索源於「上海男人」這個明確地域指南,顯然科普能力更強,也讓那些前期沒有發現胡彥斌籍貫的網友有了全新認知,讓話題歪的有點逗趣。
作為已經出道近二十年的上海歌手,卻一直被路人搞錯籍貫,此類現象實屬罕見,但路人對胡彥斌的籍貫誤解,其實也蘊含著華語樂壇曾經的格局痕跡。
華語樂壇「神仙打架」時期內地新人的困局與破局
一直被觀眾誤以為是臺灣人,胡彥斌那一口純熟的港臺腔功不可沒,當下他的港臺腔雖然已經減淡,卻仍舊與大多數內地藝人的口音有些許差別。
明明是上海人為何卻有著濃鬱的港臺腔?這還要從華語樂壇曾經的格局說起。胡彥斌是2000年正式出道,他剛出道便遇上華語樂壇「神仙打架」的輝煌時期。
在這個階段音樂才子周杰倫處於創作巔峰,他專輯的每一首歌曲幾乎都是「王炸」,同期的陳奕迅、阿杜、信樂園等也紛紛走紅。
女歌手裡既有中生代的劉若英、梁靜茹也有當時的新生代蕭亞軒、張韶涵,同時,女團SHE、男團可米小子、ENERGY、F4也表現強勁。
但在這個「神仙打架」的階段,從人氣歌手名單便能明顯看出內地音樂人的弱勢,流行歌曲排行榜前十幾乎被港臺歌手包圓,內地音樂人的佔比相對較少。
而同期的內地歌手裡,能夠與他們分庭抗禮的,往往是孫楠、那英、楊坤與許巍等老牌歌手,內地7080這一代年輕流行歌手的影響力很難打破港臺歌手包圍。
這種情況與環境息息相關,港臺音樂起步較早,無論團隊資源還是音樂環境、市場都要比內地成熟太多,同樣的唱功,內地歌手與港臺歌手相比經常會輸在起跑線上。
即使當下的歌壇大姐大那英,在80年代也是靠翻唱蘇芮的歌曲成名。
到了港臺流行音樂稱霸內地音樂榜的2000年,很多年輕的內地歌手嘗試選擇籤約成熟的港臺音樂公司進行孵化,或者直接從港臺市場出道。
胡彥斌出道前期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當時公司直接將十幾歲的他送到港臺地區發展,為了更好的融入環境,胡彥斌只能入鄉隨俗學了本地口音。
人們的語言習慣在童年到青少年階段最容易受環境影響,此時形成的口音很難改變,如果沒有經過刻意培養矯正,往往會跟隨一生。
所以,胡彥斌雖然05年便轉至北京發展,也能夠熟練駕馭北京腔,日常卻更習慣用青少年時期形成港臺口音,觀眾才會一直沒有在口音上發現他的上海人本質。
這個口音的存在,也意外留下了80後內地歌手的闖蕩印記。
最初走紅的市場與華語樂壇變遷
除了口音外,歌手最初走紅的印象也會給觀眾帶來地域迷惑,就像安徽人李榮浩,因為他是先在臺灣地區走紅,最初也讓不少人誤以為他是臺灣人。
作為大前輩,2000年便在內地、港臺同時推出專輯的胡彥斌,2005年之前在港臺市場的知名度遠勝內地,給大眾的港臺歌手印象便更深了。
如今網友對他的「臺灣人」既定印象,同樣是這段歷史的遺留觀感。
但回看胡彥斌當時的成績,其實是很讓人驕傲的,他是第一個能在內地與港臺同時發行專輯的內地歌手,當時還有著含金量的港臺音樂獎項都曾被他收入囊中。
能夠打破港臺歌手的包圍以另類姿態出圈,胡彥斌委實給內地年輕流行歌手打了一管雞血,讓神仙打架的華語樂壇,也有了80後內地音樂新人的華麗身影。
與此同時,內地市場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華語音樂能夠在這個時期迎來的神仙打架的巔峰現象,也因它已經脫離港臺市場的局限,擁抱了更廣闊的內地市場。
彼時,內地市場已經是華語歌手最大的舞臺,在港臺市場走紅後的胡彥斌同樣不願意只在南方地區走紅,很快他就選擇北上。
自2005年起,他先後為古裝劇《荊軻傳奇》、《少年楊家將》創作了主題《紅顏》、《訣別詩》,這兩首歌的面世,才讓他真正在內地大火。
待到《男人KTV》成為麥霸必點之作後,胡彥斌的「音樂鬼才」位置已經坐穩,到了這個階段,細心的觀眾才逐漸意識到原來胡彥斌是地道的內地才子。
然而,此時的華語音樂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才子周杰倫由曾經的一張專輯每首歌都是經典變為兩三首經典,韓流也開始席捲國內市場。
大浪淘沙之後,華語音樂走向式微,路人們對這些歌手的關注熱情明顯降低,對歌手的印象,往往還會停留在最初的階段,正如當下仍舊有人誤認為胡彥斌是臺灣人。
然,蜇伏之後,總有厚積薄發的一刻。
當下,內地音樂環境越來越成熟,新生代的歌手們已經不用如前輩胡彥斌般選擇迂迴發展路線,行業給他們提供了足夠施展才華的空間。
從《中國好聲音》、《明日之子》等平臺,不斷挖掘出有實力的歌手好苗子,慢慢扛起新生代大旗的華晨宇、周深等人也逐漸迎來他們的巔峰時刻。
曾經有實力的老牌歌手們,也因《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平臺繼續發揮餘熱,市場給了他們保持活力的機會。
新老歌手共同攜手共進,雖然仍不能與2000年初那樣將華語音樂再推向一個神仙之巔,卻能夠不斷為後人完善環境與資源。
相信,有了新老音樂人的共同努力,華語音樂再次爆發的那一刻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