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劉俊海:資本市場法治建設需發揮...

2020-12-22 金融界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吳曉璐

2020年,是資本市場的而立之年。資本市場30年的歷史,可以解讀為一部攻堅克難的改革創新史。

事隨勢遷,而法必變。30年間,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新,帶動了法治體系的不斷完善,這其中凝聚著一批批人的奉獻,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劉俊海亦是其中之一。近日,就資本市場30年的法治化進程,劉俊海對《證券日報》記者講述了他的故事。

「1991年年底,上海和深圳兩個交易所剛剛開始運作一年,當時證券市場還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為監管。為了撰寫我的碩士學位論文《論證券交易立法的若干問題》,我覺得必須前往證券市場一線地帶搜集資料,進行調研。」回憶往昔,劉俊海說道。

那個時候,上交所只有8隻上市股票,深交所只有6隻。但是,正是這趟上交所之旅,加深了劉俊海與資本市場的不解之緣。自90年代末開始,劉俊海作為核心諮詢專家或起草工作小組成員,陸續參加了《公司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等法律的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為資本市場法治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其中,《證券法》在2005年和2019年的兩次大修過程中,劉俊海作為核心諮詢專家和相關課題組專家組組長,為《證券法》的修改提供了系統性的建議。

眾所周知,我國的《證券法》是與資本市場一起成長的。談及當前我國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劉俊海認為,我國資本市場的法治建設與成熟資本市場仍存在差距。未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法治化建設將是一場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帶著爭議誕生

首部《證券法》6年磨一劍

1990年12月份前後,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繼成立,標誌著我國證券市場正式成立。初期,兩個交易所的運作,主要受中國人民銀行、當地政府和交易所的規章規範,一直到1993年,國務院頒布《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簡稱《條例》),對股票的交易與發行進行了全面的規範與管理,我國證券市場迎來第一部專門性行政法規。《條例》為《證券法》的出臺奠定了基礎。

1992年7月份,全國人大財經委組織《證券交易法》起草組成立,此後,《證券交易法》改為《證券法》。歷經6年的打磨之後,《證券法》於1998年12月29日出臺。

對於首部《證券法》6年磨一劍,劉俊海表示,《證券法》草案完成後,於1993年8月份提交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初次審議。按照我國的立法體制,《證券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後,轉交法制工作委員會(簡稱法工委)從事具體的修改研究工作。法工委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下設的日常工作機構,不同於作為會議體的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法工委擁有一大批精通立法規律和法治實踐的專家型立法工作人員。起草和修改證券法也當然是他們的專業擅長。

「一年後,法工委版的《證券法》草案出爐,雖然確認了財經委版的不少內容,但也有不少大刀闊斧的改動和完善。在1994年在雅寶路北京空軍招待所召開的研討會上,兩個不同版本的支持者還產生了嚴重分歧。一直到1998年《證券法》正式出臺前,相關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劉俊海表示,當時爭論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證券法》是否應當調整證券發行;二是證券立法應當一步到位,還是分階段推進立法;三是是否應當單章規定證券投資基金。

劉俊海表示,從1998年的《證券法》來看,針對第一個問題,最終採取了中庸之道,既在《證券法》中對證券的發行市場作出規定,又與《公司法》的規定互相銜接,避免兩法之間的不必要衝突。對於第二和第三個問題,則以法工委的觀點為主導,即分階段推進立法,並捨棄了證券投資基金的內容。

站在當下來回望我國的首部《證券法》,劉俊海表示,這部法律的頒行對於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由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最終併入法治軌道,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由於立法之初的特殊歷史背景(亞洲金融危機和國企改革),以及當時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法律問題暴露得不夠充分,加之對國外立法例、監管經驗和學說的研究與借鑑能力有限,1998年的《證券法》存在著一些制度設計缺陷,例如重安全、輕效率;重管制、輕自治;重刑輕民以及前瞻性不夠等。」劉俊海表示。

兩次大修

強化投資者保護

在《證券法》出臺4年多後,2003年7月份,全國人大財經委成立《證券法》修改起草工作,《證券法》迎來第一次修訂,並與《公司法》修訂草案同時獲得2005年10月27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

在2004年至2005年間,作為核心諮詢專家,劉俊海多次參加全國人大法工委舉行的《公司法》和《證券法》修改專家座談會,並提出立法建議,很多建議被採納。「2005年的《證券法》,既深深紮根於我國的國情,也大膽借鑑了市場經濟國家先進的立法例、判例與學說,尤其是《公司法》與《證券法》在聯動修改後,可訴性與可操作性增強,兩法之間更協調。」談及2005年的《證券法》,劉俊海如是說。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修訂的《證券法》強化了投資者保護以及民事責任的積極作用。」劉俊海表示,一是明確規定了國家設立投資者保護基金,投資者保護基金由證券公司繳納的資金及其他依法籌集的資金組成。這就築起了一道投資者權益保護的安全閥;二是規定了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除了投資者保護,2005年修訂的《證券法》還對「公開發行」進行了定義;降低公開發行新股的條件;強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預披露制度。

法律修訂是大改,修正是小改。2004年8月份,《證券法》先迎來了第一次修正,此次修正取消了溢價發行股票時需對價格標準進行審批的規定,並將公司債券的上市交易條件規定由證券交易所進行審批。2013年和2014年,《證券法》分別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修正,主要是為改變證券市場在實踐中的不適應之處。

《證券法》的第二次修訂於2015年啟動,先後經歷四次審議,最終於2019年12月28日獲審議通過。此次修訂,確立了證券發行註冊制、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創設中國特色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強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壓實中介機構市場「看門人」法律職責等,內容頗豐。

「為推動2019年《證券法》的修訂,應亞洲開發銀行(ADB)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之邀,在2014年到2017年,我擔任了這兩家機構合作的《中國證券期貨市場法律體系改革》課題組專家組組長,對《證券法》的全面修改提出了系統性建議。」劉俊海告訴記者,「我們給人大法工委提了十幾輪修改意見。」

談及此次修訂,劉俊海認為,最大的亮點是強化了投資者保護。「這是整個《證券法》最有溫度的核心策略。包括設立投資者保護專章、創立中國特色集體訴訟制度、明確了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並完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制度等」

「《證券法》保護投資者的重點,不在於消除股票投資過程中的市場風險,更不擔保股東獲得投資回報,而在於預防和剷除失信行為,確保投資者在公開、公平、公正和誠信的法治化市場環境中,做出理性決策。」劉俊海如是說。

發揮法治

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功能

除了作為核心諮詢專家多次參加《證券法》和《公司法》的修改專家座談會,劉俊海也是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小組成員。2003年10月28日,《證券投資基金法》獲得通過,並於2004年6月1日正式實施。

「1999年4月份,《證券法》通過不久,我受邀加入了《投資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組。」劉俊海回憶道,「但是,寫到2002年年初的時候,這個法就寫不下去了。因為證券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三類基金很不一樣,對於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起草小組成員內部觀點不太一樣。後來,為了減少立法阻力,就把《投資基金法》加了兩個字的定語,即《證券投資基金法》,其中的投資者權益保護章節是我負責的。」

目前,《公司法》新一輪修改已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去年5月7日,全國人大法工委成立《公司法》修改領導小組、諮詢小組與工作小組,再次啟動了《公司法》修改研究程序。我為被全國人大工委聘為公司法修改諮詢小組成員,並承擔了全國人大法工委的委託課題《公司法修改研究》。」劉俊海告訴記者。

「本來我是一直呼籲這一輪《證券法》和《公司法》聯動修改的,但是沒想到《公司法》慢了一拍。」劉俊海表示,此次《公司法》修改,應該尊重和鼓勵公司自治,為上市公司治理提供制度保障;注重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確認股東平等原則,在雙層股權結構下避免由於創始股東濫用表決權和控制權而損害中小股東權利等。

近年來,資本市場深化改革不斷推進,而法治化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邏輯主線之一。劉俊海認為,未來資本市場改革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且不能迴避,就要用法治方式和法律思維來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凝聚共識,消除分歧,要更好地發揮法治在資本市場領域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功能。

相關焦點

  • 2017年度中國商法十大事件
    (範健,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5.438家公司成功IPO,創下中國資本市場有史以來之最事件描述:2017年全年上市新股共計438隻,較2016年的227隻增幅達驚人的92.95%,也遠超代表IPO巔峰時代2010年的348隻新股。
  • 探討市場決定作用的商法實現機制
    商法屬於私法,它的一般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由此讓市場發揮基本作用應該是商法的基本實現路徑。這一點在學界看來似乎屬於「天經地義」,而「市場決定作用的商法實現機制」成為不久前舉行的中國商法學研究會2014年年會的主題,更顯得順理成章。本屆年會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承辦。
  •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導,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科創板...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昌校宇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導,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在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第四屆新時代資本論壇上表示,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科技創新板塊有一些重複,互相競爭,缺乏功能定位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獲「2020年度法治人物」稱號
    2020年12月4日,在第七個國家憲法日,「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社會與法頻道播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王利明獲「2020年度法治人物」榮譽稱號,這也是王利明授第二次獲得「年度法治人物」榮譽稱號。
  • 葉林:《中國商法的時代任務》
    導讀中國立法機關在準備立法時,首先要考慮的有四點:規範什麼、保護什麼、維護什麼、促進什麼《中國商法的時代任務》葉林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立法機關在準備立法時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上世紀80年代中央發布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還是90年代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乃至2000年後我國加入WTO以及整個中國金融法制的發展歷史,都說明一個問題,即改革基本上是圍繞著企業進行的。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到把企業塑造為獨立的民商事主體,企業在中國商法中始終具有核心地位。因此,對於當代中國商法而言,準確把握這種方向轉型是很有必要的。第二,擺正商法地位,理清政商關係。
  • 商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性
    原標題:商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性 法律法規作為調整人們行為的具體規則,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運用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這裡的法律法規當然包括各個部門法,其中,商法也不例外。
  • ...商事制度的深化改革研討會暨上海市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2019年年會
    上海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施偉東,上海市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會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顧功耘,上海市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胡鴻高,上海市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院長吳金水,上海市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楊忠孝,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吳弘,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院長錢玉林,華東政法大學自貿區法律研究院院長賀小勇,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二處處長崔凱
  • 2020年度法治人物揭曉:讓法治之光溫暖、守護歲月靜好
    從大學校園到視頻平臺,從刑法學教授到短視頻博主,平臺和身份在轉變,羅翔傳播法治的初心不變。作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刑法研究所所長,羅翔既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也是在網絡走紅的「法律界段子手」。法律是嚴肅和嚴謹的,他卻用幽默的講解讓法律知識「出圈」,把高堂之上的法學教育帶到了氛圍輕鬆的視頻網站,讓法律回歸生活,讓法學走進普通人內心。
  •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所長蔡榮根訪問山西大學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專家諮詢服務活動山西行啟動儀式舉行,作為系列活動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學術所長蔡榮根研究員蒞臨山西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山西大學是我國最早創立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已經走過118年的辦學歷程。
  • 遲福林:海南自貿港將成為與以東南亞區域市場的重要連接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郝福滿、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教授分别致開幕辭。與會專家圍繞「建立與最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行政體制」「建立專業權威的自由貿易港立法與司法體制」「海南自由貿易港與東南亞國家交流合作」等議題開展交流研討。
  • ...光大研究所所長、副所長、所長助理同期離職,大咖加盟任新所長...
    來源:財聯社光大證券研究所發生人事大變動,所長、副所長、所長助理幾乎同期離職。財聯社記者獲悉,胡雅麗確實已離任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11月30日離職消息即已確定。該職位由王汗青接任,併兼任光大證券深改小組組長。據知情人士透露,所長職位大概率僅是過渡。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中國資本市場30...
    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進入盛年。
  • 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社會建設
    12月7日,黨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著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出發,在法治社會建設頂層設計中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體現了鮮明的人民性。法治社會建設,要為了人民。馬克思說,「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更要依法保障人民權益。
  • 聚焦離岸中心建設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嚴弘教授研究課題...
    由高金學術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嚴弘擔任課題主要負責人的《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國際離岸中心建設研究》,榮獲2020年度重點課題二等獎,彰顯了高金教授在政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雄厚實力,以及學院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智庫作用。為加強上海市金融學會學術交流平臺和智庫功能建設, 促進廣大會員圍繞金融工作實際開展針對性的研究工作,上海市金融學會每年向會員單位徵集課題申報。
  • 「中國涉軍公司」遭遇封殺 中企赴美上市前景未明
    如果有事實依據,無話可說;如果沒有,這些公司可以按照納斯達克內部程序尋求救濟和申訴,在法治理性的軌道上解決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12月15日向時代財經表示。「關鍵不在於納斯達克,因為納斯達克實必須合規,必須執行總統令。」美國成美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紐約大學法律博士柳治平認為,納斯達克此舉,是一個給予其服務對象便利的合規行為。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在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召開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學研究部教授魏淑君作主旨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中國建設  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學研究部教授魏淑君認為,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就須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把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實到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 法治社會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
    只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沒有全民守法;只有法治政府,沒有法治社會,都建不成法治國家。二、法治社會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